8月底以来,华南一带开启“泼水”模式暴雨连连,导致多地严重受灾。据《广州日报》消息,连日暴雨已造成广东汕头损失超过5亿元。而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降雨南消北长,南方雨势整体减弱,北方的西北、东北等雨势增强,其中内蒙古降雨尤其凶猛,首府呼和浩特甚至打破了9月单日降水量极值。 8月下旬以来,华南多地暴雨如注,累计降雨量超过500毫米。 进入9月,冷空气开始“占据”天气舞台,5日开始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受其影响,5-7日,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部的部分地区、东北、西南、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有小到中雨,其中四川盆地、江南西部和南部、华南及贵州等地的局地有大雨或暴雨。 在冷空气和雨水共同“联手”下,北方秋天势力将继续扩张,长春和呼和浩特本周后期最高气温或不足20℃,西宁6日最低气温将跌破10℃;南方的江南一带闷热天气将明显缓解,重庆持续多天的高温也将宣告结束。 气象专家提醒,近日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等降雨频繁,需防范山洪、地质灾害;此外今天山东东部雨势也较为明显,前期山东部分地区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需要关注降雨对于当地再度致灾的风险。 与此同时,9月8日即将迎来今年的白露节气,这段时间,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一个难关:鱼塘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非常容易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历年来白露时节,水产养殖圈都会有“白露瘟”,“白露劫”的说法。 养殖户该如何管理鱼塘,顺利度过“白露劫”? 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大、气温起伏不定、天阴多雨是主要特点。 (1)昼夜温差大:水体对流加剧,底层有害菌及低氧水体被带到水面,导致水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藻类生长受影响,繁殖性能下降,极容易倒藻,造成藻毒素毒害鱼体以及低溶氧状况。 (2)气温起伏不定:气温不稳定会导致鱼类经常性的应激,轻度应激造成生长性能下降,重者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3)天阴多雨 容易影响鱼类正常摄食,不容易加强体质。 藻类容易死掉(倒藻)。 正常的预防用药不能及时进行。 18~28℃的气温正适宜寄生虫、有害菌生长、繁殖。 白露对池塘的影响 水质方面 1.昼夜温差大,“白露”是水产养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这个阶段白天温度高达30多度,夜晚降到20多度,昼夜温差达10多度,鱼塘底部环境差,容易泛底,导致养殖动物浮头泛塘;同时这个时候鱼苗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2.水质不稳定,很多养殖水体水质过浓,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含量过高,水质问题严重,还会出现倒藻、缺氧等现象。部分鱼塘出现严重的闭口现象,甚至中毒死鱼。 病害方面 3.水温适宜各种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寄生虫、细菌、病毒等,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寄生虫、烂鳃、出血、肠炎病等; 4.水温相对合适,鱼类摄食旺盛,养殖户投喂量足,投喂量过高容易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消化系统负荷重,肝胆、肠道等器官出问题,肠炎、肝胆病问题时有发生。最近不少养殖户的鱼塘的草鱼苗爆发车轮虫、指环虫、锚头蚤病、细菌性烂鳃、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等。 白露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及管理措施 1.白露期间鱼最怕的就是应激了,所以杀虫、消毒都尽量避免全塘使用药物,可考虑定期(每20-30天一次)在食台上用碘制剂消毒,杀虫可在食台使用挂篓,挂袋的方法,并且时刻注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抗应激工作(VC或葡萄糖)。 2.另外要合理使用增氧机,避免因为降温,风向的改变,泛底等引起的缺氧。 3.从9月初开始需要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及寄生虫,早发现早处理,杀虫之前先改底会有增效作用。 4.白露期间,建议喂料稍微改变。从白露前7-10天开始逐渐减少投喂量,在天气不好和温差较大的时候少喂或者不喂,等白露节气过后(天气晴稳)在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投喂量。做好保肝护胆的工作(每20天内服维生素、三黄粉、保肝护肝药三天)。 多用乳酸菌(外用内服都可) 5.9-10月份是鱼类生长的旺季,投喂量比较大,塘底也比较脏,所以很多鱼塘爆发性出血病都是因为底质恶化,这时候勤改底,并配合消毒工作可降低发病率。 6.天气突然转换,水体很容易倒藻。有条件的常换水(每次20-30公分),并且常用芽孢杆菌和磷肥,补菌培藻,预防倒藻、藻类老化、缺氧等情况的发生。 7.许多养殖户的鱼有部分在9月份能够达到上市规格,建议及时卖鱼 a.9月份出部分鱼可以赶鱼价的好行情。 b.降低鱼塘的载鱼量,降低养殖风险。 c.出鱼后,有利于存塘鱼的快速生长,提高总产量。 d.出鱼前后需注意鱼体的应激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