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小棚末路,罪魁祸首是苗种? 一、池塘“休息”时间少了 如东小棚养殖开始时只有春造虾和秋造虾,春虾养殖时间4-6月,秋虾养殖时间8-11月,池塘全年“休息”时间可达6个月之久。后来慢慢发展到全年养殖三造虾:锅炉虾2-5月,中期虾5-8月,秋虾8-12月/1月,池塘基本处于全年无休或仅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晒塘时间的减少导致池塘环境变差,底层有机质增多,即使在每造虾之间有翻耕、冲浆、石灰处理塘底也没法彻底解决问题。 二、盲目追求单棚高产 受到饲料厂家等的宣传和鼓动,为增加单棚效益,一味提高放苗密度,但是池塘养殖配套条件如增氧能力、管理能力、水质底质条件等都跟不上,成活率自然也没法保证。另外以前春虾放苗一般在油菜开花时,秋虾放苗时间是阳历8月20日以后,这就避开春虾倒春寒、秋虾遇台风的天气难关,然而现在放苗时间逐年提前,天气的多变也提高了养殖风险。 随着池塘养殖时间变长,以上两点带来的弊端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不晒塘导致池塘底部耗氧因子增多,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细菌繁殖快,在养殖过程中通常容易出现水质不稳定,对虾发病等一系列问题,其次提高密度却很难把握饲料投喂,未吃完的饲料在塘底发酵进一步加重耗氧,再加上目前整个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这些都造成养殖成功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所在。 因此延长晒塘时间,控制放苗密度和放苗时间,有效处理水源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政府严把环保,禁止使用煤炭锅炉、控制小棚数量,虽说导致部分虾农损失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保证了小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如东小棚对虾养殖模式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增氧增产”提高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不论是普通土池塘对虾养殖还是水泥池塘棚虾养殖,增氧都是提高产量、提高养殖成功率的重要保证,是养殖成功的基础。某一养殖模式下不同的增氧能力决定其不同的产量和出塘规格,增氧能力不足而又盲目追求高产量就会在养殖中后期出现问题,不得不提前出塘。如下面是利洋西埔药店提供的当地水泥池棚虾养殖不同增氧能力情况下的实际产量和出塘规格,从中可以看出增氧能力越强,单位产量(斤/米3)越高,出塘规格也越大,增氧能力达到10瓦/米3时,单位水体产量可以达到10斤/米3,养成规格也可以达到25-30尾/斤,远远超过增氧能力只有4瓦/米3的产量和规格。 二、加深水位,提高水体容量,增加产量 目前如东小棚建造仍然在沿用豆蟹培育时0.7-0.8米的设计水深,有的水深甚至只有0.5-0.6米,按照目前的增氧设施和条件,水深完全可以增加到1-1.2米,这一水深纳米盘和纳米管的增氧能力能够作用到整个水体,达到有效增氧。水深增加到1-1.2米以后,水体体积至少增加1/3,在放养数量和增氧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密度下降1/3,可以大大增加养殖成功率。如果同时增加增氧能力,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 加大水深以后水质更稳定,水深的水体“抗应激”能力强,水中生物对气候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水变”减少。 水位加深以后早期气泡病减少,水深水体底部压力大,降低了水体中气体的饱和度。 三、定期使用氧化剂,增强中后期水体氧化性 如东小棚养殖对虾在中后期都出现水体有机质过多、水体还原性强的问题,结果后期泡沫多、亚硝酸盐高,黑斑黑鳃多,弧菌病严重等,很多池塘出现问题死亡都是在后期。增加机械增氧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增加机械增氧能力的条件,或作为机械增氧的重要补充,建议增加氧化剂的使用量,特别是从中期开始整个中后期就要有目的的增大化学氧化剂的使用,减少活菌的使用量,特别是减少耗氧严重的活菌使用,防止水体中后期出现以上问题。 选择使用的氧化剂应该是刺激性小,对水体中生物影响小,性价比高的产品,长期少量多次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中后期水体的氧化性,减少以上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 四、修建蓄水池、沉淀池 小棚内部 五、修建排污设施,减少水体和底部有机物积累 养殖中后期代谢产物积累是集约化养殖的重要问题,制约养殖对虾的生长,是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像高位养虾池塘把对虾每天产生的粪便等排出池塘,脱离池塘的氮循环,减少对虾养殖水体氮积累,对缓解中后期亚硝酸盐高、缺氧、泡沫多、黑斑黑鳃等有显著的效果。 目前小棚土池塘可以通过设置排污口,达到排污和排底层水的目的。一般标准的小棚可以设置3个排污口,均匀分布在池塘两端和中央,三个排污口由埋入地下的PVC管连接成“三通”,统一由一个排污管道排出池塘外的沟渠中,管道末端的出水口高度低于池塘底部的高度而自排。虽然小棚池塘没有水车式增氧机而形成水流,底部污物不能像高位池一样集中到排污口,效果达不到高位池那样彻底排污的效果,但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排除部分污物和底层水,起到减少有机质积累的作用。 六、搭设遮阳网,增加水体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