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养殖进入深秋季节,鱼塘存塘量大,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池塘养殖风险极高,近期不少生鱼塘出现异常死亡,不少药店都诊断为细菌性出血病,然而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著,本案例通过临床诊断方法阐述生鱼秋季的一种常见病害的诊治过程,供从业者参考。 2018年9月,广东佛山顺德。 池塘面积约2亩,水深2米,主养品种为生鱼(港种),存塘数量约1.5万尾,平均规格约0.4斤/尾。 二、发病情况 该塘自9月5日开始发病,最大日损耗量约40尾,至9月11日累计损耗约200尾。 发病后,泼洒了广谱性杀虫剂、硫酸铜、强氯精等进行杀虫、消毒,并内服了抗生素,死鱼略有减少,但效果并不显著。 三、病鱼症状 塘边观察,大量病鱼浮于水面,体侧充血发红,但活力较好,受惊会下沉。 将病鱼打捞上岸,可见病鱼体侧、胸鳍等充血发红,粘液偏少,部分鳞片脱落缺失;掀开鳃盖,可见鳃丝红润,无明显异常。 ■ HYZ.004-01:病鱼眼睛凹陷,体表充血发红,脱黏甚至掉鳞 解剖,可见肝脏严重萎缩,表面有清晰血管,胆墨绿色,胆汁外渗,脾脏、肾脏未见明显异常,肠道明显充血发红,部分病鱼肌肉充血,呈淡红色。 ■ HYZ.004-02:病鱼肝脏严重萎缩,胆汁外渗,肌肉发红。 四、实验室诊断 外观和解剖观察,主要病症为眼睛凹陷,体表、鳍条等充血发红,脱黏掉鳞;肝脏严重萎缩,胆汁外渗,肠道充血发红,部分病鱼肌肉充血,呈淡红色。 ■ HYZ.004-03:病鱼肝脏、脾脏严重萎缩,肌肉发红,肠道发红。 取鳃丝镜检,仅见1-2个三代虫和个别鳃隐鞭虫,但寄生虫数量较少,鳃丝结构基本完好。 ■ HYZ.004-04:病鱼鳃部仅见1-2个三代虫 取病灶粘液、鳞片镜检,均可见大量三代虫,部分病鱼还检出少量固着类纤毛虫。 ■ HYZ.004-05:病鱼体表粘液见大量三代虫(随机视野) ■ HYZ.004-06:病鱼体侧鳞片见少量固着类纤毛虫 无菌操作,取3尾病鱼的后肾组织接种于脑心浸液培养基(BHI), 30℃恒温培养72小时,无明显菌落。 ■ HYZ.004-07:病鱼后肾组织未分离到疑似致病菌 无菌操作,取4尾病鱼后肾组织,使用PCR技术检测病毒,结果显示蛙属虹彩病毒、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弹状病毒均为阴性。 ■ HYZ.004-08:PCR检测结果显示,弹状病毒和虹彩病毒均为阴性。 五、病因分析 主要病因为三代虫感染,其次为固着类纤毛虫感染。 六、治疗方案 治疗的关键在于杀虫,尤其是杀三代虫;其次应内服护肝药、多维等促进体质恢复,增强健康。 (1)水体杀虫:甲苯咪唑等专用药,具体用法用量遵循厂家指导。 (2)内服护理:护肝型饲料伴侣(1包/2包料)+活力多维(1包/2包料),连续3~5天。 七、疗效反馈 9月11日,送检,诊断为三代虫病,给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9月15日反馈,使用甲苯咪唑进行杀虫后 ,死鱼迅速减少至10条以内。建议再次杀虫。 9月22日反馈,自上次杀虫后,死鱼陆续减为2-3条/天,有时无死鱼,客户未进行第2次杀虫,也未做过其他处理。 八、点评 (1) 生鱼含有丰富的粘液,抗病力强。尽管随着种质和养殖环境的恶化,生鱼的病害不断增多,但寄生虫性病害并不多见,苗期常见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等,但到了养殖的中后期,很少会出现直接致死的寄生虫性病害(虽常见感染)。本案例中,病鱼的鳃部寄生虫数量并不多,仅2-3条,但是病鱼的体表鳞片有大量寄生虫,体表呈现充血发红甚至脱黏掉鳞的症状;而仅使用甲苯咪唑类药物进行杀虫后,死鱼数量迅速减少;结合致病菌分离和病毒检测结果,可确认为一种寄生虫病。 (2) 仔细观察,可见多数虫体除了后吸器有1对中央大钩外,虫体体内仍有1对中央大钩,据此,可初步判断为一种三代虫。据相关研究,三代虫可寄生于鲢、鳙等鲤科鱼类的皮肤、鳍、鳃及口腔等部位,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而三代虫寄生于乌鳢且致死,目前尚无报道。 ■ HYZ.004-09:示三代虫体内第二代虫体中央大钩 (3) 据一线人员反馈,相同病情,曾有技术员诊断为细菌性出血病并开具抗生素进行内服,但疗效不理想,久治不愈;本案例中,养殖户在送检前也曾使用硫酸铜、强氯精进行杀虫消毒,病情稍有好转但疗效并不明显。在此,我们再次呼吁,发生鱼病请找专业机构检测,准确诊断,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精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