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气温逐渐转凉,华南虾苗场少了夏季的火爆,进入收尾阶段,有部分甚至已经停止虾苗供应,进入休整期。全年销量基本已成定局,企业开始为明年做规划和准备。在“市场萎缩”、“价格战”的笼罩下,2018年对于大多数苗企来说是充满煎熬的一年,亏损也是大部分虾苗难逃的厄运。 大苗企价格战 小标粗场难招架 “今年相当于白干了。”一个广西私人标粗场的陈老板(化名)告诉记者,今年的营收扣除成本、发完师傅和工人工资,所剩无几。 作为一个私人苗场老板,他感受到大企业之间资本轰炸的威力,小企业根本无法招架。今年4月份,全国大规模虾苗滞销,广西作为临近海南和湛江的地区,成为了价格战的首战场,大苗企赠送比例从50%-100%,价格直接碾压对手。 “不降价没生意做,跟进市场的促销,没钱赚甚至亏本。”陈老板表示如果标粗成数略微差一点,分分钟还要赔钱。但是为了把市场铺开,积累市场口碑。他们还是跟着市场的步伐,进行适当的赠送。 随着苗企积压苗的消耗,价格战也逐渐缓和,大苗企降低赠送比例,他们才从这场价格战种缓了过来。与此同时,虾苗销售的高峰期已经结束,销售量趋于平淡。 这个案例可谓今年小型标粗场生存状况,在市场竞争趋向资本、规模、品牌的时候,私人标粗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上半年亲虾需求误判 引发阶段性全国大堵苗 在虾苗标粗阶段(P5-P10阶段)的竞争如此激烈,在标粗场上游的对虾苗种企业的竞争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了解,2018年对虾苗种企业大面积亏损,只有20%—30%的苗企盈利,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挣扎。因环保停产、大规模缩减规模,销量大幅度下降已经成为这几年行业的普遍现状。 据了解,市场萎缩的原因包括:首先,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海南、江苏等地多处被禁养以及连年养殖成功率低下导致虾苗的需求量减少。其次,持续的养殖成功率低迷导致部分虾农转养斑节对虾、罗氏沼虾、泥鳅等替代养殖品种。再者,今年整体虾价低迷影响的了养殖户投苗的积极性。 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今年不少苗企业误判了2018的养殖形势,导致今年产能提升,加剧的苗企竞争的白热化。按照惯例,每年的10月份,多数苗企都会评估今年客户的养殖情况以及市场变化,对明年的订单量进行预判,订购第二年亲虾采购数量。在4-5月份,7-8月份市场虾苗供应的高峰期,能否把握住市场的动态需求是重中之重。然而亲虾一旦剪了眼柄,就会不断提供幼体育成虾苗卖出,通常至少需要经过3个月才换一批亲虾。也就是说在亲虾剪了眼柄那一刻之后就已经决定了接下来3个月的市场总供应量了。 2017年-2018年冬棚养殖形势的复苏让行业人士误判了2018的形势,增加了种虾的进口量,这批种虾产能正是为了应对2018年清明前后投苗高峰。另一方面,苗企设备升级、技术提升、气候水质适宜等因素的影响下,育苗成活率提高,进而导致虾苗供应量提升。种虾需求误判加上育苗成熟的提升,虾苗的供过于求比如引发行业的一场乱战。3月份广西先燃起的价格战,随后蔓延整个华南地区。据了解,有些集团企业在局部地区保持全年的买一送一的赠送比例。 产业格局正发生变化 中小苗企活得最滋润 “现在行业发展的生态是畸形的。”海南一位虾苗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赚钱的苗企里面,中小型的苗企占比例最高。不少大苗企承担很大的风险,反而赚钱的比例少。目前,这种行业现状不利于虾苗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小苗企虽然规模小,但船小好调头。他们主要通过代加工的方式来获得盈利,他们不需要承担太多资金成本和滞销风险。遇到环保问题,他们选择停产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而中型企业,他们则采取更为稳妥的生存策略。他们选择减少甚至停止种虾的采购量,降低因种质问题带来的风险。他们更多是采购市场上口碑较好的品系幼体,进行培育销售。这样运作一方面降低种虾投入的资金,同时也能针对市场快速调整种虾品系。而且对于中型苗企而且,他们拥有场地、育苗技术、销售团队和销售渠道,在终端也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些综合因素,反而使得中型苗企在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反观大虾苗企业,首先他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种质资源的争夺上,其次面临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他们必须在尾水处理等环保设备上加大投入。第三、大量采购种虾的资金压力和风险等等。因此,面对目前市场乱战,他们也只能断臂求生。一旦市场终端表现不好,对其品牌口碑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在这场行业洗牌过程中,对大苗企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到虾苗产业当中,可谓“三年河东、三年河西”,3年前市场上热销的品牌中,有部分已经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在这个洗牌的阶段,对于中小型苗企是一个树立口碑的好时机,对于大苗企是一个兼并扩展的好机会。行业格局变化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着养殖户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