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BMC Genomics的文章:罗非鱼抗水霉感染的转录表达取决于养殖密度,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通过在两种密度下(高密度:6kg/m3;低密度:1.5kg/m3),对罗非鱼感染水霉病的死亡率研究发现,高密度组的死亡率为10.2%(29/285),而低密度组的死亡率为52.1%(38/73),且幼鱼更易因感染水霉而死亡。密度与鱼体的长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26),低密度养殖的鱼,平均体长增加。 在鳃组织中,高密度和低密度的两组鱼有175个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感染24h和48h), 且所有受感染的鱼中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包括生理过程相关基因,以及MHC II 蛋白。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低密度组的鱼在感染24h后,炎症反应调节基因富集(tnip1, sbno2);然而,高密度组的鱼在感染24h后增加了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例如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msh2 , batf )。此外,T细胞相关的功能基因仅在受感染的高密度养殖鱼中出现,而在感染后的低密度养殖鱼中,MHC II、补体及体液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在皮肤中,低密度鱼在感染24h后,炎性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而在高密度鱼中的金属肽酶的活性增强。此外,免疫抑制途径,特别是获得性免疫在两种密度条件下都存在。而在获得性免疫及伤口愈合过程中有明显富集的共表达基因SK1和SK6,与感染状态呈负相关,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表明高密度养殖鱼的皮肤中免疫抑制水平较低。 尽管孔雀石绿在防治水霉病方面非常有效,但由于威胁较大,已在2002年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目前,对于水霉病仍然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阐明养殖条件对疾病的易感性至关重要。低密度养殖过程中炎症因子高表达,且免疫抑制因子高表达,导致对水霉的抗性反而降低。而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更多的特定免疫因子,包括T细胞免疫因子被激活,且免疫抑制因子水平低,因此反而对水霉的抗性增强。 点评:本文只是对比了每立方6kg和1.5kg两个密度,发现低密度养殖的罗非鱼对水霉反而更敏感。但这并不能说明养殖密度越高越好。对于养殖密度的评估,是与环境的容量、鱼的集群习性、耐低氧能力、抗应激水平等密切相关的,不可一概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