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非,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突变种,因鱼体为红色,俗称红罗非鱼,又名彩虹鲷。红罗非作为国内水产的小众品种,长期以来得到的关注并不多。 随着黑罗非养殖的持续低迷,相比之下红罗非的效益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今,国内红罗非的养殖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福建漳州以及海南、广西等地,其它区域的分布则比较零散,据不完全统计,总体养殖面积接近6万亩。 其中在福建漳州地区,当地红罗非养殖的亩产在8000~14000斤,亩利润1~2万,从字面上看,效益可观。在高产高效益的背后,有着一套当地养殖户探索多年的养殖模式的支撑——小塘暂养、大塘轮捕轮放。 据介绍,福建地区的红罗非养殖主要集中在漳州芗城区、龙文区、南靖县、长泰县,总面积8000~10000亩左右,存塘总量可以达到3万~4万吨。单个养殖池塘面积并不大,小塘1~2亩,大塘3~10亩左右,养殖户却可以依靠仅有的几亩塘口获得较好的收入。 红罗非养殖周期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南靖地区红罗非的密度控制在6000~8000尾/亩,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清塘,综合亩利润1万元左右;芗城、龙文地区,则倾向于高密度养殖,保持在8000~12000尾/亩,一年半清塘,亩利润1.5万元左右;长泰地区投苗密度4000~8000尾/亩,养殖周期一年左右,亩利润接近1万元。 红罗非高密度养殖 据悉,4月中旬左右(清明后)至5月初,养殖户开始清塘洗塘晒塘,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再进水并肥水,水深在1~1.5米左右。养殖户先将8~9朝的鱼苗投到小塘进行标粗,2~3个月后小苗规格达到1~2两,再搬到大塘养殖,密度在5000尾/亩左右,小塘则重新放入朝鱼暂养。 在搬到大塘后,大概养殖3个月后,养殖户可以开始松鱼,捕大留小,错峰出鱼从而实现资金的回笼。在10月份左右,经过3~4次的松鱼后,养殖户把暂养塘的鱼苗再转移到大塘,而小塘继续补苗暂养,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清明前后进行清塘。抓鱼主要分为两种规格,一个是0.6~1斤起抓,或者是0.9~1.5斤起抓,具体看市场行情以及养殖户的养殖状况而定。整个养殖周期内,养殖户总共松鱼8~10次,一直保持鱼塘养殖容量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 据介绍,养殖户每松3~4次鱼,就会适当补一次鱼苗。在每年清明和中秋前后,母鱼会怀卵产鱼,这段时间塘里会出现小鱼,养殖户适当每亩放几十尾淡水石斑鱼进行清除小鱼,从而保持存塘鱼的正常生长。 整体而言,养殖周期在一年半左右(大塘养殖实际一年),亩产可以达到8000~14000斤,亩利润1~2万元,甚至最高的有达到2.3万元。 当地某养殖户的鱼塘情况 有技术人员介绍,要达到高产,要做到以下技术要点:一、小塘育苗,大塘养大鱼,减少苗期没必要的时间空间浪费,提高成活率;二、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大塘不断松鱼,小塘不断补苗,提高利用率;三、高密度,要求溶氧充足,配备微孔增氧机,打机井等,多次松鱼,要求排放水方便。 据悉,由于当地红罗非养殖比较集中,不少饲料企业也纷纷开发漳州市场。 当地养殖红罗非已经有20多年时间,由于当地鱼塘有限,一直也没有大规模发展。“相比黑罗非,一方面红罗非的价格比较高,另一方面红罗非的规格体型差异比较大,适合轮捕轮放、捕大留小的模式,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效能,所以长期以来养殖户都选择红罗非养殖。” 红罗非常见病症包括高热病,水霉病、肠炎、细菌性疾病、肝胆综合症等。相对而言红罗非的管理相对轻松,只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控制好亚硝酸,氨氮等水质指标,鱼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防治侧重点是夏季高热病,冬季水霉病,以及季节转换时间的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病。 目前,当地红罗非价格为5.8~6元/斤(成本4.5~5元/斤),由于红罗非不耐寒,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容易患上水霉病等病害,因此养殖户赶在冬季将达到规格的红罗非上市,造成上市比较集中,价格有所回落。 流通方面,漳州地区的红罗非主要销售到福建福州当地市场以及广东地区的水产批发市场,这两年,加工厂也逐渐收购红罗非加工成鱼片进行销售。但整体而言,红罗非的销售渠道仍然较窄,流通量并不大。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投资这一条鱼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