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大话水产 查看内容

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有着抚仙湖精灵之称,目前生存正面临巨大的考验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 2019-2-11 12:02
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主要产于云南的抚仙湖,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的年产量依然可以达到400~500吨,上世纪80年代的年产量也还有300~400吨,鱇浪白鱼一直是云南抚仙湖湖区主要食用经济鱼类之一。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云南抚仙湖鱇浪白鱼的产量开始急速下降,1998年鱇浪白鱼的年产量是10.4吨,到2000~2004年的年产量仅为0.5~1.0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抚仙湖区鱇浪白鱼就退出了该湖区主要食用经济鱼类的行列。

本文简要叙述了云南抚仙湖产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在云南抚仙湖鱇浪白鱼的渔业资源恢复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管理与技术措施,旨在为云南抚仙湖区鱇浪白鱼的资源恢复工作者提供些许的参考资料。

1 、云南抚仙湖内的渔业资源的演变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开始对云南抚仙湖内鱼类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学者Regan(1904~2014),此人主要是根据从云南抚仙湖内收集的鱼类标本,进行了部分鱼类分类学方面的研究,曾经先后记述了24个鱼类新种。随后,中外学者,如Chaudhuri(1921)、Fang(1956)、成庆泰(1958)对包括云南抚仙湖在内的云南高原湖泊的鱼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诸如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等属于新种及新属的部分鱼类。

上世纪1963~196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昆明动物研究所协作,对云南湖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资源调查研究,部分文献记载了这次调查结果。不过,在这次高原湖泊调查中,调查内容主要关注的是湖泊的自然环境因子以及浮游生物等生物资源相关内容,而收集云南抚仙湖中鱼类鉴定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如黎尚豪等(1963)撰写的湖泊调查报告中只有8种,也就是说这类结果显然是不能代表当时云南抚仙湖内鱼类资源实际状态的。


李树深(1982)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云南湖泊中鱼类区系并且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该文中记载云南抚仙湖中鱼类一共有16种。高礼存等(1990)在其编著的《云南湖泊鱼类资源》一书中,记述了云南抚仙湖中鱼类39种,隶属于4目15科(亚科),其中还包括外来鱼类9种。杨君兴等(1993)对云南抚仙湖中若干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以往资料进行了系统的鱼类分类整理,纠正了一些种的误订或误置,记述鱼类39种(亚种),隶属于7目14科33属,其中外来鱼类有14种。

最近对云南抚仙湖湖区鱼类资源完成的调查,是熊飞等(2006)于2004年3月~2005年7月之间进行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云南抚仙湖内共采集到33种鱼类,隶属于13科30属。鱼类的组成是以鲤科鱼类(Cyprinidae)为主,鲤科鱼类共有17种,占采集到鱼类总数的51.5%;鳗鲡科(Anguillidae)、鳅科(Cobitidae)、鲇科(Siluridae)和鰕虎鱼科(Gobiidae)各2种,各占采集到鱼类总数的6.1%;其它8科鱼类各1种,各占采集到鱼类总数的3.0%。在鲤科鱼类中,属于鲤亚科(Cyprininae)的种类最多,一共有5种,占鲤科鱼类总种数的19.4%,其次是鲃亚科(Barbinae),一共有4种,占鲤科鱼类总种数的23.5%。

在33种鱼类中,属于土著鱼类的共有14种,占采集到鱼类总数的42.4%,其中云南抚仙湖中特有的鱼类共有4种:分别为鱇浪白鱼、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花鲈鲤(Percocypris regani)和抚仙高原鳅(Triplophysa fuxianensis);其他鱼类共19种,占总数的57.6%。


在云南抚仙湖鱼类种类数量上,非土著鱼类已经占据了现有鱼类的主体。由于云南抚仙湖为半封闭性湖泊,与外界河流基本上没有鱼类资源的交流,湖中鱼类大多数属于静水水体鱼类。常见的土著鱼类有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Chu et Cui, 1989)、鲫(Carassius auratus)、抚仙鲇(Silurus grahami);常见的其他鱼类有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1956)、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白鲦(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1897)、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和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等。除“四大家鱼”、云南倒刺鲃、花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gani Tchang,1935))等为大中型鱼类外,绝大部分鱼类均为中小型鱼类。云南抚仙湖中的凶猛性鱼类主要是花鲈鲤、抚仙鲇、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黄颡鱼、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胡子鲇(Clarias fuocus)等。

自熊飞等(2006)对云南抚仙湖中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发布以来,已经又过去了10多年了。对云南抚仙湖中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已经证明,云南抚仙湖中拥有数十种土著鱼类,其中特有鱼类至少有十多种,是我国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宝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种质保护价值。

2 、导致鱇浪白鱼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2.1 生物学方面的原因

李再云等(2003)从进化观论的观点出发,对云南抚仙湖鱇浪白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初步分析了鱇浪白鱼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鱼类个体大小、生长速度、食性、洄游和生殖习性等属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鱇浪白鱼属于小型经济鱼类,生长速度比较缓慢。在湖边砾石浅滩、具有溶洞出水口或山泉出水口等处产粘性卵。这一繁殖习性也是鱇浪白鱼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活动如果与鱇浪白鱼的这些生物学习性相悖的话,鱇浪白鱼的濒临灭绝的命运就难以避免。


鱇浪白鱼的幼鱼和成鱼生活空间具有很大差异。幼鱼主要在湖泊沿岸浅水区觅食生息, 而成鱼则在深水区觅食和生活。而云南抚仙湖的浅水区又是很容易遭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一旦鱇浪白鱼幼鱼的生长受到影响,成鱼的总产量就必然会下降。

在历史上,云南抚仙湖周边针对鱇浪白鱼的传统不来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工方式捕鱼,这些捕鱼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能达到尽量减少对浅水区活动幼鱼的干扰。然而,今天的人类捕捞活动则是采取了杀鸡取卵的方式,抛弃了传统的捕鱼方式,采用各种非理性方式以达到提高捕获量的目的。

同时,人们引进外来鱼类、建设水利工程、围湖造田以及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的湖水水质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对鱇浪白鱼幼鱼的浅水活动区域造成了严重干扰。由于鱇浪白鱼对云南抚仙湖中生息水域已经高度特化,应对外来干扰的能力严重下降。比如鱇浪白鱼雌雄比例差异极大,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它们尚能正常繁殖,但是一旦人类干扰到鱇浪白鱼浅水活动区域后,就会严重的干扰它们的产卵受精过程,往往会导致大量鱼卵失去受精的机会。

总之,鱇浪白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生物学习性,这种鱼类由于对人为造成的周边环境变化缺乏应对能力,而最终造成了鱇浪白鱼的种群数量锐减。

2.2 鱇浪白鱼在与外来物种的竞争中失败

在上世纪初期,黎尚豪等(1963)部分学者,根据对高原湖泊资源调查的结果,为了达到充分利用湖泊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提高湖泊渔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建议向云南抚仙湖等湖泊中引进主要以各种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使其在湖泊中定居。


从1958年前后开始,在从长江和其他水系中引进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鲢、鳙鱼苗的同时,带进了一些种类的非经济小型鱼类,如子陵栉鰕虎鱼、麦穗鱼等,这些非经济小型鱼类生长周期短、繁殖快,短时期内就能很快形成比较大的种群数量,这些鱼类不仅消耗云南抚仙湖中大量天然食物资源,而且还大量吞食鱇浪白鱼等土著鱼类的鱼卵。不过,总体而言,这些非经济小型鱼类尚未对鱇浪白鱼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云南抚仙湖中引进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后,立即在云南抚仙湖中形成优势种群,终于让鱇浪白鱼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太湖新银鱼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多栖息于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于太湖新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产品还远销香港、日本、深受外商欢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使人们忽视了太湖新银鱼对鱇浪白鱼的负面影响。当太湖新银鱼引入云南抚仙湖后,大量捕食浮游动物,而鱇浪白鱼幼鱼的饵料主要是浮游动物,因此,数量庞大的太湖新银鱼就截断了鱇浪白鱼幼鱼的食物链。结果是直接导致鱇浪白鱼幼鱼大量死亡,而无法发育成成鱼。太湖新银鱼与鱇浪白鱼的食性竞争,导致从1987年就出现鱇浪白鱼的瘦病鱼,湖泊中食物不足而诱发饥饿的鱇浪白鱼四处觅食,据说当时的渔猎者只要诱之以鱼饵,便极其容易钓上鱇浪白鱼。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与捕食者、竞争者相互隔离,导致鱇浪白鱼失去了与其他相似物种的竞争能力,而难以与外来物种竞争。一旦有外来物种进入,鱇浪白鱼就可能失去生存能力。

其次,捕捞太湖新银鱼的作业方式也对鱇浪白鱼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1988年用机动船拖网捕捞银鱼时,网目均在0.5cm以下,当年有150艘捕捞机动船。在1988年9月20日至11月20日之间,由云南抚仙湖管理局在抚仙湖沿岸的下坝、隔河、大湾、明星、象鼻岭等地设抽样点,进行的14次抽样调查的结果证明:采用机动船拖网每捕起1.0kg太湖新银鱼,就同时也会误捕起2.0~4.0cm长的小鱇浪白鱼250尾之多。以此比例推算,1988年在云南抚仙湖中共捕捞太湖新银鱼180.0t,因此误捕起来的鱇浪白鱼幼鱼也就达到了4500万尾以上。正是因为误捕了云南抚仙湖中大量的鱇浪白鱼幼鱼,1989年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的年产量较1988年就减产了170.4t,即减产了43.0%以上。而当1993年这种拖网机船的数量在云南抚仙湖中增加到2377艘时,即比1988年的机动船数量增加了14.54倍。当云南抚仙湖中太湖新银鱼每年以1500.0t的产量丰收时,从2000年开始,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的年产量就下降到了1.0t以下了。于是,云南抚仙湖中的鱇浪白鱼在与太湖新银鱼的生存竞争中彻底失败了。 

2.3 滥捕对鱇浪白鱼资源的影响

因为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种群数量锐减,拥有无限美味的鱇浪白鱼在市场上的价位也就随之猛涨,曾一度高达3000元/kg。正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渔民进一步加剧了残酷滥捕鱇浪白鱼的力度。

当地渔民过去捕捞鱇浪白鱼,遵循的是鱇浪白鱼“来三去七”的自然繁殖规律,而现在是为了快捕鱼、多捕鱼,则是采取的“一网捕尽”的方式,就是将已经进入产卵时期,而处于洄游到产卵场的途中鱇浪白鱼采用设置的小丝网将其全部捕获,从而使这些已经进入产卵时期的鱇浪白鱼失去了产卵繁殖后代的机会。在部分渔民中,还存在偷捕、炸鱼、毒鱼、电鱼等不法行为。其结果就是从源头上阻断止了鱇浪白鱼的持续繁衍。

2.4 湖水水质污染对鱇浪白鱼的影响

鱇浪白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在污染水域中是难以存活的。鱇浪白鱼的产卵场集中分布在溶洞出水口或山泉出水口处,沿湖渔民称之为“沟洞”的地方,或是有风浪拍击的浅水砾石滩。鱇浪白鱼的产卵场所一旦受到有机物等各种物质的污染,其繁殖和幼鱼的摄食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必然导致其产量大幅度下降。

云南抚仙湖的补给水源之一是流入该湖的河水,其水质直接影响着湖泊的水质。随着云南抚仙湖上游星云湖周边工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星云湖内,导致星云湖水质下降成为四类水质。而星云湖湖水流入云南抚仙湖,使云南抚仙湖水质也受到污染。由于云南抚仙湖沿岸带高等水生植被比较缺乏,进入湖中的污染物自净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水体就很容易被污染。而云南抚仙湖换水周期长达167年,因此,湖水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

根据调查结果,云南抚仙湖主要面临两大类污染源:一是来自湖区周边生活及工业污水污染;二是湖区近郊磷酸盐厂、水泥厂、机械厂等排出的废渣、废气、废水以及农业用化肥、农药等的污染。云南抚仙湖中总氮和总鳞含量对水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人口、工农业较为集中的坝区,而面源污染又占90.0%以上,而总磷污染主要来源于云南抚仙湖东北岸的磷矿开采和磷化工厂。

2.5 围湖垦殖对鱇浪白鱼的影响

鱇浪白鱼喜群居群游,生活于水的中下层。3.0cm以下的幼鱼集中生活于风浪较小的湖湾等沿岸浅水区。水利工程的修建、抚仙湖湖区旅游资源开发、径流区森林覆盖降低,水土大量流失等因素,均可以对鱇浪白鱼的繁殖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相关渔业法规的宣传力度

依法对渔业资源进行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工作。首先,要大力宣传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依法进行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其次,要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强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尤其是要对濒临灭绝的经济动物加强保护力度。三是要参照《云南省水科资源繁殖保护试行规定》和《云南珍稀动物保护名录》等,根据本地区的特点选定需要实施保护的物种,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如根据鱇浪白鱼的生长特性、活动规律、繁殖时间和地点等,制定禁渔区、禁渔期、规定网目大小,控制捕捞对象和规格,把水域的渔业生产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最终使这些法规和条例成为管制破坏行动的主要准则。

3.2 开展恢复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研究

对云南抚仙湖中的鱇浪白鱼而言,由于人们引进物种、围湖垦殖,以及水质污染等因素,导致其栖息地生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深入研究与评价这些环境因素对鱇浪白鱼渔业资源恢复的影响程度,对于采取恢复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的相应措施,已经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开展对云南抚仙湖中鱼类资源的深入调查,摸清云南抚仙湖中现有各种鱼类的种群数量,为判断各种鱼类之间依存与竞争关系,制定调节湖泊中各种鱼类适宜种群数量的措施奠定基础。

其次,要开展对云南抚仙湖中浮游生物资源量的研究,摸清云南抚仙湖中各种浮游生物种群数量及其变动规律,为判断各种鱼类对浮游生物的可利用状况,制定调节湖泊中各种虑食性鱼类适宜种群数量的措施奠定基础。

其三,要开展云南抚仙湖鱇浪白鱼产卵场所及浅水区环境影响因子评价研究,为制定鱇浪白鱼的禁渔期、产卵场及其幼鱼活动浅水区的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3.3 改变捕捞太湖新银鱼的作业方式

迄今为止,太湖新银鱼已经在云南抚仙湖中形成了比较大的种群,而且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了云南抚仙湖中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至少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云南抚仙湖内的太湖新银鱼的种群数量,让鱇浪白鱼的种群数量超过太湖新银鱼是不大现实的了。我们只能寄希望鱇浪白鱼与太湖新银鱼通过种间竞争,让其种间平衡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为了避免鱇浪白鱼的幼鱼在捕捞太湖新银鱼时被误捕,导致这两种鱼类的种间平衡被人为地再次打破,我们应该尽快地改变现行的捕捞太湖新银鱼的作业方式。早在2001年,玉溪市云南抚仙湖管理局就进行了灯光诱捕银鱼的试验,并且证明了这是一种有希望的捕捞太湖新银鱼的方式。我们应该继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完善、推广对鱇浪白鱼没有危害的太湖新银鱼捕捞方式。

3.4 鱇浪白鱼的人工繁殖和放流

由于比较长时期以来的水域环境改变,如水质污染、水草减少、鱇浪白鱼亲鱼产卵场和幼鱼栖息地被破坏,尤其是在引种时带进多种小杂鱼和太湖新银鱼的大量繁衍,即使对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采取了普遍沿用的禁渔措施,也只是对该物种的保护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还是难以逆转鱇浪白鱼趋于濒危或绝灭的进程。人们必须另辟蹊径,而开展鱇浪白鱼人工繁殖和幼鱼放流,这是恢复资源、拯救濒危物种的有效手段。

早在1984、1987年,有关单位就曾经两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过拯救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相关措施的专题讨论。自1987年始,采取了收集鱇浪白鱼的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培育成仔鱼后放流入湖的措施,其目的就在于为恢复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资源开辟一条新途径。这项措施虽然已经连续实施了多年,但是,可能是幼鱼放流数量比较少,还是因为其他尚未明了的原因,至今该湖中的鱇浪白鱼数量尚十分有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探明影响放流效果的具体原因。不过,开展鱇浪白鱼的人工繁殖,大幅度地增加鱇浪白鱼幼鱼的放流数量,无疑是恢复云南抚仙湖中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的必由之路。
收藏

已有64 人点赞

  • 游客250

    游客250

  • 游客537

    游客537

  • 游客79

    游客79

  • 游客321

    游客321

  • 游客564

    游客564

  • 游客982

    游客982

  • 游客805

    游客805

  • 游客538

    游客538

  • 游客372

    游客372

  • 游客277

    游客277

  • 游客500

    游客500

  • 游客326

    游客326

  • 游客868

    游客868

  • 游客307

    游客307

  • 游客723

    游客723

  • 游客807

    游客807

  • 游客269

    游客269

  • 游客260

    游客260

  • 游客857

    游客857

  • 游客14

    游客14

  • 游客247

    游客247

  • 游客723

    游客723

  • 游客272

    游客272

  • 游客13

    游客13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