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价格行情 查看内容

鲫鱼鳃出血即将暴发,这里有份鳃出血防控标准!

来源: 大丰通威 孙庆高| 2019-4-9 09:44
盐城地区的养殖现状分析

1.养殖现状

据统计,近十年,全国鲫鱼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鲫鱼产量为348.02万吨,占全国大宗淡水鱼总产量的13.38%,鲫鱼已成为中国百姓最常消费的水产品之一。鲫鱼的养殖分布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山东、 广东、四川、辽宁、湖南、浙江等省,江苏是鲫鱼的主产地,养殖面积在80万亩以上,2016年鲫鱼产量63.93万吨,位居全国之首。“全国鲫鱼看江苏,江苏鲫鱼看盐城”,盐城因地域养殖环境好,适合鲫鱼的养殖,产量大、规格大,因此,鲫鱼也成为了盐城的一张名片。盐城的鲫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大丰、东台、盐都、建湖、射阳、滨海、响水等地,其他主养区域分布在江都、高邮、宝应、武进、兴化等地。

盐城地区鲫鱼养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苗种养殖、成鱼精养和混养三类。鲫鱼苗种养殖主要集中在盐都,水花通常4月中下旬入塘,密度在10000~25000尾/亩,年底可养至 3~10尾/斤,作为鱼种或饵料鱼出售,亩产800~1200斤;精养目前主要集中在大丰、东台区域,一般放养密度在1500~2200尾/亩,放养规格0.1~0.3斤/尾,搭配花白鲢调水。有的塘口在7-9月份出热水鱼,年底清塘,规格在1斤左右,亩产1500~2200斤;混养目前主要集中在射阳、建湖等地,一般鲫鱼放养密度在800~1000尾/亩,放养规格0.1~0.3斤/尾,同时搭配草鱼、鮰鱼等,密度一般在100~500尾/亩。


2.各养殖区域鲫鱼鳃出血发病情况分析

鲫鱼鳃出血病自从2008年首次在射阳地区出现后,迅速在大丰、东台等鲫鱼主养地蔓延开来,近几年的发病死亡面积达几十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2018年盐城各地的鳃出血发病情况呈现出新的动态。

(1)东台养殖区域

2018年东台地区鳃出血发病情况统计表


2018年,受天气、苗种、养殖操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东台地区的鳃出血发病情况尤为严重。仓东农业、书云养殖场、麋鹿保护区等地的鳃出血累计发病率高达90%多,蹲门地区的发病率甚至达到了100%。从区域整体发病情况来看,整体的58410亩鲫鱼养殖面积中,全年累计发病面积达49596亩,累计发病率达到了84.91%,高于2017年80%的发病率。2018年因鳃出血发病严重被迫清塘的面积有30420亩,清塘率高达52.08%。

(2)大丰养殖区域

大丰养殖区域发病情况统计表


大丰地区鳃出血高发的区域集中在海北公司、绿博士、外滩及大丰港地区,全年累计发病率均在90%以上,累计发病面积近105000亩,因鳃出血发病清塘的比例为24.23%。2018年整个大丰地区的鳃出血发病率较2017年有较大幅度上升,且下半年的发病严重程度普遍高于上半年。近几年,我们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了解到,上半年发过鳃出血的塘口,一般下半年都会继续发病,这可能与塘口水温、病毒的发病特性有较大关系。大丰西区域包括刘庄、便仓等内陆养殖区域,塘口养殖面积普遍较小,且整体发病率较低,为避免拉低平均水平,未统计在合计发病情况内。

(3)盐都、建湖养殖区域

盐都、建湖养殖区域发病情况统计表


盐都地区以养殖鱼种为主,目前鳃出血在2两以下的小规格鱼种中发病较轻,因此盐都整体的发病率较低,全年累计23.9%,因鳃出血发病清塘的比例仅1.7%。建湖地区以混养为主,2018年鳃出血的发病情况也较为严重,累计发病率达95.7%,很多塘口放养的鲫鱼几乎全军覆没,养殖户毫无办法,大多选择了清塘卖鱼。


回顾十年鳃出血

1.鳃出血的发病特征及发展史

鲫鱼“鳃出血病毒”,学名:鲤疱疹病毒Ⅱ型,是第2个从鲤科鱼类中分离的疱疹病毒。其主要特点为:发病鱼种为鲫鱼,同塘其他鱼不发病,发病鱼体规格偏大,小鱼种(100克以下)上较少,可能与发病流行期的病毒浓度有关。发病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检查濒死鱼,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颌、胸鳍基部点状充血,病鱼捞出水面后,跳跃中有大量血液从鳃部流出,部分发病鱼体侧线鳞以下部位发红;解剖发现,内脏黏连,肝脏充血严重,部分鱼有黄色半透明腹水;最典型的特征为死亡的鱼鳃盖上有一红斑(养殖户俗称“美人鳃”)。

CyHV-Ⅱ被首次报道是在日本西部养殖的金鱼中,死亡率几乎达到100%。之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相继发生该病,观赏鱼的国际贸易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该病的迅速传播。2008年,鳃出血首发于射阳金海岛养殖场,2009-2010年该病零星发生于江苏省射阳县鲫鱼养殖池塘,并引发大量死亡。2011年的8月下旬,这种疾病在射阳开始呈大面积暴发的态势,2013年在盐城地区(射阳、大丰、盐都、东台等地)全面暴发,成为近几年困扰苏北地区异育银鲫养殖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信心。

2.发病特点总结

鳃出血病十年的历史,发病特点也在逐年产生新的变化,通过长期的摸索与研究,现总结其现阶段的发病特点:①流行时间加长。此病流行时间为4-6月和9-11月,流行水温15~30℃,在20~28℃时较为严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发病周期更长,从4月初开始发病,11月底还在发病(水温低至10-11℃)。②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有研究发现,在异育银鲫的卵细胞中检测到了CyHV-Ⅱ的存在,表明了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水平传播的途径较多,包括水源、工具、发病鱼体、发病池塘等;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发病池塘中,鲫鱼体表黏液中检测到了CyHV-Ⅱ的存在,并且在鲢鳙鱼、青鱼、白丝鱼中也检测到了CyHV-Ⅱ,这些结果预示着CyHV-Ⅱ水平传播的可能性。③侵染类型广,水花、夏花、秋片、大规格鱼种及成鱼都能被感染,死亡率在90%以上。④致病宿主专一。只对金鱼、银鲫及杂交变种(异育银鲫、江都银鲫、日本鲫等)有致病性,对建鲤、罗非鱼、草鱼、鲢、乌鳢等无致病性。⑤潜伏期长。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检测为阳性的携带鱼体与健康鱼并无明显的差异,病毒能够长期潜伏感染在鱼体内而不表现出任何症状,长期潜伏,条件适宜时扩增暴发。一旦发病,则速度快、死亡率高,无有效药物治疗。


3.多方面的科研努力及结果

为防治鲫鱼鳃出血,各大饲料厂、渔药厂、高校、研究所等纷纷组织人力研究,也做了诸多的努力,期望快速突破鳃出血病。在饲料的研究中,通过添加多种免疫增强剂以提高鱼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但是效果有限;药品方面,针对性的内服保健药、外用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市场上还出现过鼓吹包治鳃出血的消毒“神药”,结果证实基本无效果,且成本很高,严重地坑害了我们的养殖户;很多机构在疫苗、抗病毒的苗种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也不明显。

养殖户通过多年的养殖经验及学习总结,养殖发病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也在尝试的新的方法,部分鲫鱼主养区尝试改变养殖模式来防病,例如草鲫混养、鮰鲫混养等。在调查的几个大的集中养殖区域,我们发现,混养塘上半年的发病率要比精养塘低,但是在下半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混养塘与精养塘的发病率都升高了,并且混养的优势不再明显。

虽然在鳃出血发病流行期,还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但是对于鳃出血正发病的塘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防控方案——“五停两改”(笔者在2013年提出),主要内容为:停止杀虫、停止消毒、停止使用抗生素、停止进排水、停止喂料、改善水质和改善溶氧,“五停两改”的防控方案在降低损鱼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也被养殖户认可并广泛地使用,发病严重的塘口在采取无效后,仍然免不了清塘卖鱼。有的养殖户认为投喂率过高,会引发鳃出血,因此,在养殖周期中一味地控制投饵率,结果是鱼体长势慢,规格小,加上去年的行情低迷,无钱可赚,稍有发病损鱼就导致亏本。面对鲫鱼养殖如此严峻地形式,笔者也在积极探索,渴望找到新的出路,把盐城鲫鱼这张名片持续地做下去!

提出鳃出血防控思路假设?

从2009年盐城银鲫鳃出血病刚开始流行起,笔者就组织了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诊断,确诊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随着这些年鳃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很多养殖户已连续养殖亏损,笔者感觉到情势逐渐严重起来,再找不到出路,恐怕银鲫在盐城地区就很少有人敢养了。但是,想要攻克鳃出血病难度太大,多少行业内的人士都在想办法,也做了很多地尝试,也不能凭一纸空谈解决问题,只有从基础研究理论出发,弄清楚鳃出血病的发病特点规律,不断地去探索总结。鳃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体,具有侵染特异性,只感染鲫鱼致病,发病的根本条件是存在病毒,那就是说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建立隔离区,是不是就可以防止发病呢?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养殖裸露地环境,各种因素(苗种、水源、工具、发病鱼体、池塘等)都有传播病原的可能性,要想全方位的做到谈何容易,也没有方向去着手,并且很多大型养殖公司、养殖户操作都比较规范,防病意识也很强,是不是他们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最后还是发病了呢?一系列的疑问被充斥,要想解开疑团,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此,带着一系列的疑问,笔者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2018年2月份开始,组织市场调研,旨在弄清两个问题:养殖户的防病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养殖操作细节与塘口发病率的关系?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为了调查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在阻断鳃出血病毒传播方面的认知和实际操作,笔者所在公司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共220份,每份38道题,涉及鲫鱼鳃出血的相关知识及防控工作)并组织市场部人员对部分鲫鱼养殖户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典型问题分析如下:

题1.“鳃出血”是什么引起的?


题2.(多选)鳃出血的典型症状:


题30.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可以降低发病率,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题13.苗种购买前是否对苗种场(父本和母本)进行了查看:


题10.苗种选择距离自身塘口距离


题6.您的养殖水源是:


题14.运输车辆使用前(运输鱼种、搬罾)是否清洗、消毒


题15.(多选)以下哪些工具在使用前进行了消毒处理


题24.(多选)对发病鱼体的安全合法的处理方式是:


题27.发病池塘是否有进行泡塘处理:


题18.(多选)您认为预防鳃出血最有效的3个工作是:


题19.(多选)防控鳃出血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来看,目前大部分养殖户对于鳃出血的致病因素、典型症状已有清楚的认知(题1、题2),对于鳃出血的防控,养殖户也做了一些措施(题18、题19),并且认为通过阻断鳃出血病毒的传播可以降低其发病率(题30)。但是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防控鳃出血病毒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养殖户对于有可能传播病毒的苗种(题13、题10)、水源(题6)、鱼车(题14)、塘口日常用具(题15)、发病鱼体的处理(题24)、发病塘口的处理(题27)等的关注和实施程度远远不够,这很大程度地造成了近年来鲫鱼养殖集中区鳃出血病呈蔓延态势的现状。广大的鲫鱼养殖户对于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系统的鳃出血防控体系,仍然思考、行动不够。


盐城鲫鱼鳃出血防控标准

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组织的市场调研,笔者总结出了这套“盐城鲫鱼鳃出血防控标准”,旨在呼吁大家的养殖防病意识提高,也符合国家发展绿色水产品的要求。以往的工作重心主要是集中在提高鱼体的抗病毒的能力,而在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上的工作却做得很少(大多数人认为操作可行性小),在鲫鱼鳃出血病的高发环境之下,发病率逐年升高,在特效药、疫苗、抗病毒苗种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之下,阻断外界病毒的传播,降低大环境下发病率才应该是重中之重,并且刻不容缓!

鳃出血的防控标准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涵盖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核心理念是阻断鳃出血病毒的传播,防控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池塘为中心,建立好第一道防火墙,做好系统性的防控和阻断病毒传播两个基本点。系统性的防控要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将病原传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从而降低发病概率;阻断病毒传播要求在正确的时间、运用正确的方法,并且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具体的防控标准内容如下:

1.养殖水资源管理标准

①进水原则:进水最好一次进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进排水的次数,减少应激,降低发病风险。

②进排水分开的池塘,保护好进水渠,避免被病毒污染。

③进排水在同一河道的池塘,进水口应布置在上游,进水的时间应避免与其他池塘的排水时间重叠;特别是发病池,池塘需进水时,查看上游是否有发病塘口排水(若有,应推迟进水时间)。

④ 在进水口设置60~80目筛网(筛网应足够大、长),防止小杂鱼或敌害生物等病原携带体进入。

⑤ 放苗种的时间应该在“绿色”进水期。


2.养殖水资源管理标准

2.1外购苗种

①选择时间上的转变,选择苗种的时间前移到养殖期。

②以安全作为首要的选择标准。

③养殖过程中的实地考察。

  a、苗种父母本(健康)

  b、养殖水源(无污染)

  c、池塘处理(泡塘)

  d、养殖过程(未发病)

2.2 自养鱼种

①父母本安全。

②进水水源安全。

③泡塘处理。

3.所有养殖过程中的工具

3.1塘口工具

①捞网、水桶、用药工具、撒网(少量塘口)等工具专塘专用。

②撒网在塘口交叉使用前后(例如打样),可用消毒剂浸泡20~30分钟,使用完后浸泡1~2小时,并充分清洗晾晒。

③(出鱼)鱼框使用前后须用消毒剂冲洗。

3.2外界带入

①运输车辆在装鱼(种)前必须经水冲洗。

②禁止半车鱼箱到塘口装鱼。

③ 罾网在使用前,用配置好的碘消毒剂可在船舱内浸泡2小时以上。 
 
④工人下水作业用具等(如水裤、鱼机)在下塘前需用水冲洗和消毒。

4.池塘处理标准

泡塘对象:所有塘口。

泡塘目的:通过使用药物泡塘杀灭携带病毒的中间体及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达到有效控制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害的发生。

泡塘药物: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敌百虫、过硫酸氢钾。

使用条件:干塘10天以上,全塘进水50厘米左右,能行船。

泡塘方式:建议按常规浓度的3~5倍使用,两次使用(杀虫、消毒);两次泡塘。

16℃以上:使用氯制剂全塘浸泡,浸泡时间为3~7天;使用剂量为常规消毒剂量的3~5倍,浸泡时间为3天。

16℃以下:使用漂白粉(一般有效氯为30%~38%)全塘浸泡,使用剂量为常规消毒剂量(10~20公斤)的3~5倍,浸泡时间为3~7天,3天后使用碘制剂再次浸泡,使用剂量及时间同上。施用碘制剂,还能有效预防草鱼病毒性疾病。

5.发病鱼体处理原则

① 池塘发病鱼体应及时打捞 (有利于降低病毒浓度)。

②严禁将发病鱼体扔进水渠或塘口周边。

③最好的处理方式:集中回收深坑填埋。

④大型养殖公司应加强教育和管理。


展望

在实际养殖中,水产动物病害频发,导致大量药物的滥用,尤其是违禁药品,不仅造成了养殖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量超标,还会造成养殖水域的药物残留,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有损消费者的健康,影响产品销售,目前,药残甚至严重制约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规范标准的养殖操作很有必要,从阻断病源传播途径着手,做好防病措施,将减少养殖中的发病,有助于减少药物残留,提升产品品质,符合国家发展绿色养殖的方向,在此,呼吁大家共同行动!
收藏

已有85 人点赞

  • 游客976

    游客976

  • 游客154

    游客154

  • 游客849

    游客849

  • 游客410

    游客410

  • 游客700

    游客700

  • 游客132

    游客132

  • 游客856

    游客856

  • 游客869

    游客869

  • 游客83

    游客83

  • 游客517

    游客517

  • 游客876

    游客876

  • 游客539

    游客539

  • 游客82

    游客82

  • 游客332

    游客332

  • 游客644

    游客644

  • 游客759

    游客759

  • 游客460

    游客460

  • 游客681

    游客681

  • 游客775

    游客775

  • 游客768

    游客768

  • 游客465

    游客465

  • 游客421

    游客421

  • 游客232

    游客232

  • 游客358

    游客358

通心粉二维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回复 游客496 2019-4-10 11:02
明知发病区鲫鱼种病毒垂直,平行传播,为什么不禁止销售,今年水温到发病时不知道情况怎么样子!管理者不作为。

查看全部评论(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