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进入对虾养殖全国性的关键时期。此时各种养殖模式基本都有对虾在池塘里。有像西北、华北、华中区域刚放苗不久的;也有像苏南放锅炉苗的小冬棚,虾基本都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只剩最后一点大规格留着等价格了。有一个月正在转肝的,也有两个月已经出现肠胃问题了的。总之,每年的六月都是繁忙而充实的,问题自然也是最多的。在这个月份众多的养殖问题中,“游塘”可说是大小通吃,只要养殖者稍不注意,无论大虾还是小虾都会因不同的原因起来游塘。那么这期,笔者就来简单分析一下“游塘”的各种原因和处理。 对虾虽是群居动物,但由于甲壳上有额剑、侧刺、尾刺等尖锐突起,靠得太近容易因碰撞而出现刺伤划伤,加上对虾有相当于体长1.5倍长度的虾须作为感觉器官,一旦感到有生物或物体靠近,都会马上弹开跳走,所以对虾其实很少会聚集在一起活动。所以对虾一旦出现漫无目的、缓慢无力、离群单独的游动或成群快速游动等现象,都是不正常的表现,而以上这些异常的游动被我们统称为“游塘”。 对虾游塘的原因有很多,按原因归纳有以下六类: 一、生理游塘 对虾在大蜕壳期(农历初一、十五附近)或大潮时(一般大潮时间刚好在凌晨或傍晚时间段时较为多见)常会集群在池水透明度附近的水层里缓慢逆流游动,这种游塘的游速并不太快,常有离群四散觅食的个体,人为干扰也很容易散开,需要一阵子才会聚起来继续游塘。这种游塘持续时间不会太久,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摄食时间,但一般一两天后就能自然恢复正常。这种游塘是因为对虾自身生理习性造成的,我们一般默认为正常现象,通常来说,越是接近亲本的家系,越容易出现这种生理洄游,也就是说一代苗要比二代苗出现几率大。笔者认为大蜕壳期的生理洄游是因为初一、十五左右月球离地球较近,让对虾感应到地球磁场或引力的较大变化所致。而大潮时的生理洄游则是因为在古老的时候,对虾的祖先发现潮汐来时往往会带来充足的食物,所以从基因里就带有潮汐之时就是集群摄食的一个习性。当然这些都是笔者的臆测,未经考证,仅是一个假想的解释而已。 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原因,处理方法就有一点差异。游塘时若是出现明显的慢料,则很可能是大蜕壳影响的,此时可减料两三成后,适当补补矿物质和多维等辅助甲壳发育的营养,加速硬壳强体恢复机体能量,这样对虾就能尽快的恢复正常。若是游塘时并没有明显慢料,则应该只是大潮引起的游塘,此时可以适当加一成的料量试试,若还能很快吃完,可以再加一成。但要注意,这种加料也就是那几天才能操作,之后依然还得适当的减一些回去,否则很容易造成消化负荷。有经验的养殖户虽然会在大潮洄游时稍微加料(一般就加一成左右),但不会无限制的能吃多少喂多少,而是趁着这段时间对虾食性大增吗,拌喂一些活菌、营养、中药什么的,顺便调节一下肠胃清理一下肝脏。 二、觅食游塘 当养殖者投料不足,或苗期水质清瘦,对虾缺乏天然饵料时,部分饥饿的对虾就会在水体透明度附近沿着池壁来回游动,这种游塘的对虾一般游速不会太快,并会不时离群分散开来找寻可能出现的食物。在进水口、台阶、风尾等处聚集的虾会相对较多。这种游塘有点类似大潮洄游的那种情况。但要比大潮洄游聚集的虾更多一些,因为只有明显的饥饿状态才会出现这种觅食游塘。我们可以把少量饲料打湿后捏成花生大小,仍在对虾游塘的路上或游塘集中的区域。若是对虾有快速下沉吃料就能确定是这种情况了。这种游塘是对虾明显感到饥饿才会起来觅食游动的,所以又称为饥饿游塘。 这种游塘不算什么大问题,适量加料即可慢慢缓解,只是要注意不要一下子加料太猛,因为若是天气稳定良好,加上清瘦水质的话,常会出现加多少都能吃掉的情况。经验不足的养殖户见到对虾能吃就欣喜若狂,拼命的喂,这样最多四五天就会出现肠胃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加料一天再稳定观察一天,同时拌喂一些调理肝胃和促进营养消化吸收的药物,比如活菌(常用的是耗氧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EM菌等)、多维、矿物质、多糖、大蒜(注意,不是大蒜素!)、生姜、盐、陈醋、三黄散、清肝中药等。 另外,饥饿游塘的对虾常会在池底池壁上啃食附着其上的杂质死藻,若是养殖者观察不仔细,让对虾游塘持续时间超过三四天的,对虾很可能会因为吃到过多的脏污而出现中毒性肠炎,甚至一些严重的还会直接出现肝脏病变。所以一般确定了是觅食游塘,最好马上抛网仔细检查一下池底是否有肝脏肠胃出问题的虾。若是有肝脏已经出现病变的话,并非马上加料,而是先要修复好损伤的肝脏之后才能逐渐加料起来。 三、应激游塘 养殖环境的突变会令对虾不适,严重的时候对虾就会在池边上层甚至表层集群缓慢游动,这种游塘称为“应激游塘”。常见于水质出现较大波动、对虾体质偏弱以及天气突变之时。应激较小时对虾体色、活力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吃料也比较正常,但若是应激较大时,则会出现体斑扩大,甲壳会出现轻微的发黄、发红、发黑、暗淡无光以及分节症状,而肌肉也常会出现白浊和变软的现象。 应激性中层游塘 应激游塘的原因有很多,由于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和实验数据,笔者只能以自己曾经遇到的情况来分析(笔者虽未经标准的实验考证,但习惯以多次不同的处理结果往前反推,以此得到一些相对可信的原因与结论以及能复制的处理方案)。 池塘水质底质方面常见的有:pH突升>0.8或突降>1.2;氨氮突升>0.4ppm;亚硝酸突升>0.2ppm;突发性缺氧;总碱度≥300ppm;重金属偏高;硫化氢≥0.1ppm;余氯≥0.1ppm等。 对虾自身体质方面常见的有:放苗时虾苗偏小;虾苗曾经用高温或违禁药物培育过;苗池或养殖池曾经爆发过病害感染;饲喂营养不足的同时藻相不好或水质清瘦缺乏天然饵料等。 天气因素方面常见的有:升温导致池塘底温突升;突刮东风导致气压降低;突然转变风向,导致池水波动;骤雨曝晴;台风过后等。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和讲解对应的处理建议: pH突升,若小球藻、小型硅藻等单胞藻类、青苔种类、蓝藻等藻类形成优势时,池水pH往往会短时间突升超过0.8甚至有些池水pH还会直接超过9.4,变成能发生碱中毒的水体。对虾自然会出现应激性游塘,这种情况在中下层藻类(如硅藻、刚毛藻、丝状藻类等)为优势的水体中最为常见。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凌晨或傍晚泼洒有机酸,天黑后大剂量使用乳酸菌,池水偏浓的还可配上少量强耗氧型芽孢(这个仅限于对虾≤7公分大小时能用)。若是青苔种类、蓝藻较多的可以用腐植酸钠配合少量底改遮光的同时处理池底死藻和污染,待青苔蓝藻出现老化死亡了,再用乳酸菌和芽孢分解死藻同时减低pH。 pH突降,一般只有遇到倒藻或红树林土壤泛底才会出现pH突降。对虾对pH的降低是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性的,所以只有pH突降超过1.2才可能会出现应激游塘,而且这种情况的游塘也并不会持续太久,一般最多也就游塘一两天就会慢慢适应偏低的pH而恢复正常活动,除非是经过暴晒的红树林土壤,底泥pH低于5.0的情况,才会令对虾不愿沉底活动,一直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处理倒藻引起的pH突降相对比较简单,连续改底,搭配一些活菌分解型的底改或石粉类配上活菌来处理死藻毒素即可,当死藻污染处理得差不多时,藻类自然会慢慢长起来,水色自然就会有些许变化,这时再培藻即可很快转为正常。不过,既然是倒藻,自然还要注意排毒解毒调理肝胃,这里就不细说了。真正麻烦的是红树林土质的池塘遇到泛底引起的pH突降。这种情况由于是土质因素,在养殖过程中很难有效处理。只能是频繁多用石粉类(沸石粉、白云石粉、滑石粉、双灰粉、风化石灰等)配合芽孢菌或光合细菌慢慢缓解酸性问题。同时还得适当培养硅藻、绿藻等偏碱性藻类,并保持水体清爽适当增加水体透明度,以保证藻类稳定。 氨氮突升,氨氮对于包括对虾在内的大多数水产动物而言几乎都是毒性较强的一种污染,对虾尤其是小于5公分的小虾对氨氮的耐受力都偏弱,只需要突升大于0.4ppm就会出现应激游塘;而稍大些的虾却又常会因为氨氮附带的底部缺氧而出现较为明显的缺氧浮头或缺氧游塘。所以只要是游塘时,我们检测到氨氮超过0.4ppm,都是先第一时间处理掉氨氮再说其他。养殖早期的氨氮突升可能来自于被污染的水源,也可能来自于突然大量死亡的藻类或菌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藻和倒菌,要注意,对于高密度养殖或标苗池而言,这里的倒菌不是单单只有细菌,还有真菌)。处理氨氮比较简单,小虾可以晚上用光合细菌分解氨氮;而大虾一般在白天用沸石粉+芽孢+光合细菌基本也能很快处理掉,最多注意夜间增氧即可。只是,若是倒藻倒菌引起的氨氮突升,就要外用内服排毒解毒调理肝胃的药物,不然短时间对虾的食量很难恢复上来。 亚盐突升,对于盐度超过5‰的水体,对虾对亚硝酸的毒性适应性相对较强,所以很少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太明显的应激反应。我们这里是特指盐度低于4‰的池塘而言的,这种淡水或近淡水的养虾对虾养殖亚硝酸盐只要突升超过0.2ppm对虾就会出现明显的应激游塘。原因应是亚硝酸盐中毒后对虾血液的携氧能力和携养能力都偏弱了,所以对虾会出现很难硬壳,甲壳偏软,褪壳不遂,慢性缺氧等症状。处理亚硝酸盐相对比较麻烦,要注意用些氧化剂适当提高水体和池底的氧化还原电位,通透水体增加底部溶氧,培养益生菌群,控制正常藻相,补充足够的碳源以辅助氮源污染的分解利用,调理肠胃,减少污染排放等。笔者在之前的章节里有详细讲解过亚硝酸盐的处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急性缺氧,气压降低、倒藻、引进脏水、藻类爆长(绿潮或赤潮)、大褪壳等都会导致池塘溶氧土壤降低,当溶氧突降>3ppm就有可能会令对虾出现缺氧应激性游塘,又叫急性缺氧游塘。每种缺氧原因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想要治本,养殖者必须搞清楚到底是哪个原因引起的急性缺氧。这个检查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但这期间,对虾缺氧游塘的危局必须赶紧处理,否则很可能导致大量的死亡。所以养殖者必须要掌握一些急救缺氧游塘的方法:说起来无非是三点:增氧改底,通透水体,加强呼吸。增氧改底就是用过碳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快速增氧的药物配合强氧化性但低刺激性的底改(如臭氧片、低含量的过硫、高铁酸钾等)一起使用增加水体溶氧,氧化池底耗氧的污染物;通透水体就是用强氧化剂或表活处理掉水体中上层的死藻、泡沫、油膜等有机污染物,增加增氧机和空气的增氧效率;加强呼吸则是用解表排毒的药物(如微量元素、姜、盐、小苏打、解表中药等)梳理鳃部,增强鳃丝溶氧吸收率,主动加强机体排毒能力,增强血液携氧能力。 总碱度偏高,大多数人都只是在意总碱度是否偏低,毕竟早期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并不健全,总碱度水平往往不高。但很少人会注意到超高的总碱度(≥300ppm)也可能带来养殖问题甚至是虾苗死亡。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标苗期间或放苗、过塘那几天,严重的死亡率可以高达八成以上。这种情况仅在粮食主产区域(如苏北、华北),严重有机污染区域以及少数重度盐碱区域会出现。严重的直接致死,很难看到游塘,只有相对不算太严重的才会出现游塘。而这种游塘一般也只是出现在将要大褪壳之前。笔者怀疑是过高的总碱度令对虾矿物质代谢出现紊乱,导致对虾在褪壳前焦躁游动,想要寻找一个适合褪壳硬壳的水域。处理这种情况并不复杂,用沸石粉30-50斤一亩+芽孢菌吸附分解利用掉产生总碱度的三大酸根的有机污染即可慢慢缓解,当然要注意游塘的几晚都要着重补矿。 硫化氢,硫化氢对生物体的毒性较强,只需要≥0.1ppm这么一点点就能直接导致麻痹性中毒,直接出现偷死。所以它引发的游塘一般都出现在养殖中后期(早期出现的话则是直接整池聚团偷死);也就是饲喂污染偏重而养殖者忽略了及时处理底污时,硫化氢就会少量产生,对虾会因此而游上水表来躲避其毒性,处理硫化氢pH低的用生石灰,pH正常的用氧化类底改,同时注意夜间增氧即可。 余氯偏高,大剂量使用氯制剂消毒却没有彻底的处理沉底的余氯药残的池塘,只要余氯≥0.1ppm就会出现应激游塘。养殖早期消毒的要记得抽排掉底层20-30公分的药残底水;养殖过程中用蓄水池处理水源的,要注意切记不能使用底泵,若是已经设计好的,那也是一样必须抽排掉20-30公分的底水;即使搞掉底水,也还用有机酸或腐殖酸或氨基酸处理剩下的药残。 虾苗偏小,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养殖者选用P4、P5的空运苗,但若是虾苗不足0.5公分也会以为规格太小,体质偏弱,适应性低下而很难适应池水,出现应激游塘;这种情况只需连续泼些抗应激、增强体质的营养药物即可,如全水溶性多维、多糖、矿物质、DHA、ATP、核苷酸、虾青素等。 高温苗,一些育苗场或淡化场在放苗旺季为了追求出苗效率,会提高育苗淡化水温,若是超过33℃行业内默认为高温苗。高温育苗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虾苗的生长速度过快,导致很多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如果再放到水温明显偏低的池水里养殖的话就会直接导致机体细胞出现功能障碍,逐渐冻伤,白浊坏死,若要适应就必须在水表活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慢慢适应,这也就是低温应激。严重的则会因为机体坏死过多而出现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鉴别高温苗其实不太容易,据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说,将苗放入低温的池水中时出现超过三成的能逐渐恢复正常的白苗,这就是高温苗或运苗过程中温度过高的一个表现。处理这种情况也就只能大剂量的频繁泼洒虾青素、多维、如ATP、DHA等增加机体抵抗力,提供机体能量的药物。 药物苗,育苗或淡化过程中难免会有病害发生,正规的苗场一般是排掉,而很多不太正规的苗场则是选择用药处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一些违禁的抗生素,经过使用抗生素、甲醛等违禁药物培育淡化出来的苗,又被称为药物苗。这种苗由于被高浓度的药物影响,一般肠胃肝脏的发育都会相对比较差,对环境的抵抗力自然也会比较弱,所以很容易出现应激游塘的现象。这种苗养成几率很小,但并不是说就一定不能养出来。注意着重添加一些促进机体发育的营养产品、交替使用增强消化吸收的活菌还是有一定几率调理好的,但即使调得再好,只要到了能出售的规格,养殖者就要时刻做好卖虾的准备。 发病苗,爆发过病害感染的无论是苗池或养殖池,即使用药得当,暂时处理好了,对虾的机体机能也会比正常的虾要差不止一个档次,毕竟对虾是非特异性免疫的动物。至于处理,类似上面药物苗的操作,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保持底质正常。 营养缺乏,和饥饿游塘很类似,稍有区别的是一些品牌苗企是用藻类育苗,若是养殖者放苗时并未培出与苗场投喂的藻类近似的藻相或直接没有培出藻类,同时又没注意调整转变虾苗食性,加强饲料投喂,慢慢的就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营养缺乏,进而出现体质偏弱,体弱的虾苗或小虾自然容易应激。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些发酵料或多种活菌混合拌喂,再配上一些多维、免疫药物等慢慢的就能恢复正常了。 升温,水温的缓慢升温其实对虾养虾来说是件好事,但若是升温太快,尤其是春夏交际之时,底温升得很快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应激游塘。这种情况多开氧机将上下温层打破,搅匀整个池水,若有温棚的适当开棚散热,在辅助泼点表活通透一下水体,多维或微量元素加速一下机体代谢速度,这样就能很快缓解了。 气压低,突然刮东风是气压降低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而在这之前一些较大岁数的养殖者往往会有细微的身体感应,这也就是养虾高手大多都是较大岁数的养殖者的一个原因之一。气压一旦偏低,溶氧、pH都会出现较大变化,进而影响藻类生长,严重的常会在第二天出现大量老化死藻甚至倒藻。遇到东风时往往会在当晚出现水质底质的较大波动,所以我们最好在东风的傍晚就注意改底,用一些表活或强氧化剂通透一下水体,加强增氧,以免藻类在夜间大量死亡。 转风,风向的突然转变,一般都会伴随着天气的较大变化,进而导致水质波动,处理和东风低压类似。唯一区别的是要注意各种风向转南风时,一般在随后的几天会有明显的升温。而在这种时候要注意的不仅是改底,还要提前消毒预防病菌滋生。 骤雨曝晴,这种是最为常见因为天气变化引起应激游塘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水温的变化,还有水化也会明显变化,另外若是池底污染严重的还会出现气泡病。处理方法按东风低压的方法来即可,若是已经出现肌肉白浊、抽筋等气泡病症状时,还要泼洒表活、姜、盐、小苏打、解表中药等通透水体机体的药物,缓解气泡病的症状。并在症状缓解后消毒预防病菌继发感染。 台风,在这种极端天气下能保住小命的虾塘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主要是大多数人不清楚如何去预防和处理。简单的说,台风前要改底清肝,台风中要强体增氧,台风后要通透解表。笔者在以前的暴雨章节里有详细讲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遇到应激游塘可先减料,严重的可以停料一两餐,之后用解毒类和增强体质的产品先暂时缓解一下对虾应激反应。然后再针对性处理好水质、底质,同时注意增氧改底、通透水体机体,这样才能慢慢缓解,恢复健康。 四、中毒游塘 实际上很多中毒游塘的原因和应激游塘的原因都很类似,相对应激游塘,中毒游塘无非就是污染更重,指标超标得更离谱更严重,对虾游塘速度会更快,聚群数量更多,更靠近池水表面;还常伴有惊跳、爬边、偷死、打转、狂游、急窜。游塘时间长的,会有明显的慢料甚至停食。严重者对虾鳃丝肿大甚至腐烂,体表偶有受损溃烂,肝脏常会肿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肝脏萎缩。处理中毒性游塘先要检查一下附近水源,若是水源优良,可以先大量换水,之后再每隔6-8小时泼洒一次解毒产品、增强抵抗力的产品以及能分解毒素的活菌(一般是芽孢菌、乳酸菌等),直到症状或死亡缓解之后再来改底调水。 要注意,中毒游塘来得很快,死亡量相对较大,所以容易被人误以为是爆发疾病。很多人遇到之后盲目消毒,结果却越消毒死亡越多,其实这是因为处理中毒和控制病菌的用药往往恰巧相反,一个要解毒,一个却是消毒;一个要补菌一个却是要杀菌,一旦用错,换条思路再重新处理,不仅浪费时间,耽搁了最佳的用药时间,而且随后用药也会因为全面所用药残的影响而导致药效很难出得来。所以遇到这类问题,先要严格检查,谨慎用药。 五、疾病游塘 能引起对虾游塘的病害有:红体病毒、白斑病毒、黄头病毒、红腿病、鳃部疾病、甲壳病变等。疾病游塘不会像前面那些游塘那样集群游动,只会是发病严重的对虾离群缓慢独游,在一些鸟类较多的地区,还会因此吸引来大量的飞鸟。处理这类游塘,必须确诊病因。用药的目的是控制病原不至于蔓延扩散开来,所以一定要频繁氧化改底之后再消毒处理病原,之后补菌调好微生态平衡,以菌抑病。病害控制住后还得注意拌喂营养免疫的药物,以防病情反复。 疾病游塘-飞鸟 六、敌害游塘 现在混养对虾的模式越来越多,若是池塘里不小心引进了大型的迅猛肉食性动物(如鳜鱼、河豚、鳗鲡、鲈鱼、甲鱼、狗鱼等),对虾就会被其疯狂追赶捕食。对虾就会集群快速的在池边游塘,同时还不时会出现惊跳上岸的现象。不用太久,最多两天多数对虾的背部肌肉就会以为频繁弹跳而出现坏死白浊。在过几天后对虾将无力浮游水面,也无力躲避敌害,静趴池底,若到这时即使将这些肉食性动物捞出水体,对虾也很难养殖了。养到后面出现棉花虾的几率都非常高。一旦发现有敌害入池,养殖者最好尽快将其捞出,否则整池对虾是肯定没什么产量的。 注意: 大多数的细节注意,都已经写在上面对应的原因里面了,这里就说一句,在没有高清楚游塘原因,却又不想干等浪费时间时。养殖者可以先用一些无刺激、无药残或低药残的药物(笔者常用的是虾青素、微量元素、多维、乳酸菌等),暂时缓解一下对虾反应。待找出原因后再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