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水产养殖的气象因子 水温由气温决定,由于水的热容比与空气的不一样,所以,气温升降,水温也随之升降,但幅度不一样,水温是随气温变化而缓慢变化。 1、水温对鱼类的影响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水温通过改变水环境其它要素而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 1) 水温对鱼类摄食率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水温与鱼类摄食量关系显著。水温在29℃以下时,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超过30℃,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反而减少。24℃~29℃是鱼类最佳摄食水温。在低于4℃时,几乎停止进食,进入冬眠状态。因此可以说,在适温范围,一般鱼类的摄食量与水温呈正比关系。 2)水温对鱼类呼吸代谢水平的影响 水温对水生生物呼吸代谢水平也密切相关,以鲤鱼为例,高温(35℃)时呼吸急促,成鱼呼吸频率可达132次/分钟,幼鱼呼吸频率可达175次/分钟;低温(5℃)时呼吸缓慢,成鱼呼吸频率下降到10次/分钟,幼鱼的呼吸频率下降到17次/分钟。不同温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鱼类耗氧量与呼吸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即呼吸频率快,耗氧量高。一般鱼类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而上升。 3)水温与影响鱼类疾病的流行 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水温关系密切,鱼类的致病菌基本上是条件致病菌。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可能流行;当水温高于20℃时,鱼类烂鳃病可能开始流行,水温27℃~34℃ 时最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鲤鱼疱疹病。 4)水温影响溶氧量 池塘的溶氧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0℃的溶解氧饱和度为14.62毫克/升,在20℃的溶解氧饱和度为9.17毫克/升。但水温上升促使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池塘就容易产生缺氧现象,对鱼类产生影响。如冷水性的虹鳟鱼耗氧率高,需要较高的溶氧量,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较高温度的水中溶解氧较低。 2 光照条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光的影响。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1)光照强度影响鱼类摄食量 光照太强、太弱均不利于鱼类的摄食。大多肉食性鱼类喜弱光时食欲最旺,晴天光照好,摄食量就大。 2)光照时间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光照能促进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鱼虾生活环境。一般光照时间长,水体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响,晴天下午(15~17时)水体溶氧量最高,池水上层溶氧量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水体溶氧量最低,高温期,高产池塘此时一般最易浮头。 水体长时间缺乏光合作用, 溶氧量明显降低, 氨氮, 硫化氢超标, 养殖鱼、虾因受惊, 引起应激反应, 容易因缺氧浮头引起泛塘死亡。 3、绵雨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雨,可增加地表径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库容,对水源困难的水产养殖场以及旱情严重的季节意义特别重大。降雨时还可增加水体交换量,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 但是,强降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特别水位增加是容易造成水产养殖对象逃逸,所以水产养殖场要注意适时排水,保持水位。 雨水的温度要远远低于养殖水体的温度,雨水与池水的混合最先发生在表层,特别是当降雨发生在中午时, 水温的变化相当大。当持续暴雨、阴雨天多时,养殖池塘中的上层水温会迅速降低,密度增大,下层水的密度较小形成上层水与下层水的对流, 引起翻底,养殖鱼类发生应激反应。 正常养殖池水体中要求溶解氧4 毫克/ 升以上,在持续的暴雨、阴天时由于气压低,天气闷热池底池底易缺氧,翻底使腐殖质被翻起进入水体而加速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养殖池塘底质进一步恶化。 雨后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由此会产生更多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并且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毒性迅速增强,导致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 低洼地区经历大雨后往往将一些生活垃圾冲洗后的雨水涌入鱼塘,污染加剧,导致细菌性鱼病发生,或附近农田施用农家肥及化肥分解后的残余有毒物质直接冲入或渗透到养殖水体导致有毒物质的复杂多样化而使养殖鱼类发生疾病。 4、气象因子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气候变化,池塘的水温、pH值的也会迅速随之变化,会引起藻类重新开始适应相应的变化,原来占据优势种群的藻类会大部分突然死亡,破坏了藻相平衡,池塘中的藻类和活菌的繁殖和生长也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