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加州鲈鱼养殖户,近3年养殖预防放在了第一位,自己塘口很顺利。但其周边养殖户鱼都疑似感染诺卡氏菌,自己担忧,求助方案。 描述:身上点状溃烂,大肚子,死亡暴增。体表像是锚头鳋叮咬过一样,解剖开鱼的内脏,有的在鳃上、肝脏上、体腔等很多部位都有白色点状结节。 不仅仅是加州鲈鱼容易感此菌,接下来再看看以下图片: 综上:黑鱼体表不同程度溃烂,靠边独游无力,解剖内脏器官衰竭,多处器官有白色的点状结节。 根据一线走访和资料显示,还病状为诺卡氏菌感染的中后期,感染严重的一批次加州鲈或者黑鱼几乎会全部死亡,可以说危害极大。 资料显示: 一诺卡氏菌(奴卡氏菌)为放线菌类微生物,革兰氏阳性,弱抗酸性,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3-7天可形成淡黄色沙粒状菌落,形态与一般鱼类病原菌差别显著,菌体为长杆或短杆或分支状。引起鱼类病害的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鰤诺卡氏菌(N.seriolae),前者还可感染人类,而国内从患病鱼分离到的多为鰤鱼诺卡氏菌。 鱼类诺卡氏菌病又称结节病,可在内脏各器官形成肉眼可见直径0.5-3mm的大量白色结节(肉芽肿),以脾脏和肾脏最为显著,相当比例的鱼还可在体表皮下脂肪和肌肉形成脓疮,呈现大小不一的鼓起软包,划破有白色或淡红色脓液流出,有的鱼还在鳃上形成白色棉絮状结节。 诺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个月-2龄鱼,可导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鱼商品价值,一个养殖季节死亡率约10%-30%,淡水鱼和海水鱼都可以被感染,就我们检测到的有卵形鲳鰺、青斑、鮸鱼、红鱼、美国红鱼、海鲈、尖吻鲈、泥鯭、加州鲈、生鱼等,国内报道的还有大黄鱼,目前实验室保存的约有20株分离自不同海区和鱼类的诺卡氏菌株,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危害严重的有目前养殖广泛的卵形鲳鰺及淡水养殖的加州鲈和生鱼,全年都可发病,在南方以秋季水温22-28℃时流行为甚。 诺卡氏菌本是水体条件致病菌(重点 重点)无处不在,但在鱼类遭受寄生虫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和单殖吸虫,可通过体表和鳃的伤口入侵,我们研究显示其还可以通过肠道感染,投喂含菌饲料,金鲳可在15天左右发病死亡。近年来该病日趋严重,应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和虫害猖獗有关。 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基本诊断该病,也可以用常见培养基分离,但该菌生长缓慢,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改良罗氏琼脂。简便的诊断可用体表脓疱中脓液或内脏结节涂片,吉姆萨染色即可镜检到大量分支长杆状菌体。 对诺卡氏菌病的预防应以增强鱼类体质和防范寄生虫侵害为主,秋冬季流行季节要密切注意鱼群动态,平时对体弱游边的应多解剖检查,有诺卡氏菌病症状要及时用药,就我们分离的菌株大部分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还是比较敏感,但该菌主要侵染鱼类吞噬细胞,且可在该细胞内持久生存,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用药至少10天以上,且经常效果不佳。 该菌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人类肺结核,日本和我国台湾学者都对该病进行过免疫学探讨,但不管是弱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效果都有限。 “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 诺卡氏菌病诊断方法 — 1.主要症状 感染此病的症状主要是鳃丝或体腔、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含有白色结节或白点,不同的感染品种,症状亦略有差异。如牙鲆,患病濒死鱼体表呈现点状出血,部分鱼可见口唇部糜烂;如患病鱼师鱼体表呈现瘤状小突起和小出血斑,口周和头部出血、糜烂等;如患病大黄鱼部分体表正常,但常伴有腹水、鳍条充血等;如大口黑鲈、乌醴、斑醴等,部分体表也很正常,但部分患病鱼会眼球突出,会有腹水,体表、鳍条溃疡出血等。 2.引起白色结节症的其他致病菌 除了诺卡氏菌感染会引起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外,杀鱼巴斯德氏菌、恶臭假单胞菌、维罗纳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等致病菌亦会导致腹腔或内脏器官出现白色结节的症状。内脏白色结节有可能是致病菌感染机体后,机体针对侵入内脏组织的病原菌产生免疫反应,对其进行包裹后在内脏组织形成的结节。白色结节的形成估计与致病菌感染的时间和菌液浓度有很大关系,其中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发现患病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不能就认为这是诺卡氏菌病。 诺卡氏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而其他几种同样能够引起白色结节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抗菌药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而且各地区的用药习惯有一定差异性,多少会产生耐药性,这些因素都会对治疗白色结节病造成影响。临床上,必须做到确诊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确诊方法 临床上,根据此病的流行特征,通过仔细观察体表、鳃丝、腹腔和内脏的发病症状可作出简单的判断。严格来讲,是要通过做细菌分离鉴定,确诊后再做药敏试验,这样才能对症用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否则凭发病症状作出的判断,全部都误认为是诺卡氏菌,按照诺卡氏菌病来处理,效果不理想是不可避免的。 — 诺卡氏菌病防治方法 — 1.常用防治药物 目前,诺卡氏菌常用敏感药物是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菌必治等,诺卡氏菌对氟哌酸、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呋喃西林等常用抗菌素无效。三黄粉、EZO、黄芪多糖、肉桂醛、维生素C等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营养保健免疫增强剂等也常和以上敏感抗菌药一起使用,起辅助防治作用。 2.防治方法 此病流行季节,鱼类患此病症状明显,或已经实验室确诊的,可按此病处理。症状不明显,需要做细菌分离鉴定,这样才有利于早发现早预防。无此条件的,亦可以定期投喂预防药物达到预防目的。建议按“氟苯尼考(或盐酸多西环素)+黄芪多糖+维生素C”进行投喂,最好能够做成药饵的形式,这样能够保证大部分鱼都能够吃到以上药物,达到预防目的。平时注意及时打捞死鱼、杂物,注重调节水质、底质,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过高及pH值的异常变化,适当消毒,严格控制此诺卡氏菌在养殖水体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防治此病的目的。 — 诺卡氏菌病未来发展趋势 — 这几年,诺卡氏菌病卷席我国海淡水主养区的大宗养殖品种,并有逐年严重之势,不得不让人担忧。此病的流行与养殖大环境、养殖密度、投喂饵料、鱼种质量、滥用药物均有很大关系。 1.养殖大环境 沿海一带和珠三角、长三角等水产主养区,同时也是工业化较高,人口较密集的区域,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对整个水环境的影响很大,大部分江河、海域、湖泊均受污染严重,很多地区酸雨量逐年增多,现在很多地区已达到了一下雨,水产养殖鱼虾就会发病的程度。水质的恶化会严重损害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造成诺卡氏菌易感染的机会。水资源的保护不但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同时亦有益于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2.养殖密度 我国水产单产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养殖密度是最高的,高密度的养殖带来了高产出,同时也会造成鱼群长期的强应激,抗病力下降,给诺卡氏菌的感染创造良好机会。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应激强度,可以大大减少此病的发病机率。但现在有些地方塘租高涨,养殖户选择两难。 3.饵料 海水鱼大多数属肉食性鱼类,养殖户长期习惯使用廉价的冰鲜野杂鱼作为饵料投喂,早期的乌醴、斑醴、现在的大口黑鲈也均以冰鲜野杂鱼作为主要饵料。很多海水冰鲜野杂鱼携带大量的诺卡氏菌,造成了目前海水鱼和淡水鱼的主要致病菌均是鰤诺卡氏菌的局面。多年的投喂冰鲜野杂鱼的习惯,给这些主养区储蓄了大量的鰤诺卡氏菌,此病的继续蔓延恶化短期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改变投喂冰鲜鱼习惯,选用人工配合饲料,可以减少传染源。大口黑鲈人工配合饲料尚没成熟,冰鲜的全面取代仍需要时间。主养区水域集中统一定期消毒,可降低水体诺卡氏菌数量,有利于控制发病。 4.鱼种 目前,流行此病的大宗养殖品种,均没有培育出优质的种苗,种质退化严重,个别品种有,如大口黑鲈,良种覆盖率亦低于10%。整个养殖鱼种抗病力一年不如一年,也间接导致了诺卡氏菌病的传播。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大力推广良种养殖,有利于对此病的抵抗。 5.滥用药物 近年来药物的滥用、乱用,以及假药劣质药品横行,导致很多地方诺卡氏菌病对红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均产生很强的耐药性,无法达到预想的临床防治效果,导致严重的病害及死鱼情况频频出现。这必须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选用正规大品牌产品,确保药品的含量和疗效,不能贪图便宜便利;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规范用药,不能马虎了事,这样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最后温馨提醒大家:既然诺卡氏菌是条件致病菌,可外用氧大大持续增氧,内服氟苯尼考和50%的硫酸新霉素喂7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