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水产养殖板块的病害是越来越严重,在药物治疗上很多人反馈效果也是越来越没以前那么好了,同时随着国家“抗菌药物减量使用行动计划”的推进,在限制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疾病的防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有幸访问到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细菌性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姜兰研究员。下面将围绕这方面进行详细解答。 目前市场上各个水产养殖品种经常会爆发一些细菌性疾病问题,您对这方面情况有何见解? 姜兰:目前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有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链球菌、诺卡氏菌、柱状黄杆菌等几大类;某些细菌性病原原本具有对养殖品种的感染特异性,但随着病原菌在养殖环境中的长期存在,病原产生一些适应性变化,亦会感染原本不敏感的养殖品种,比如链球菌原本主要感染罗非鱼造成病害爆发,近年来在鲟鱼、广东鲂等养殖鱼上也分离到致病性的链球菌种类。 对于近两年养殖出现了新的细菌性疾病,如生鱼舒伯特气单胞菌病,您有什么看法? 姜兰:从发病症状看,生鱼舒伯特气单胞菌病和诺卡氏菌病是非常相似的,都会在受感染的鱼内脏上形成白色结节,但舒伯特气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而诺卡氏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有时候很难区分和确定,最好先做一些病原鉴定和分析。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鉴定处理时间相对较长,发病鱼塘容易错过最佳处理时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对病灶白点做压片处理,在显微镜用油镜观察病变组织和细菌形态,这种方式可比较直观且快速地进行诊断区分;同时一些快速的PCR检测技术亦可进行快速诊断区分。在确定致病病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依次为:舒伯特气单胞菌、诺卡氏菌、诺卡氏菌 请您简单介绍下当前在鱼类细菌性疾病治疗上的一些现象,以及实际生产存在的问题。 姜兰:1、现在养殖生产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生产操作,如养殖用水的不规范排放以及病鱼的随意处理都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区域性传染和爆发。为了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处理死鱼时一定要挖坑填埋做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传播避免其他养殖鱼类感染;养殖区域的进水和排水道分开,避免在加换水时将有害的水源抽入鱼塘中而造成危害。同时也希望在处理病害时一定要科学用药,避免抗生素滥用造成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 2、目前养殖户在处理病害问题上很容易偏向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容易对大部分细菌都有作用,对水体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容易引起耐药菌的产生。截止目前国家批准在水产养殖上使用的渔用抗菌药物只有五种,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加上环保的压力,未来很有可能推进无抗养殖。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水体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病原细菌,为什么有时候会发病,而有时候不会呢?我们应该注意养殖过程中的环境调控,而不是等出问题就大量使用药物处理。举个例子,如果养殖水体稳定、密度合理等情况下,诺卡氏菌感染真正引发的死亡一般不会超过30%,很多是因为用药不当或者是一些继发感染引发的死亡。为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用药思维以及养殖模式上做出改变。 在未来饲料端禁抗,养殖段限抗的政策下,对于一些养殖疾病上有哪些有效的防控手法? 姜兰:面对未来国家有可能推进“无抗养殖”,建议病害防控及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防控结合 (2)科学合理地使用渔用消毒剂控制病原菌的数量,避免病原细菌大量增殖造成危害; (3)补充添加某些免疫增强剂,提高养殖鱼类本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抵抗能力; (4)研发有效的细菌疫苗,通过免疫防控手段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5)在养殖过程中首先做好寄生虫病害的防控,大部分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首先都是由于有了体表损伤(不管是寄生虫感染还是机械损伤),而后继发细菌感染。 2、生态防控 (2)在同一养殖池塘中搭配不同的养殖品种合理混养(如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混养),可控制和降低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 (3)对养殖池塘进行定期干塘、晒塘处理,对于疾病的防控将会更加有效。 您对未来水产养殖行业发展有什么看法? 姜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依然是大有可为的行业,相信未来水产养殖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好。 (1)随着国家对养殖尾水排放的要求和监管力度的加大,未来企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将会逐渐成为养殖的主体,水产养殖将不断升级,规范化养殖管理、模式化养殖技术以及机械化养殖设施将得到应用推广,这些都将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控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2)随着智慧渔业的逐步推广和普及,对于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将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为了解疾病暴发(特别是条件性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提供非常有用的数据,从而通过调节关键的环境因子以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