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全国夏日炎炎,平均温度20~30℃。这一时期,养殖池塘水温较高,各种水生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同时,也是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高发期。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我国夏季降水量较往年偏多,受频繁雷雨天气的影响,水质环境变化较大,养殖生产管理难度加大,一旦管理不善,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根据近些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情况,8月份,各地要重点关注以下水生动物疾病。 一、病情预测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可感染除草鱼、青鱼外的大部分养殖鲤科鱼类,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1足龄青鱼,临床以红鳍、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该病具有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危害性大等特点。各草鱼、青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鲤和锦鲤,病毒传播迅速,可感染任何年龄的锦鲤与鲤,死亡率高,发病最适水温23~28℃(低于18℃、高于30℃不会引起死亡),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链球菌病:主要危害罗非鱼,在水温长期过高、水体缺氧等情况下发生,水温25~37℃时流行,高于30℃易暴发,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各罗非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白斑综合征: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各种养殖对虾,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重点防控。 6.车轮虫病:是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引发该病的病原大约有十几种。适宜发病水温20~28℃。临床症状主要是“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等,是我国养鱼生产中比较流行和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全国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 7.粘孢子虫病:由粘孢子虫类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及各种组织器官上引起的鱼类寄生虫病。主要危害淡水、海水幼鱼。病鱼体表出现凹凸不平或在寄生部位产生胞囊。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是近几年发病率极高的鱼病,孢子虫的发病时间为5-10月,但暴发时间一般在7-9月,流行水温18~30℃。 8.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鲡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在水温20~25℃繁殖迅速,易造成该病暴发。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做好防控。 另外,鱼类的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鮰类肠败血症等,虾类弧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等,鳖的白底板病、溃烂病也是这一时期的常见多发病,各地也应注意防控。 二、防控措施 8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天气多变,导致水质变化多,较难控制。此阶段是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高发多发期,同时,池塘易缺氧,要重点抓好水质管理、病害防控、浮头和泛塘预防三个环节。 1.保持池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通过适时施肥,控制池水适宜肥度,促进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进行生物增氧。要及时清除污物,尽量减少池塘耗氧。要注意经常注入新水以增加溶氧。正确使用增氧机增氧。 2.控制池水透明度。通过加注新水或增(减)施肥量,调节池水透明度,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透明度应保持在20~25cm之间,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透明度保持在30~35cm之间。 3.调节好池水酸碱度。在夏季高温季节每隔20天左右向鱼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25kg左右,以保持水体弱碱性(pH在7.5~8.5之间)。 4.控制水深、水温。成鱼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2.5m,鱼种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2.0m。鱼类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高温季节水温过高时可以通过加注新水予以调节。加水以晴天下午2时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鱼类浮头。 5.勤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观察鱼的活动和吃食情况,检查有无剩饵,有无浮头预兆。另外,巡塘时还要观察水色变化,及时采取改善水质的措施。 6.水质调节是重点。到这一时期,饲料投喂已占到全年的一半,塘内饲料残饵、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已经很多,水质质量一般较差,透明低,对鱼的生长较为不利。要通过调节水质,主要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过多的现象。 7.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台风、防洪涝、防雷电等相关安全防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