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兰县常信乡光合小镇通威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一排排的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强烈的太阳光经过这些板子,再经过一整套系统的转换,最终变成了电流。和一般的光伏板不同的是,这些光伏板的底下,是一大片鱼塘。鱼跃水中,塘上发电,当“高大上”的光伏发电遇上“土里土气”的渔业时,一举两得的环保项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塘上发电 陆飞是35KV贺兰第三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站长,专门负责这个高科技电站的发电项目,据他介绍,“渔光互补”项目是2014年建设的,目前的鱼塘面积568亩。 陆飞说,在这个地方投建该项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常信乡有连片的鱼塘,便于大规模开发;二是银川本身的光照时间长,多晴天,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目前,项目用了7.4万块270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建,日发电量8~10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3300万千瓦时,这些电经过变压之后,直接输送至暖泉110变电站,然后上国网输送到每家每户。陆飞介绍,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2吨。 水下养鱼 除了“高大上”的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的鱼塘,也暗藏玄机。陆飞说,鱼塘采用了365智能水产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鱼病发生,确保了鱼塘效益。 陆飞所说的“365智能水产养殖技术”,包括6大关键技术:精准组合投喂、均衡增氧、藻菌调控、鱼病防御、“一”技术、底排污。每一项技术都通过互联网控制,实现智能养鱼。 在光合小镇的鱼塘边,分布着一个个投喂箱,每天的8点、11点、14点、18点,这个投喂箱在电脑自动控制下,会准时打开喂鱼,并且根据实际养殖经验,会将投饲量控制在“七八成饱”的范围内。陆飞说,“七八成饱”有两层意思:一是喂到鱼类饱食量的七八成;二是有70%~80%的鱼能吃饱,余下的20%~30%吃不饱,以保持鱼类旺盛的食欲。 循环再利用 在鱼塘边,竖着直径约50厘米的水泥管子,陆飞介绍说,这是鱼塘排污管道。而底排污技术,也是365智能水产养殖技术中很关键的核心技术。陆飞说,这项技术通过在养殖池塘底部建排污口,可以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含残饵、鱼粪等有机颗粒废弃物的废水排出养殖池塘,再经三级固液分离池过滤、鱼菜共生湿地净化处理后,上清液循环或泵回养殖池塘或直接排放,而固体有机颗粒物又可被农作物有机肥有效利用。而这全过程,都是自动化控制。 “高大上”的光伏发电和“土里土气”的鱼塘,产生了奇妙的反应。陆飞说,光伏发电加养鱼的模式,除了带来成倍增长的经济效益外,站在鱼塘边,看着周围的绿色,天上的白云,人也会有种优哉游哉的感觉。 名词解释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