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如何提高花鲢产量,其中我们就提到了一个数据,一些具有特殊酶系统的藻类与微生物能进行固氮作用,按通常计是在15毫克每天每平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水养鱼的产量,当时我按最低值进行了平均,折换成亩产60公斤左右。也许是我没有说清楚,还有养殖户打电话来说,说亩产60公斤太低了,这里的60公斤只是通过理论计算固氮作用的产量,而真正提高产量的在于外来营养的汇入,针对这部份产量的提高。像过去一些水库,因为沉积有大量未被消化营养物质在库底,那通过微生物芽孢原粉与酵素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的,有机物越多,那提高的产量也就越高,像用我们产品的好多水库,其亩产量都在400斤以上,多的上千斤的也有。就以自贡过水镇的冯老板的水库为例,前两天还给我打电话来说,产量又丰收了,今年都已打了两次鱼了,下个月又准备打,而且每次都在几万斤左右,有兴趣的养殖不妨亲自去参观下,在自贡荣县过水镇,到了镇上一问冯三的水库就都知道。 藻类是要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又需要营养,而且藻类的生长还和温度息息相关,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影响藻类生长好坏的主要因素。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不同颜色的光线组成,由于波长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记得初中物理课上,老师拿出秀镜,把光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如大家喜欢的钻石、水晶也能对光产生折射和反射,看起来金光闪闪。 光的不同波长与强度,对藻类的生长其实是不一样的,具体到藻类生长速度与藻类含有的叶绿素、多糖都与光的波长相关。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考虑是光的强度对藻类的影响。 不同藻类,适应不同的光强度,当光合作用或是细胞分裂达到最高值时,这个强度就是饱和光照强度,当超过这个范围,反而会影响到藻类的生长,光照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利用芽孢原粉、酵素、活藻素、酵素肥和发酵碳源调节水质的透明度,控制在15-35厘米之间,有利于藻类更好的光合作用。 在藻类光合作用中,藻类是会产氧的,但产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光照强度一定要超过光的补偿点。在藻类的光照饱和强度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那藻类的产氧越多,生长越快。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什么是光的补偿点? 光的补偿点就是藻类在一定光强度的光合作用下,产生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恰好相等,这个光强度就是光的补偿点。这个点也是藻类繁殖生长的基础点。据研究,不同的藻类,光强度的补偿点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我去河南,看到塘里的水就像泥浆一样,心里想这样的塘能产多少鱼,凭经验溶氧就限定亩产量不会太高,还真是印证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老板说可以亩产六七千斤鲤鱼。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回来我们就着手关注藻类的多样性,才有了后来开发的活藻素这个产品。 正是由于对藻类这一特点的认识,如果养殖水体的藻类缺乏多样性,这样的水体稳定性相对更弱。一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光照强度不在单一藻类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内,即便是烈日下的晴天,当光照强度超出了饱和光照强度,也会在晚上或是清晨出现缺氧浮头现象;如果光照强度弱,临近光照强度补偿点,那藻类只能维持基础代谢,产氧也不足,不足以给鱼塘提供足够的氧气,在塘底,光线更加微弱,氧气量更少,出现氧债,到了晚上,或是清晨,鱼把水面上的氧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当溶氧量低于鱼的最低溶氧量,鱼出现浮头。这是每年的六七月份,雨季中养殖户最头痛的问题。 如何解决?现提供三个方案供大家参考: 方案一: 方案二: 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如遇到晴天,就可以直接兑水全池泼,不用浸泡,也不用加红糖,如果非要加,可以加上发酵碳源一起外泼,但注意的是,是不需要加红糖浸泡,去活化,或是扩培菌种数量的,因为是原粉,菌种数量足够的,一亩水体50克是有效使用量。如遇到天气不好,可以加在饲料里一起投,如风送投料机,可以每天按水面的五分之一计算用量。假如是50亩水面,则除以五,就是十亩,用量就是一斤。只要鱼没有缺氧浮头,就可以天天加在饲料里,随着饲料就投到了料台周围。因为料台周围有机质最多,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有人担心,鱼把芽孢、酵素吃到肚子里去,会不会不起作用。其实一点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不仅同样产生效果,而且还能帮助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如许多畜禽养殖场,还特意在饲料中加入芽孢杆菌帮助食物消化,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方案三: 前面说了要保持藻类的多样性,同时尽量让藻类接收到更接近于饱和光强度的光照,但太阳光极端易变的特点,非人力所能改善。如果补充人造光源,如白炽灯或日光灯,成本高,不具有多大的可行性。而出路就在于,减少中上层水中,有机质对藻类的遮光作用,增加表层水的透明度,可以大大增加藻类的光合作用,增加藻类数量,以及藻类的多样性,为水体提供更多溶氧。由于藻类具有趋光性,许多藻类都能运动,所以总是趋于水体的表层。当光线进入到水体中,由于藻细胞的吸收和散射,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迅速下降。有科学家做过测算,在藻类浓度为1克每升时,在第一个厘米范围内,有95%以上的红光和蓝光及60%绿光被吸收;当藻类浓度达到10克每升时,大部分光在第一个毫米范围内就被吸收。可以想象下,这一毫米以下的藻类,大部分藻类吸收到的光强度是不足的,实际上是处于“黑暗”之中。藻类间当藻密度过大时,可以想象一下藻对光能量的争夺到了何种程度。故当精养塘中的有机质过多,都在水面出现油膜时,从光这个层面来看,诱发倒藻的因素就已经开始累积了。过去,当发现水面出现大量油膜时,有人就用芽孢杆菌来分解,如果出现倒藻,这些人就总结出,芽孢会导致倒藻,殊不知光照不足才是真正的原因,芽孢杆菌只是替罪羊。反过来,根据这一特点,也为我们选择适宜的芽孢杆菌提供了方法。全溶的芽孢杆菌,在水体的中上层保持的时间更长,而不是全溶的,入水则沉淀,相对而言调水作用要弱一些。 藻类光合作用,除了上面所说的光照,那营养需求的营养元素就不得不涉及。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分两类,一类是主要营养元素,以氮、磷为主;需求量小的叫微量元素,如成都鱼康的活藻素,就有补充必需微量元素的作用。 作为主要营养元素,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地表径流、雨水汇入,有机质分解产生等。藻类在利用这些有效氮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硝态氮、亚硝态氮、氨基酸等。氮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元素,所以关系到藻类生长与蛋白质的积累。但是氮在水体中的浓度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藻类的生长。尤其是氨态氮,也就是我们水质检测中的氨氮,包括离子氨和分离氨,具体到我们熟知的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图一:氨氮高,在死青蛙 记得过去允许肥水养鱼时,还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父亲把买来的肥料氯化铵与碳酸氢铵施到鱼塘中,上午施下去,下午就捡死鱼。那时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死鱼,上大学才明白其实就是氨中毒。这里的氨不仅对鱼类会产生毒素,而且浓度过大,同样会对藻类产生毒素。像前几天我去检查的青蛙塘的水,老板一口塘中,沟中有杂草,起到了水质净化作用,一测氨氮虽然也很高,但相对其他青蛙塘,却要低很多很多倍,青蛙很少死,而另外的青蛙塘,死亡量却很大,一检测水质,不仅氨氮因为太高测不出最高值,连亚硝酸盐也高于所能检测的最高值,出现普遍发病。前几天我说青蛙歪头病能治,有人还特意给我发来一连串的微信,说不可能。但别忘了,实践是才是最有效的检验方法,我们何时看到自然界的青蛙大量发病死亡,我们人为的把青蛙搞到亩产两千斤,三千斤,乃至五六千斤,却不去调节水质,改善环境,那不发病才怪呢?反过来诱发疾病的环境不改善,一味的用抗生素、消毒药,那不等于治标不治本,何来治愈呢? 图二:水草吸收氨氮,相对低很多,蛙没死 好,我还是言归正传。除了上面所说的氮,还有另一主要的营养元素磷,各种无机的磷酸盐都可以作为磷源。大多数藻类对磷的吸收都会超出它的实际需要量,当遇到磷的浓度过低时,就可利用贮存在身体里的磷,有点类似于骆驼能贮水一样。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磷的浓度增加,其实有帮助氮吸收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磷养氮。如果回到第一性原理,氮磷按元素的原子数量比应为16:1,按重量比计应为7.2:1。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水体中藻类,为水体供氧,给滤食鱼类如花白鲢提供饵料,尽量维持氮磷比值在这一范围内,将更加有利于藻类的稳定与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