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动保企业正身处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境遇,真真是毫不为过。近年来,无论是新版兽药GMP的推行还是市场需求的引导,回归到产品本身成为动保企业和养殖场越来越关注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的兽药产业状况 兽药市场需求 据悉,2013~2017年期间,我国兽药市场容量稳步增长,销售额增幅明显,5年间增长70亿元。其中,生物制品销售额增幅较大,增长近40亿元,化药制剂呈缓慢下降态势,中兽药变化不大(见图1)。 图1 2013~2017年我国兽药产销趋势比较 这与我国养殖业用药习惯及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等有关,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以预防为主,国家兽药减抗政策等深入人心,多数养殖场(户)用疫苗免疫预防疾病;有研究显示耐药性产生与抗菌药使用有直接相关性,大型养殖企业加强兽药管理,更趋向于寻求替抗产品提高养殖生产性能以减少抗菌药的使用。 兽药产业集中度 兽药产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态势,规模生产效应显现,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其中,生物制品产业集中度显著,前20余家企业占有近80%市场(见图2);原料药产业集中度持续走高,前10家企业占有近50%市场;化药制剂产业集中度稳步上升,前50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年增长3~4个百分点;中兽药产业集中度不明显。 图2 2015~2017年我国生物制品产业集中度 综合原因主要为我国养殖要求规模化生产,出于食品安全等顾虑,大型企业的兽药产品由于其质量可靠、服务到位等使其更有竞争优势。 到底该做什么样的产品?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兽药市场日益增长,但产业利润却多向头部企业集中,产品同质化无疑是其中一大原因。根据采集到的一组数据:氟苯尼考的市场容量为13.37亿,目前国内有1381个批准文号在使用;阿莫西林市场容量大致为6个亿,市场上约有1027个批文;……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究竟有多少企业能杀出重围呢?我相信很多企业自己心中,会有一杆秤。 因此,“砍产品”“新研发”是动保企业适应新政策驱动、新竞争环境的唯一方向。但怎么砍?研发什么?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疗效?这一系列问题又让大部分动保企业面临尴尬的现状。一位动保企业的研发总监身处产品旋涡中心,向我们讲述了企业的窘境: 第一,研发投入和产品效益没有在一条对等线上。比如一个中型的民营企业,如果用5——6年、投入少则五六十万多则上百万做一个新产品的话,企业都做没了。值不值得? 第二,研发什么产品?化药,只要涉及到食品安全、涉及到机体药残,化药就得退避三舍;中药,的确当前中兽药大热,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没有工艺的积淀、没有疗效的验证,中药研发也只是担了一个好名头儿而已;添加剂,不能治病,只能作为保健,这与客户对“兽药企业”的认知是否冲突?兽药企业进军添加剂领域,是不是在和饲料企业打仗? “所以现在,病不是病、药不是药、保健不是保健,动保企业非常乱,产品研发非常乱,产品使用也非常乱。怎能不尴尬?!” 产品面向的客户群体是谁?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切准自身脉搏——你的产品竞争力必须与你的客户群体相一致。 以前,大多企业以中小散户为目标客户,通过与经销商协作,服务于养殖,而相互依存;而随着养殖的进步与规模化趋势的大踏步前进,这些中小散户也在蜕变,要么消亡、要么壮大。 这让企业开始陷入“尴尬”,你的产品、体系与客户结构、规模不对等了,自然被抛弃。或者说,客户所需要的不再是兽药企业简简单单的一个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整体服务方案以及企业品牌系统竞争力。 实际上,企业所面对的群体是一群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群体,一旦目前的客户群体再次随着政策调整而变动,那么以他们为目标的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压力及危机。所以,“你的客户群体向哪个方向发展”是企业必须要探索的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傻瓜式”产品已经消亡,兽药企业也好、养殖场也好,都开始呼唤基层兽医人员的价值放大。有他们的技术空间在,才会有更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否则,就只剩下拼价格战一条路;而疗效就成了“薛定谔的疗效”。因为疾病是不断变化的,而因为疾病改变导致的疗效变化,必然成为养殖场在选购产品过程中的阻碍。一旦解决不了问题,养殖场首先考虑的是“药不好使了”,而不是使用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谈,动保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在产品领域的特点,中药也好、生态产品也罢,与主流群体相吻合方能协同发展。 找到产品面向客户的“那个点” 最终回归到核心,无论是化药、中药还是添加剂,动保企业一定要把产品做“精”,做到一个合适的利润。没有合适的利润就又没了研发、服务、创新的源泉;其次,提高药品使用的成功率,也即专业兽医队伍的构建,或者直接选择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客户;第三,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一定要研发别人无法替代、无法仿制的产品,掌握核心科技。 这个“核心科技”一方面可以是高精尖的新兽药,另一方面还可以是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比如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微量添加物;比如原辅料载体的调整等等。这才是大部分企业做“精”产品应该选取的角度。如果企业能通过工艺、通过载体的改进而提升一倍的疗效,那就相当于节省了一倍的成本。这种研发创新模式对企业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兽药GMP对于大生产模式的要求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动保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2019年,对中国的动保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疫病形式的再严峻、市场环境的变化、客户结构的调整以及政策方向的大推进等等,让动保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与“机”。高质量的养殖发展离不开动保产品的加持,动保企业如若想抢得未来先机,需看清形势,找好发力点,适应未来养殖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要么创新产品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么深挖客户需求,研发新型制剂;或者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做服务型产品;等等。总归两个字:创新。 中兽药的创新 近几年行业热点有:无抗养殖;无抗饲料;抗生素替代产品;健康技术、减抗产品……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药效的整体性和药源的天然性。西药大多是化学合成的,成分单一,而中药来源于天然,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中兽医药的作用特点是复方即多成分同时共同作用于机体的多个靶细胞,通过调整机体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不会出现细菌耐药性问题,是生产“无抗肉品”的绝佳选择。 同时,与西药相比,中兽药药效慢,副作用少,不会形成对人们身体有害的药物残留。由于中兽药的这一传统优势,中兽药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中兽药正在朝着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中西结合的方向发展。 尽管目前中兽药的市场销售规模尚小,但考虑到化药价格上扬,养殖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再加上化药残留已成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中兽药将逐步取代化学药品,未来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体来看,2019年,我国中兽药销售预期市场额为57亿元左右,占化药总销售额22.5%(2017年,我国中兽药销售额为41.43亿元,占化药总销售额12.2%)。 此外,目前中兽药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具有较大的空间:一方面,该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兽药销售额排名前50的企业仅占总销售额的35%左右,企业还有较多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从近年来获批的中兽药种类及剂型来看,大部分还是以改变工艺和剂型为主,但缺乏自出研发和创新药物,未来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或将赢得竞争优势。 微生态制剂的创新 微生态并不属于兽药范畴,应把它归类到饲料添加剂范畴中,目前开发微生态这一块只能说是有益于动物的饲养,真正用到防治疾病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它的利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比如说菌群的纯化,菌群的活性,活性维持时间、温度,当地水的硬度等。所以说,利用微生态目前仅限于定植肠道菌群,提高饲料利用率、转化率。生产企业应该把方向向着利用培养某些有益菌群进入体内去消灭有害菌群,控制有害菌群引发疾病这个方向上,应开发出深层次利用微生物来控制甚至是防治疾病的方向上来。 材料及剂型的创新 兽用制剂的创新离不开新材料,那么动保企业可从哪些新材料入手呢?纳米药物作为新产品已列入农业农村部重点项目,并立项建设中试研发平台。针对药物的功能与特点,以提高有效性与安全性、降低残留污染为目标,以纳米为材料可以构建纳米微乳、微囊、微球、混悬剂、固体分散体、脂质体等新型产品工艺,将为药效提升、降低毒副作用、降低使用成本发挥重大价值。 如何做到持续创新? 制剂工艺创新必须满足质量标准检测,规范化是企业的发展之路,任何创新都不能超越红线。 第一,临床药效最大化。药物剂型是药物发挥药效的载体,剂型设计是发挥药物作用的基础。比如微囊化(颗粒)制剂等等; 第二,关注食品安全热点。比如植物提取物,提高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是提高植物提取物临床应用的关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指导客户合理使用产品。规范使用管理是下一个趋势,服务和指导客户科学合理使用兽药产品是生产企业的责任。 随着国家防疫管理措施、政府招标政策的改变,各单位、各企业如何在行业和产业中占有一席之位,需要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自己的产品优势,以便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当前兽药行业面临着国家动物疫病疫苗的防疫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的外部影响,也面临着兽药产业结构性调整、抗菌药减量行动的直接影响,产业整合力度将持续加大,既迎来发展的机遇,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唯有不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经得住风浪,才能产生持续的发展动力。 随波逐流不如破釜沉舟 无论是产品研发的问题还是产品使用的问题,最终企业所面临的是围绕产品打造的系统竞争力,或者我们称之为产品品牌建设。剖析自我的过程总是困难的,但这恰是企业制定战略、壮士断腕的过程。可能当下还留给企业一丝缓冲的空间,最终兽药企业还是兽药企业,也可能转行,兽药企业最终成为了添加剂企业。 而无论是哪个方向,那些没有产品核心竞争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企业终会被大浪淘掉;那些在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专研,慢慢建立规模成本优势以及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