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已经立冬了,也就正式进入冬季,全国好多地方都开始降温了,鱼的吃食也开始大幅度减少,但对于发病的鱼,病源在体外还好,如果在体内,就得内服,那就不好治疗了。这段时间就遇到了好几例,今天一一给客户打电话回访,客户反馈疾病已到了控制。今天就来写下这个话题。 案列一: 四川这边养殖叉尾鮰多,就拿其中的一个水库的叉尾鮰来举例,水库120亩,发生了肠炎,正常投喂是12包饲料,但由于发病和降温的影响,吃料已减少到了2包饲料,显然吃食量已大减。像这种情况,治疗的周期会拉长,同时治疗的效果也会降低。所以第一天我就把这个情况和老板做了交流,治疗起来显然已没有在温度高时的效果快。同时比温度高时,用药量还会有所增加。如果一旦计算不准,轻则是没有效果,重则还会让病源菌形成赖药性。当老板用了三四天,看到死鱼还没有减少时,就开始产生疑问,天天打电话给我,担心鱼病没有看准确,又担心药不好,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几天死亡量就减下来呢?这个时候,我就只能根据我做的药敏结果,告诉老板,药真的没有用错,坚持用就对了。又过了一两天后死鱼量已经开始减少了,否则老板又得担心,不停地给我打电话了。 案列二: 再来说一个养鲟鱼的案例,老板是我同学。是流水池,发病了,一天死几百斤,他各处打听,把各种听来的方法,各种好药都用了,可就是治不好。后来我就觉得问题可能出在环境上,所以用了我们鱼康的芽孢原粉,反馈有点效果,死亡量减少了,可仍然还是没有完全治愈。经过认真分析,发现死亡的大多都是个体小,体质差的。当仔细观察时,才发现投下去的药饵料,这部份鱼很难吃到,由于投下去的药物没有被这部份体质差的鱼所吃到,药物对这部分鱼体内的病菌就没有多大效果,就让这部份鱼成了病源菌的携带者,从而造成了反复的交叉感染。正是有了这样的怀疑,所以就决定对发病流水池的鱼进行分箱,按大小均匀分出,拌药饵料也按正常方式投喂,也不减料。就这样,4天过去了,死亡量就完全控制住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也就不一一例举了,所以当把鱼病诊断对了,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考虑鱼的重量有没有估算对,估算对了,你还要考虑是否所有鱼都吃到药了,渔医之难,可见一斑。 再谈内服药的使用心得 首先想说的就是用量,过去抗生素的使用剂量有一个国家规定的用量标准,叫兽药典,上面说到抗生素用量都是按饲料量来算的,最开始的版本还写多少公斤饲料用多少克,然后备注按吃食率5%计算。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误差,鱼是变温动物,吃食量是随水温变化而变化的,按饲料量算不精确。所以一定要按鱼的体重来计算用药量,才更为准确。但很多养殖户,不这样认为,看到饲料投喂量减少了,就认为是来吃料的鱼减少了,所以就会相应的也把投喂的药也减少。药量减少,自然在鱼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考验水平的寄生虫 其次想说的就是内服药一天用几次。药物在鱼体分布转运需要肝脏代谢的,如果药物的剂量过大,可能会对肝脏或是其他器官造成一定的副作用,但是我们养的鱼不需要活五年十年,只需要一两年长大就可以卖了,所以大多数内服药,一天就喂一次,把剂量用够。不用像人一样考虑,这个肝脏要用八十到一百年,要把一天的药量分成几次用,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副作用。一天的药量一次用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有效的抑菌或杀菌浓度维持的时间更长,让药效最大化。而今天我遇到的顾师的情况是,我交待好用药方法了,准备离开时,他正准备拌药,才发现了他的问题所在,不是把一天的药量一次用,而是分成三次用,这也当然就影响到了他的鱼病的治疗效果。 最后就是拌药的载体。很多人拌药都喜欢用饲料。其实今天去顾师管理所一看,发现饲料的出厂日期是5月8日,也就意味着已经过期,且饲料蛋白还比较高。人生病时都还想吃点清淡的食物,其实对鱼生病来说也是这样的。饲料蛋白越高,消化中所需要的消化酶也要相应增多,相应的就会减少酶对促进药物的吸收。所以当我看到旁边有麦麸,正好让其用上,可以把药直接拌在麦麸里投喂。还有就是疗程,有时候看到死鱼很少了,就不投喂药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能坚持两巩固治疗两天是最好的。 内服杀虫药的使用 当鱼有虫时,如果全池泼药,不仅成本高,还影响了藻类生长,同时破坏了水体中的菌相,造成水质变差。所以有些时候就会想到给鱼内服杀虫,或是料台局部用药,料台局部用药相对安全些,太高的药物浓度,鱼可以不去料台,所以即使使用浓度过高,相对也是安全的。但内服杀虫药,就不一样的,像杀孢子虫的盐酸氯苯胍,使用剂过大,计算方法不恰当就容易引起鱼体不适,严重还会引起死鱼。 在生产中,有些时候又不得不使用内服杀虫药,如肠道内的绦虫、线虫,以及鱼体内的孢子虫。特别是对鲤鱼来说,这段时间孢子虫在各地多发,鱼体内的孢子虫,使用外用药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必需内服。说到内服药量的计算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何计算,是根据鱼的体重,还是根据鱼吃的饲料的量。如果沿用其他内服药的计算方法,按鱼体重计?还是按鱼饲料计?杀虫药的安全是务必放第一位的,那我觉得考虑到发病的鱼,有些已经停食,虽然它想吃,但由于孢子虫的缘故,它吃不下,那这部分鱼是不能计算进去的。比如,鲫鱼发生喉孢子虫,饲料都不能通过喉部了,既使鱼饥饿难耐,它也吃不了饲料。所以内服杀虫药的计算,应按饲料计才是安全的。 在有些内服杀虫药的使用说明中,比如国标的杀孢子虫的药---盐酸氯苯胍,标的是每公斤体重40毫克,当按鱼的体重计算时,如果占比很大的鱼出现不吃料,而恰恰鱼塘中又混有一些吃食凶猛的大个体鱼,比如混养塘中,草鱼个体大,而鲤鱼个体小,那草鱼吃到拌了内服杀虫药的剂量就会大很多,再加上是按鱼体重计算的话,那鲤鱼中得了孢子虫的鱼吃料就更少,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有时即使是按国家标准去用药,也是有出现死鱼的可能,所以这里不单是计量的问题,而是计算方法的问题。过去当发现少量的内服杀虫药后死草鱼,许多卖鱼的就认为是养殖户没有把杀虫药拌均匀,但实际上呢,并不一定就是没有拌均匀。所以为了杜绝内服杀虫药引起死鱼的可能,建议大家在使用内服杀虫药时,务必按鱼饲料计算用量,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