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水产人每天睡前必做的三件事,我想关注天气预报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养殖户经常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做好养殖池塘的生产、管理准备工作,可以说气候做为外界环境因素一直伴随并影响着养殖水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资料显示,刚刚过去的2019/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暖湿气候显著,全国冬季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五高,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五多。而且预计,今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将继续保持暖湿气候为主。暖冬暖春交替出现会对我们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哪些影响?近期很多地方养殖池塘出现了较为集中的水霉病、赤皮病等病害爆发,给养殖户春季池塘综合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中间受影响程度最大的还是当年的存塘鱼。 2020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存塘鱼”顾名思义就是达到一定规格的商品鱼在达到上市标准时因为某些客观或者主观原因,养殖户没有按时售出,继续在池塘里暂存的商品鱼。随着近些年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产业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水产品供需目前已达到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但水产品价格行情还是随着季节性、事件性不断剧烈波动。秋冬季节部分养殖户推迟商品鱼的上市时间,期盼春节期间商品鱼价格迎来一波涨价潮,来增加全年的养殖收益。以往这种存塘操作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养殖户的收益水平,但今年无情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受疫情影响全国大多数地区本该2019年年底出塘的商品鱼截止现在大部分还在池塘中滞销急需找到销路。养殖池塘底部在经历了2019年一整年的养殖后,底部存在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您的鱼已经经历了几个月的极限生活条件对机体的营养物质损耗已经达到了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再加上气候的剧烈波动,很多养殖户疏忽了对冬季存塘鱼的综合养殖管理工作,导致病害频发,死亡率极高,损失惨重! 黄颡鱼水霉病 镜检下的水霉病菌丝 那么存塘鱼、暖湿气候、病害、死亡率这几个因素之间又有怎样的相关性呢? 让我们来听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原站长助理王玉堂老师关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公益直播课上的相关分享:“冬春季的水产养殖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以及气候的不同,很多地区养殖鱼类基本已经停止摄食,正常养殖生产近乎停止,所以冬春季养殖也可以说是一个“存鱼”的过程。由于商品鱼收购价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养殖户将可以正常上市的商品鱼大量存塘,准备在春节期间抓住高价行情再进行出售,以此来提高一年的总体养殖收益。这个时候养殖户的潜在意识里认为此时的商品鱼规格够大、抗逆性更强,在冬季存养的过程中由于成本较高,养殖户为降低成本,往往在存养的过程中将养殖密度大幅提高。在单位面积内养殖密度过大的背景下,再加上暖湿气候导致水体上层温度急剧变化,导致养殖水体外环境平衡被打破,从而增加了养殖鱼类发病的概率以及死亡率”。王老师所表述的是一个存在水产行业的一个现象,如果养殖户忽视了冬季存养鱼的养殖管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损失也是不可挽回的。那么暖湿气候会对存塘鱼体产生哪些直接影响呢? 一、影响有哪些 积极影响 鱼、虾蟹适宜生长期延长:鱼、虾类是变温动物,其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加快(高温应激期除外)。所以在春冬两季的生长速度缓慢,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如果过早停食或者摄食劣质饲料或原料,鱼类会消耗自身体内所储存的能量物质,出现掉膘现象,更谈不上生长。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一年中夏秋两季的时间和天数不断延长,冬春两季的时间大幅缩短。这一现象对于促进养殖对象生长和产量是有利的。不用担心鱼虾被冻死,很多品种在暖冬下也不需要搭建冬棚,减少养殖成本。这是暖湿气候对于养殖动物生长影响的积极作用。 负面影响: 生存环境受影响:在进行高密度存塘的背景下,养殖动物会相互挤占生存环境,加速溶氧消耗。密度的增加也会增加排泄物排放,导致养殖池塘水环境平衡受到破坏。在低溶氧以及高有机排泄物的环境下,有机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分解,会进一步恶化池塘底质,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 商品鱼体体质下降:高密度的存养在冬季养殖鱼体在停止摄食后,会消耗鱼体自身营养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经常会出现掉膘的情况。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当养殖动物生存的外在水环境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加重对鱼体体质的影响。 存养鱼体发病率上升:当养殖池塘水环境平衡受到破坏时,有害病菌微生物就会随着气温的升高不断活跃,加上鱼体体质在经过漫长的冬季存养期后体质弱化比较严重,对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就会相应的减弱,增加了鱼体的发病率。近期很多养殖主产区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水产病害也处在一个爆发期。 草鱼赤皮病 二、如何预防 1、适当的降低冬季存养商品鱼的密度,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池塘、大棚养殖存塘量不要超过2000公斤左右。有部分南方地区由于养殖条件和技术相对成熟在存塘量上个别品种甚至达到一万斤/亩。高存塘量意味着高风险,当水域生态平衡因为某一外界因素突变而打破时,养殖户所面临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2、把握好养殖水体的水环境平衡,在养殖鱼体进入池塘以前,无论是温度、PH、盐碱度、溶氧、污染物等各种指标一定要控制在鱼体适宜的范围内。做好调水、稳水、养水工作,将这些可控的养殖水体指标控制好后,再将鱼体转移进养殖池塘。 3、做好温度调节,温度调节在室外外塘养殖可操作性比较困难,但在大棚以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温度的调控是可控的。保证养殖水体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不会存在温度的剧烈变化,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 4、养殖鱼类如果在冬春季还有部分处在摄食阶段,要给予鱼体一定的营养物质,来保障鱼体生物机能的正常运行。再有在鱼体最基本的生物机能可以保持运行,免疫系统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来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利因素的影响。 5、最好减少冬季对养殖鱼类的操作,如要进行操作要尽量避免伤害鱼体造成机械性的损失,尤其是一些无鳞鱼类,在鱼体表皮受到伤害后,鱼体患病的几率将会增大。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无论是“暖春”还是其他的环境因素影响,都是可以通过增强鱼体体质,控制好养殖水体环境平衡来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因为如果等到病害已经发生时再去进行补救往往已经为时已晚,“防大于治”并不是一句空话,防患于未然,这个春天我们跟鱼类病害没有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