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四川的水温都还在15度以上,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一波只死鲤、鲫鱼的现象。前年和去年,连续两年都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记得上前年,宜宾的一网箱养殖户,损失特别大。 对于只死鲤鱼或是鲫鱼的情况,根据以前的经验,更多的还是考虑病毒因素。对于病毒的治疗,最开始没有经验,按书上和一些专家讲的,由于病毒颗粒很小,是在细胞内,所以很多药物很难进入,治疗起来十分困难。就像一些人所说的,这鱼治不好,就是病毒引起的。 但实际上,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只要用药得当,对于病毒病我们的大多数用药还是有效的。 这里分享一些治好的案例:前年,自贡一养殖户,发生了只死鲤鱼的现象,当时在鼎新镇上一家鱼药销售商那里买了药,结果用药后,鱼却死得所剩无几。没过多久,这家渔药经销商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通过正大的黄经理介绍到我们这里,按照我做的试验结果用药。几乎与上次是相同的情况,但过了几天,这一家的鱼只死了很少一部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如果是鲤鱼的疱疹,即使是有虫也是不能杀的。有一次金堂一养殖户,也是发生只死鲤鱼的现象,用药后,死鱼量控制了下来。但饲料厂的技术员检查鱼时,说鱼体上有寄生虫,于是这养殖户就想杀虫。这养殖户用药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在我的建议下没有用杀虫药。但南充蓬安一客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与上一户情况类似,不过由于没有准确检测出病因,杀虫药一用,他的鱼是越死越多。 对于发生只死鲤、鲫鱼的情况,我还是建议在第二年轮换鱼种饲养。环境带毒也是诱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时鱼体质好,抗病毒能力强,疾病不会表现出来。一旦鱼肠道出现炎症或性腺成熟、产卵等体质变弱时期,鱼的免疫力降低,就很容易诱发病毒。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数最先发病的是雌性鱼,然后病毒随着雌性鱼种传播开来,从而感染同池的雄性鱼。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观点只是我个人在鱼病诊断中的发现,尚未得到专家或是一些公开资料的证实,所以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能对鲤、鲫鱼进行雌雄分开养殖实验,如果全雄性的池塘不发生疱疹,那就可以得到证实。还可以像黄桑鱼一样,进行全雄化处理,那这个困扰鲤、鲫鱼养殖的疱疹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现阶段,大家要预防这个疾病。几年的实验下来,用鱼康的免疫多糖,在疾病高发期前连续投喂一个月,或是每间隔十天,投喂3-5天,用量是按一吨饲料添加五公斤,是有效的。 如何区别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 看鱼病多年,积累了些个人经验,今天就把对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的区别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再也不要被人忽悠,认为一旦遇到治不好的鱼病,就说是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特征 1、从鱼发病导致的鱼的死亡数量上来看:如果呈现出爆发性死亡,如今天几条,明天就是几十条,再接下来就是几百上千条; 2、从死鱼种类来看:如果往往只死某一种类的鱼,而同一鱼塘,其他种类的鱼却极少发生死亡,遇到这种情况时,考虑是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会多一点。 准确确诊,需要试验室的病毒检测,但这个需要时间,且费用也不低。有时即使是检测确诊了,有的病毒性疾病又是难以治疗的,所以实用意义不大。因此这里我总结了一个相对有一定科学性的现场诊断方法: 病毒性疾病鱼体征 疱疹病毒引起 1、鱼体表往往会呈现许多细密的点状出血点,如果有较明显的体表破损,用手指轻压,会有血液渗出; 2、打开嘴巴,可见口腔内明显充血,上腔壁有血肿现象; 3、打开鳃盖,可见鳃盖内壁有充血现象,鳃丝发白,但无边缘破损现象; 4、把鱼拿来竖起,轻压腹部,没有腹水流出,接下来打开腹腔,偶尔发现有血丝,或者是血凝的现象,肌肉或脏器有均匀的点状充血点; 5、剪开肠道,肠道里没有黄色的浓液,肠壁较厚,黏液较少,弹性较好。 细菌性疾病鱼体征 1、鱼的死亡量往往会随着水温出现波动。水温升高死亡量增加,当温度降低,数量又回落。病鱼的死亡数量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2、当把鱼拿在手上时,闻到不同于平时的鱼腥味,而是腥中带着臭味。 3、体表检查时,病灶处往往呈现出团状或是块状充血发炎,用手指轻压,没有明显的血液渗出。 4、同样是把鱼拿来竖起,往往会发现有腹部膨大,轻压腹部,会有淡黄或是微红的腹水流出,大多数时候还伴有肛门发红等症状。 5、病鱼头部、鳃盖、胸鳍等处往往发红,当打开鳃盖,可见鳃丝发炎肿胀,边缘末端有时还伴有缺损腐烂,并带有淤泥等,鳃丝颜色暗红或是紫红。 中华鳋引起的细菌性烂鳃 6、当打开内脏,一是可见腹水,二是可发现内脏器官有发炎症状; 细菌性肠炎 7、当剪开肠道,大多数时候,可见肠内有黄色浓液,肠壁变薄,肠道缺乏弹性等。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细菌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的差异,当然每一次检查,出现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症状好多时候都不是单一的,这个就要结合水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