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加州鲈行情看好,广大养殖户投苗积极性高昂。即使进入了六月,仍有不少养殖户投苗或补苗。最近,很多养殖户反映其小规格加州鲈出现类似诺卡氏菌病的内脏白点,但拌喂抗生素的疗效很差。经我们检测,小规格加州鲈(100g/尾以下)的内脏白点病与诺卡氏菌病有很大差别,二者的病因完全不同。实际上,能引起加州鲈内脏出现白点的病原除了诺卡氏菌外,还有虹彩病毒(蛙属)、爱德华氏菌、舒伯特气单胞菌等多种,其防治方法也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辨别加州鲈内脏白点的病因,针对性防治呢? 1、由(蛙属)虹彩病毒引起的内脏白点病 该病流行于5~7月的高温期,主要感染全长4~29cm的一龄加州鲈,尤以全长4~23cm的小规格加州鲈最为易感。外观上,病鱼常出现花身、烂嘴、烂鳃盖、烂尾等症状;解剖可见肝脏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点状结构,这些结构仅出现在肝脏(脾、肾无),位于肝脏的内部,不形成凸起,触感较为硬滑,将其压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而无诺卡氏菌菌丝;无菌操作,取肝脏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等,一般都分离培养不到疑似致病菌;取其后肾、肝脏等组织,利用PCR技术检测加州鲈常见病毒,绝大多数的病鱼蛙属虹彩病毒都呈强烈阳性。 一、做好养殖规划,鱼苗驯食后及时撤拦网、放大水面,以降低养殖密度;二、高温季节,加强拌喂胆汁酸、五黄类中草药等,护肝、清热;三、流行季节,每星期检测2次寄生虫,尤其关注指环虫等刺激性大的寄生虫,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四、适时加深水位,提高水体稳定性等。 2、由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 诺卡氏菌是加州鲈中成鱼养殖阶段最为常见的一种致病菌,在广东地区几乎全年均可感染致病。该菌感染加州鲈后,会导致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结节较硬且凸起,有时可在后肾形成巨大囊肿物,严重时在鳔腔、肠道、肠系膜脂肪、肌肉、鳃丝等处也会出现结节。取结节压片镜检(普通光学显微镜,40*10倍),可观察到大量静止、长杆状、分枝、相互交错而呈草堆状的菌丝;将其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3~7天,可得到大量灰白色、沙粒状、干燥的菌落。 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一定的抗酸能力,在弱酸性底泥中易形成优势。因此,放苗前充分晒塘,并使用生石灰等彻底消毒、碱化底质,在养殖中后期定期改底,避免有机物沉积塘底而酸化,是预防诺卡氏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在流行季节(9~11月),尽量避免换水等强刺激性操作,适量投喂,并拌喂胆汁酸、多维等促进消化,增强营养,也可一定程度降低发病风险。如已发病,则可使用复合碘等进行水体消毒,以减少水体病原菌,同时拌喂敏感抗生素,连续5~7天。期间,应尽量避免换水或杀虫等强刺激性操作,以免病情恶化。此外,如是二龄加州鲈发病,由于产后体质弱等原因,往往治疗难度很大,成本高,疗效差,建议尽快卖鱼,以减小损失。 3、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 爱德华氏菌也可感染加州鲈中成鱼,引起体表斑点状出血,解剖也可见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白点。其特征在于,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仅限于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白点的直径较小且大小较均一;取适量内脏组织压片镜检,可见白点的边界较模糊。无菌操作,取病鱼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48小时,可得到大量针尖状、灰白色、湿润菌落。 该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合理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调节水体肥度,使水质嫩爽;在换水或强降雨后,及时使用复合碘进行水体消毒等。如已发病,使用复合碘进行水体消毒,并拌喂氟苯尼考等敏感抗生素(以实际药敏结果为准),一般4~6天即可治愈。 4、由舒伯特气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 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加州鲈中成鱼,可导致鱼体下颌、鳍条等处充血发红,解剖也可见肝脏、脾脏等出现细小白点,且白点的形态与爱华德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较为相似。不同点在于,感染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病鱼,体表充血往往更严重,且伴随明显的肝脏、后肾肿大现象,部分病鱼还会出现腹水;无菌操作,取病鱼肝脏、脾脏等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48小时,即可得到大量圆形、灰白色、湿润的菌落。 该病的防治措施与爱德华氏菌病基本相似,但是,二者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内服用药建议以实际药敏结果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