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沼虾属(Macrobrachium),属于大型淡水虾类。自然条件下主要分布于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及南美国家,因其肉味鲜美、食性较广、生长较快、耐氨氮、容易饲养,是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 发展情况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有很广的淡水养殖面积。罗氏沼虾自从1976年引进以来,其人工养殖已有近 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罗氏沼虾的整个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90年代发展至盛期,仅广东省养殖面积就逾30万亩。目前中国养殖的罗氏沼虾大多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从马来西亚引进种的繁殖后代,经过多代养殖和累代人工繁殖,种质退化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性成熟时间提前、生长慢、个体小型化、抗病抗逆能力下降和病害增多等。特别是养殖区内病源的不断积累,导致苗期出现“白浊病”,育苗难度大大增加。2000年后,南美白对虾以其养殖周期短、肉质好的优势超过了罗氏沼虾,成为我国虾类主要的养殖对象,2007年仅广东省养殖面积就逾70万亩,而罗氏沼虾的养殖减少不足10万亩。因此,迫切需要对罗氏沼虾开展系统的人工选育,培育出优质、抗逆、高产的养殖新品种,以确保罗氏沼虾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良种选育方式 良种选育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其中建立大规模家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罗氏沼虾作为引进品种,在国外可能由于拥有较广的野生群体,未见过相关传统选育的报道。国内这方面研究比较深入的是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带领下,浙江湖州地区进行了罗氏沼虾良种选育工作,他们从孟加拉国、缅甸和泰国引进优质的罗氏沼虾虾苗。将其培育成亲虾然后实施地理种群间的杂交,以达到遗传基础不同的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和丰富整个选育种群的遗传结构。筛选后代获得杂种优势的个体,进而进行家系选育,最终选育出罗氏沼虾“南太湖1号”新品种。后期研究所进一步运用水生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罗氏沼虾多性状复合育种。 2009年经过4代连续大规模家系选育,“南太湖2号”通过了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在大多数的选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淘汰、群体的选留都是通过对表型性状的优劣加以取舍的,但表型性状的表现主要是受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基因的影响是内在的,环境的影响是外在的,因此无论实施何种选育方式,如何控制环境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水产动物育种过程中。在对应的家系选育过程中,为了控制环境的差异性,有两类问题难以实施,一是定向交尾技术,一是幼体标记技术。 [attach]167880[/attach] 实践证明,在进行家系同胞和半同胞的组建过程中,雌虾不可能同一批次抱卵并同时孵化幼体,时差少则1天,多则1个月,家系数量规模越大,时差越大,如果不采取措施(如定向交尾或同步发情),那么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水温对罗氏沼虾的生长以及它们所表现出的形态指数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差异。另外在仔虾的后期饲养过程,如果没有对幼体进行物理标记同池混养,那也很难消除环境差异(如水温、气候、投喂及水质等)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变化。即便是在饲养环节进行了各种标记,而这些标记对虾的生长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而这些都最终影响到选育性状的遗传参数的估计,甚至会导致估计错误。 在国内,中国对虾就这两个方面有过一些研究,并在定向交尾技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中国对虾的幼体、亲本的标记本身对虾类的生长、繁殖的影响却无从估计,因此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家系组建的后代出现全同胞和半同胞的选择交配,近交系数很大,加快了基因纯和的速度,再加上对亲虾的人工筛选,虽然缩短了育种周期,但由于其使用的巢式设计形式,所以每个家系所能达到的效果一般直接依赖于组建家系时所选择的少数几只亲虾。 以上问题对选育带来的影响,在目前的罗氏沼虾选育过程中还无法做到彻底规避。 通威鱼苗购买养殖咨询热线: 028-82228589,028-8228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