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一家庭农场场主,经过10多年的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从“养多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套养优质品种”转变。在面积为61亩的河蟹池塘里,按“大规格,低密度,蟹、虾、鱼共养”技术模式进行养殖,即低密度投放大规格幼蟹,主养河蟹套养鱼、两季青虾。在2016年天气对河蟹规格、品质以及产量都有影响的情况下,因技术成熟、措施得力,还取得了丰产丰收,池塘内商品河蟹获利润50多万元,村里的养殖户不叫其名、直呼其为“50”。现将其养殖新技术模式详细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塘条件 1.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池塘面积共61亩,分为4个塘口。面积不能太小,否则池内水温、水质变化快,不利于河蟹、青虾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长。池埂坡度小,池底平坦,塘内挖成环沟形,或挖成“井”字沟形。沟的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0%,沟处可保持水深1.2~1.5米,沟底向出水口倾斜,中间“平滩处”可保持水深0.8米左右,池塘四周用专用塑料膜围起以防河蟹逃逸。每个塘口都安装增氧设备,池底一侧还安装PVC排水管道。 2.底质改良 放苗前,清除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塘,用生石灰、茶籽饼等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杀灭塘中的细菌和敌害生物。茶籽饼的优点是只杀野杂鱼,对塘内螺蛳、青虾没影响,且有肥水作用。水深30~50厘米,每亩用茶籽饼3~4千克,或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或每亩用漂白粉10~1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3.种草投螺 种草投螺的多少决定养殖效益的高低。该养殖场采取池塘平滩处种植水草如苦草、伊乐藻等多品种水草搭配方式,种草占其总面积的2/3。水草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使河蟹、青虾在蜕壳时起到“隐蔽”作用,同时还可作为饵料,通过多年养殖实践证实“草好蟹、虾好”。螺蛳分两次投放,一次性大量投放不切实际,会使水质过于清瘦,对养殖生产不利。 二、水源与水质 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国标规定。 三、苗种放养 1. 2016年2月初(即每年农历年底或翌年初),在蟹种放养前将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每亩放养规格为140~160只/千克的自育河蟹苗种600~650只(根据其多年经验,河蟹放养密度大,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养殖的成蟹规格小)。蟹苗在放养前用浓度3%~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以降低养殖中的发病率。放养的蟹种要求自繁自育或来源于有资质的苗种场,甲壳完整、肢体齐全、活力强、无伤无病、规格整齐。放养时间在3月底前结束为宜。蟹种入池塘前先用网片圈蟹池面积的30%作暂养区,这样有利于水草的生长和螺蛳的繁殖。待水草覆盖率达40%~50%、螺蛳繁殖已达一定数量时解除网片,一般暂养至4月份,最迟不能超过5月中旬。 2.青虾苗分两次放养,分别在春季和秋季。在蟹苗放养结束后,亩套养800~1200尾/千克青虾苗4~6千克,到5-6月份陆续起捕上市,可亩产青虾25~35千克,每亩可增收1500~1800元;7月中旬-8月初,虾苗规格为3000~5000尾/千克,亩放青虾5~6千克,可获亩产商品虾35~40千克,每亩可增收2800~3200元。 3.该场主往年在蟹池中投放50克/尾左右的本地鲫鱼,为鳜鱼培育饵料鱼。在6月初亩放养8厘米以上鳜鱼12尾左右,到年底可获商品鳜鱼5~8千克,但是通过塘口之间青虾产量对比,投放鳜鱼的塘口青虾产量偏低,总经济效益也低。经综合考虑,2016年蟹塘未放养鳜鱼。 4.在4月初每亩套养规格15厘米以上的“黄条”鱼种10尾左右,年底可收获0.2~0.5千克/尾商品鱼5~10千克。黄条即细鳞斜颌鲴,是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中小型鱼类,属优质鱼类,经济价值高,每千克售价22~26元。该鱼主要摄食腐殖质、植物碎屑、腐泥、底生藻类,并能清扫人工投喂的残饵,素有“清道夫”雅称。在蟹塘内套养黄条能充分利用河蟹吃剩的残饵、水草枯叶、碎屑、腐泥等,减轻因“废物”腐烂变质对水质的影响,改善河蟹生态环境,促进河蟹生长,降低河蟹发病率。 5.在池塘中亩套养0.75~1.5千克/尾鳙鱼12尾、鲢鱼8~10尾,能防止藻类蔓延,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四、饲料投喂 河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投喂上应进行动、植物性饲料合理搭配,按“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进行投喂。 1.饲料种类 植物性饲料:主要是以玉米、小麦以及苦草等各种水草为主。动物性饲料:主要为小杂鱼、冰冻鱼、塘内螺蛳等。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符合无公害食品养殖要求的规定生产的颗粒饲料。玉米、小麦最好进行熟化,以提高其利用率和适口性,减少水体污染。 2.饲料投喂 根据生产季节、天气及蟹活动情况而定。看季节,实行“两头精、中间青”的原则进行投喂;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摄食活动强弱,活动力强多喂,弱则少喂。 五、养殖管理 1.养殖期间池水应始终保持“肥、活、嫩、爽”。早春以浅水为主,水深控制在60~70厘米,保持池塘环沟适当水位,水温升高时,利用晴天中午施用微生物制剂,以培育池水中有益细菌,使池塘水体转成良性生态养殖水体环境,并逐渐加注新水,前期每隔10天左右加注1次新水,河蟹、青虾生长旺盛期每隔3~4天加注1次新水。5月份水位保持在0.8~1米,高温期间水位在1.2~1.5米,9-10月份水位在1~1.2米。 2.池塘内种植水草如苦草,约占总水面的1/3,这样既能为河蟹、青虾提供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的饵料,又能起到降温、避敌、增加溶氧量、改善水质的作用。 3.塘内每亩投放螺蛳200~250千克。分两次投放,第一次投放时间为清明前后,投放量约为总量的2/3;第二次投放时间为6-7月份,投放量为总量的1/3。这样可为河蟹提供营养价值高的鲜活天然饵料,同时能改善和维护池底环境。 4.在养殖前期,即4-6月份应以河蟹专用饲料为主。6-9月份是河蟹生长最快的时期,饲料投喂量不仅要加大,而且在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E以及蜕壳促生长素。饲料投喂时,根据蟹体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摄食到八成饱为宜,每天投喂两次,采用手撒的方法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同时也应根据天气、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避免投喂过多而污染水质。 5.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多采用苯扎溴铵、二溴海因等杀菌消毒药物全池泼洒。为提高免疫力,定期使用免疫多糖、VC等制成药饵投喂,并定期泼洒EM菌等微生物制剂和速效底改进行生态调控。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可能因缺钙造成软壳或蜕壳不遂致死,因此定期在水中泼洒生石灰、在饵料中添加蜕壳生长素,或采用活性离子钙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浓度。养殖期间发现疾病则对症下药,不能滥用药或过量用药。 6.捕捞时捕大留小,均衡上市。根据市场需求抢抓捕捞工作,将规格达到100克/只以上的河蟹及时挑选上市,力争赢得价格高和需求量大的优势,这样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六、经济效益分析(见表1、表2) 整个养殖期从2016年2月开始至2016年底结束,该养殖场主经过近一年的精心饲养,在面积为61亩养殖池塘中共生产出商品蟹4078千克,其平均规格达到150克/只以上,养殖成活率为72%以上,均价138元/千克,河蟹收入56.28万元;年产青虾(两季)4130千克,平均亩产青虾67.7千克,两季青虾收入共计37.04万元,除去两季青虾苗种费7.5万元,获利润29.54万元,河蟹和青虾实现销售总收入93.32万元,另塘内还有黄条、鳙鱼、鲢鱼共收入2.1万元。综上分析得知:总收入95.42万元,总投入(如苗种费、饲料、塘租、水电、人员工资等费用)31.78万元,塘内获利润63.64万元,是个名副其实的“50”,亩纯利润10433元,可谓是丰产丰收。 七、小结 1.该养殖场采取了放养大规格蟹苗、合理搭配混养品种(如双季青虾、黄条、鳙鱼、鲢鱼等)模式,除苗种费用外,未增加其他投入,也不需要特殊的养殖管理措施。青虾摄食能力比河蟹弱,吃河蟹剩余饵料,清扫残饵,防止败坏水质;青虾抵抗力弱,若遇过敏药物,先浮头,便于采取措施,避免河蟹死亡。 2.种草、放螺、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是河蟹池塘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3个环节,对河蟹养殖起决定性作用。 3. 2016年虽受自然灾害影响,总体河蟹产量不高,但大规格河蟹价格给力。前期结合市场蟹价走势好卖蟹的养殖户是大赢家。后期价格回落,周边地区的河蟹养殖户进退两难。因此,一定要做好养殖品种的捕捞上市工作。从9月下旬开始,根据市场如“两节”的需求,用地笼捕捞河蟹上市,其他品种也是如此,这样既提高了养殖品种的品质和上市产量,又相对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 4.笔者建议:科学合理放养养殖品种,采用适当的养殖密度,蟹苗放养密度不能太大(亩放蟹苗不要超过800只),否则养殖对象在不良的环境中生长,投饲量加大了不说,还污染水质,而且养殖品种的规格小、品质差卖不上价,反而不能充分发挥水体的潜力,养殖产量和效益上不来。应充分利用养殖空间适当调整河蟹、青虾等品种的养殖比例,提高养蟹塘的经济效益。一定要有写养殖生产日志习惯,日志包括当日天气、水温、投饵数量、病害情况、用药情况及当月生产投入、产品销售量、销售价格等,这对来年养殖生产积累经验、提高养殖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