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月22日-27日,我国将迎来一次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温剧烈,南方部分地区还有降雨。本次降温幅度大,湿冷天气持续时间长,对水产养殖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南方地区已进入加州鲈、桂花鱼、泥鳅、锦鲤等鱼苗培育阶段;北方冰封期结束,无论鱼苗还是越冬鱼体质均较弱,易受病原菌侵染。下面就降温天气的注意事项及防治工作与大家做一下分享,旨在减少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降温天气带来的危害 一、环境突变 1、水温剧烈变化 表层水温低于底层水温,相差2-3℃,部分地区差别更大。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对水温的变化尤为敏感。此时的水温变化使水体形成热分层,加剧上、下水体对流,底层大量未分解的有机质(粪便、死藻、浮游动物尸体等)和有害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等)会进入水体,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水产动物的应激反应。 2、打破生态平衡 降温天气会破坏浮游植物(藻类)、浮游动物、微生物菌群等的平衡,同时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发生变化,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加剧水体的不稳定性。稳定决定存活,水体不稳定是水产动物发病的主要诱因。 二、溶氧不足 充足的溶氧是保证水体稳定和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生理代谢的必要条件。降温天气造成的“翻底”,使池塘底部大量有机质进入水体,增加耗氧,同时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和产氧能力,水体中碳酸盐等缓冲体系稳定性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水中还原性物质增多,毒素积累,会诱发及加重病害。 三、应激反应 降温天气给水产动物带来各种应激反应,如摄食减少或停食等,严重者出现死亡。因此,增强水产动物抗应激能力和抗低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预防措施 一、保持水质稳定,提高水体净化能力——防“水变” 1、及时补充碳源,稳定水体。碳是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并维持细胞营养代谢的重要物质,及时补充可溶性、易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对净化水质、稳定水体作用大。 2、正确使用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可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可以分解有机质,促进藻类繁殖;能加快水体净化速度,促进物质循环,稳定水质。 3、勤改底,用降解性底改代替吸附性底改。 二、多增氧,提高水体氧化能力——防缺氧 1、加大增氧力度,特别是底层增氧。 2、提高增氧物质浓度,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池塘。 三、加强人工防控,减少病害发生——防病害 1、控料,及时减料或停料。 2、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减少损失。部分鱼体冻伤后感染水霉,处理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同时注意改良水质,加大增氧,防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