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水温逐步回升,鱼儿开始吃食,开始生长,是我们广大养户一年希望的开始。然而由于早春水质偏瘦,光照不足,水温也还较低,并且经过越冬后鱼的体质也偏弱,这一系列原因综合导致鱼开口不好或者摄食不旺,鱼儿身上潜在的一些病因也会逐渐放大。润盈给大家总结了如下几点春季养鱼必备“秘笈”。 一、早春季节,护肠壮体尤为重要 早春是需要着重鱼类肠道护理的季节。随着开口及投喂量的上升,鱼类的肠道健康尤为重要。除了少量的肉食性鱼类有胃以外,绝大多数的鲤科鱼类是没有胃的,它的肠道不仅要起到肠道本身的作用,还要起到胃的作用,所以它必须同时拥有消化和吸收的双重功能。而肠道往往是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鱼类机体的第一道屏障,是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相关组织器官的损伤的"始发点"。肠道不仅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还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所以,肠道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一个养殖周期,对健康养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鱼儿的肠道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消化:对于鱼类而言,肠道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饲料在肠道内,通过肠道内自身的机械运动,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肠道内黏膜上皮上栖息的有益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以及肠道内壁的杯状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的参与下,被分解成氨基酸、小肽、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的物质,然后通过肠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输送,经过机体的循环系统运送到机体相关的组织器官,从而被利用。
免疫:肠道的免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肠道内壁的黏膜本身就是一道"屏障",其含有选择性通过的系统,能够有效阻止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肠道黏膜进入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在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植到肠道内壁黏膜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断地演化、增殖,依附肠道内壁黏膜形成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与肠道黏膜一起,通过区位竞争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壁的定植; (3)肠道内壁的与免疫相关的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对入侵的病原菌有杀灭和清除作用,从而阻止病原菌的对机体的侵入和感。 二、早春季节,肥水尤为重要 早春肥水的作用: 1)可延长花白鲢生长期; 2)肥水保温能力强,促进吃食鱼早开口; 3)提高基础肥力,提升池塘天然生产力,维持碳氮平衡; 4)水质更稳定,可减缓早春天气变化带来的鱼应激; 5)可有效缓解4-6月份的鲫鱼新三病、寄生虫病。
早肥水可以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及时分解,降低病原的繁殖速度。前期瘦水、浑水、悬浮有机质多等水体的病害会更加严重,特别是车轮虫、指环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的问题,而肥水池塘水霉病、锚头蚤等病害相对较少。 三、早春季节合理投喂,尤为重要
早春阶段,鱼体组织和体液的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异常。血糖浓下降,血红蛋白显著减少(耗氧减少),胆固醇及甘三酯也显著减少,溶菌酶活力下降,SOD活力下降,抗氧化防御体系受到损伤。
应选择专为开春时鱼的营养需求而设计、低蛋白、大剂量添加复合中草药、超浓缩免疫增强剂的专用驯鱼料产品。
作用原理: 1)刺激肠道恢复消化机能——微绒毛的发育;肠道修复,促进饲料消化吸收。 2)促进肠道微生物菌群恢复平衡,提高免疫力,减少气温回升后病原菌感染的几率。 3)增强机体代谢所需的必须氨基酸、维生素,帮助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2-3月份(早春)投喂建议视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水温5-10℃的时候每天投喂1餐:上午11:00,投饵率控制在0.5%以下; 水温10-15℃的时候每天投喂2餐:分别在10:00、15:00投喂,投饵率控制在0.5-1%之间;
水温15℃以上每天投喂3餐:分别在9:00、12:00、16:00投喂,每餐投喂时间为40min投饵率1-1.5%之间(视天气及鱼群摄食情况调整投饵机的开口大小和投喂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