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类出血病的病因及其特点 血液自心和血管的腔隙中流出的现象,称为出血。
出血是在许多异常情况下出现的一种非常广泛和常见的病理现象,出血不一定是疾病,如池塘起网过程中,鲢受拉网应激,鱼体表出现片状或点状的出血,此种情景下的鲢虽有出血表现,却不能认定为出血病,因为应激因素消除,鲢即可恢复健康。 鱼类出血病是指由致病因子引起的以出血为特征的一类鱼病,致病因子一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应激和药物中毒等多种因素。鱼类出血性疾病是我国淡水池塘鱼类养殖中危害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发病率最高、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类疾病。 鱼类出血病危害程度高,据不完全统计,出血病导致年经济损失超百亿元,该类疾病的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淡水鱼和海水鱼类,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有鳞和无鳞鱼均可发生出血病,池塘、池塘网箱、流水养殖也均可发生出血病。
本文根据鱼类出血性疾病不同病因和症状,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案,以期为临床上更好地研究和防治该类疾病提供帮助。 2常见细菌性出血病 球菌类 无乳链球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严重危害华南地区的罗非鱼养殖,该病每年造成过亿元的经济损失。
杆菌类 鲁氏耶尔森氏菌---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棒状细菌,能在淡、海水中引起鲑鱼和斑点叉尾鮰等的耶尔森病或肠炎红嘴病(ERM),其特征性症状为嘴部周围明显出血。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分布十分广泛,是气单胞菌败血症的病原。
3病毒性出血病发病机理 呼肠孤病毒---草鱼出血病。又称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GCRV不仅能在草鱼自身体内繁殖,而且具有遗传性,它能够在草鱼体内产生合胞体状细胞病变效应(CPE)。一般情况下,草鱼在此温度环境下感染病毒12小时以后病毒就开始复制,24~27小时以后病毒开始大量繁殖,侵害机体细胞。 草鱼感染GCRV后,各脏器小血管内皮受损严重,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形成微血栓,导致循环血量减少,正常代谢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脏器组织病变。
红肌肉型病鱼外表出血不明显,但剥去表皮可见肌肉呈现点状出血,甚至全身肌肉出血呈鲜红色。
鲫鱼鳃出血---鲤科鱼类疱疹病毒病包括锦鲤疱疹病毒病、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鲤痘疮病,主要危害鲤科鱼类,且均会在鱼体表面产生疱疹样病变。其中,鲤疱疹病毒2型(Cy?HV-2)又称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能引起金鱼和鲫鱼的一种高致病性疾病,会对脾、肾等造血器官产生严重破坏,体表严重出血,死亡率高达80%~100%,世界范围流行。 鲫鱼鳃出血病会出现全身出血症状,尤以鳃部出血最为严重,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能在自然发病鲫鱼鳃、肝、脾、肾等组织中观察病毒分布。 4鱼类出血病防控关键技术 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目前,用于鱼类疾病诊断的免疫学技术主要有单克隆抗体技术、凝集反应技术、荧光抗体技术、酶免疫技术、胶体金技术等。其中,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利用单抗的特异性、均一性、高效性来进行疾病的诊断,该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还有待改进。2013年,连科迅等制备了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单克隆抗体6G7,该抗体效价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与天然抗原亲和力强,可用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快速诊断。 另外,荧光抗体技术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特异性强,敏感度高,但对仪器设备要求过高。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运用较多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和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技术(DIGFA)。2007年用免疫胶体金结合免疫层析法研制出了一种快速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试剂条。 分子生物学技术。鱼类疾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核酸杂交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限制性酶切检测技术、16SrRNA检测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5对症治疗措施 化学药物 虽然人们逐渐发现抗生素治疗非病毒性疾病会伴随环境污染、耐药性等副作用,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病毒性疾病治疗手段,并且终有一天会将其取代。但不可否认,目前抗生素疗法仍然是对抗非病毒性疾病,尤其是细菌病最有效的方法。当爆发细菌性出血病时,应在病原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合法地使用抗生素。对于寄生虫性病原,可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敌百虫或其它类杀虫药进行驱虫。 中草药 某些中草药具有收敛、凝固、清营、凉血等作用,可作为止血药用于内因性及创伤性出血。如大蓟、山茶花等。仙鹤草、藕节、山捻子、莲房、黄芪、板蓝根等具有抗病毒和提升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上较多应用。 免疫学方法 就目前看来,对于控制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病原引起的常伴有出血的传染病最有效、最有用和最生态的方法仍然还是免疫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学和被动免疫学技术,前者主要是利用疫苗作为抗原接种鱼体,让其体内自行产生能特异性消灭该抗原病原的抗体,后者是直接制成特异性的抗体对鱼体注射或口服,让其进入体内就直接抵抗和灭活病原微生物。尤其是对于病毒性疾病,当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免疫学技术还是最重要的防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制作又可分为传统疫苗和现代生物技术疫苗。 在水生动物疾病免疫上,传统疫苗仍然是当前使用最多最可靠的疫苗,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目前国内已有草鱼出血病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及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上市。生物技术疫苗重组DNA技术为疫苗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重组DNA技术可用于识别和分离抗原,通过克隆和表达病原微生物中部分或全部的抗原,在国外已有疱疹病毒等一批这方面的疫苗面市,国内已有多种这方面疫苗正在研发中,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 被动免疫是指将抗体从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所导致的免疫过程,被动免疫虽不能诱导长期保护,但在病鱼不能及时产生抗体或由于免疫缺陷不能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十分有用。在水产上,由于禽类和鱼类在进化距离上较远,具有较高的抗鱼类抗原活性,鱼类抗原易于刺激禽类的免疫应答,并从禽类卵黄中获得大量多克隆抗体。加上禽类IgY不能识别鱼体内的补体,同时由于禽类与鱼类有着明显的生物学差异,禽类病原体往往对鱼类无致病性,应用相应的禽类IgY抵抗鱼类病原具有很明显的效果。 (来源:中国渔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