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养殖效益的高低,饵料系数是关键因素之一。在当前海、淡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饲料的费用约占养殖成本的60%以上。因此,饲料的正确使用及效果,将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使用饲料的成本,以较低的饵料系数取得较高的产量,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饵料系数又称饲料系数。是指投喂的饲料量与养殖对象总净增产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单位水产品产量所用的饲料越少。因此,比值越小,也即饵料系数越低,也就是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现将降低饵料系数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二、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放养 养殖品种的优劣是决定生长速度并影响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无论是鱼类、虾类、蟹类、鳖类乃至贝类,都应选择适合当地或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进行放养。据对比试验,养殖纯正异育银鲫与普通鲫鱼或品种不纯的银鲫相比,在吃相同质量数量饲料的条件下,获得相同的产量要降低饵料系数30%以上。选用远亲交配、无病毒感染的南美白对虾虾苗,成活率、增长率都要显著提高,相应地也降低了饵料系数。放养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苗,在使用相同的饲料等条件下,其增重速度及整体产量、个体规格,均较放养其他水系的蟹苗效果优异,而且饵料系数低得多。 良性生态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质、底质、水中天然生物状况,以及外来污染、养殖过程中自身污染等因素。当前养殖水域普遍存在着水质状况不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农药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养殖过程中残饵腐败产生的毒气污染、过量施入防治病害的药物污染以及养殖对象排泄物分解产生的毒物污染等。致使养殖水体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养殖对象长期处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的恶劣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即使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优质饲料,也绝对得不到良好的饲料报酬,饵料系数肯定居高不下,使养殖效益降低。 这是影响养殖对象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水中溶氧量低,养殖对象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即使食入饲料,也会造成消化吸收率低下、生长速度减缓、饲料利用率低、饵料系数增大的状况。鱼类在溶 氧3.0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0毫克/升时增大一倍。鱼类在水中溶氧量达到4.5毫克/升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低数值。这就是为什么在高产或高密度养殖时,采用流水方式或使用增氧机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投喂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水中的溶氧量及天气变化。当水中溶氧量低、气压偏低、天气闷热浮头时,不要投饵,待情况好转后再行投喂。一般在日出后两小时,水中溶氧达4毫克/升以上时再行投喂。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采取注入新水、调节水质、清除过多淤泥、使用增氧机,并监测水质理化指标等措施,来达到溶氧充足、降低有害气体含量、利于消化吸收、降低饵料系数之目的。 正确选用优质饲料,放养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决定饵料系数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状况及生物状况确定合适的放养密度,即最适放养量。密度太大,水体中易于缺氧,有害的硫化氧、氨氮聚集增多,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养殖对象,处于不良的水体环境中生长,饵料系数肯定上升;相反若密度太稀,则不能充分发挥水体的潜力,产值效益下降,饵料系数同样上扬。 市场上销售的豆粕共有2个~3个等级,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7%、44%、42%左右,在质量上生产日期有长达一年以上的,也有近期生产的,有刚浸提压制的,有发生霉变的,这种质量上的差别,在使用中必然影响到饵料系数的波动与变化。因此我们在选购或使用中,应当严把质量关,并在贮存中注意防潮、防霉。 施放基肥,适时追肥,按不同时期培养相应的天然适口饵料仍是进行现代化养殖降低饵料系数的重要补充手段。这在虾、蟹类特种水产品养殖中及鱼种培育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虾、蟹类养殖中,刚进入到养成阶段的苗种,大都体嫩纤小,此时天然浮游生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及小型底栖生物是它们的绝好食物。它们不但营养全面,而且易于取食,对虾苗、蟹苗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培养这些天然饵料生物,便是非常重要、非常急需的措施。生产实践证明,一般在虾蟹类生长期内,如可得到充足的天然饵料,便可节省人工饲料1/3以上。有良好的天然饵料的虾类养殖水面,使用的虾类人工饲料的饵料系数可降低到1.0以下,成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