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你那个亩产800斤啊,1000斤啊少见啊,除了养殖技术的问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说到问题,其实早有人支出来了。
今天就先把前人的思考给大家来展示一下。
野生资源保护不力
小龙虾自上个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至今已有80多年,长期以来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有害物种,因而从国家层面上没有开展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小龙虾的火爆需求,各地滥捕泛捕,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调查,从2006年开始,小龙虾野生资源以每年30%的速率急剧下降。江苏省最先感受到资源量下降的影响,由于资源量急剧下降,缺少加工虾源,江苏2/3的加工厂倒闭,一些加工厂被迫迁往外省,加工出口量急剧下滑。
尽管小龙虾已是我国淡水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也是我国淡水水域重要的养殖对象,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到目前为止,仅湖北省人民政府2010年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龙虾禁捕期制度的通告》,从国家层面来看,小龙虾仍是一个不被保护的外来物种,野生资源量仍在进一步下降。

种质质量退化严重
小龙虾传入我国以来,基本属于小群体自繁扩展,加之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小龙虾种质质量退化十分严重。
1.捕捞个体越来越小上世纪收购的野生虾个体重在35克以上的占70%,现在个体重在35克以上的还不到30%。 2.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上个世纪90年代,40%的虾在每年4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加工厂从4月初开始加工出口整只虾。现在这个时间推迟到5月中旬,足足晚了1个多月。 3.出肉率降低上世纪90年代加工1kg虾仁出口需材料虾5.5kg,现在需6.5kg。4.抗病能力减弱从2008年以来,小龙虾暴发性疫病在江苏、安徽、湖北等主产区频繁发生,致使养殖户损失惨重。造成疫病频发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小龙虾种质质量的退化是主要原因。
苗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优质种苗供应严重不足
近几年我国小龙虾成为市场热点,养殖面积迅猛扩大,但苗种人工繁育体系还十分滞后,苗种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小龙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以湖北省为例,目前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有400多万亩,其苗种量应该在400亿尾左右,但真正人工繁育的优质苗种不到10亿尾,仅占2.5%,其它都是人工增殖和自然繁殖的苗种,这是小龙虾单产量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基本没有开展人工繁殖工作,优质苗种更为缺乏,每年到湖北购苗的很多,导致湖北人工繁殖的苗种价格从2005年的150元/万尾,升到2014年的1000-1200元/万尾,价格上涨了近10倍。
养殖模式陈旧、标准化养殖程度低
近几年我国的小龙虾养殖面积连年大幅增长,但养殖模式比较陈旧,稻田养殖多是人工增殖的方式,池塘养殖也大多是 “春天放苗,秋天收获”的传统旧模式。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面积所占比例非常小,导致养殖单产偏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延伸度差
小龙虾产业可分为“良种选育-优质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餐饮-冷链物流”等5个环节,5个环节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产业链的育种和繁育等基础环节十分薄弱。
这就像一条交通环线,哪一个部位薄弱,发生拥堵,整个环线都会不通,因此产业应向基础环节延伸。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加工环节,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方式相对落后的现象也很突出,仅靠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生产,缺乏科技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