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通威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将水产饲料年销量提升到400万吨。作为国内水产饲料的领军企业,在达到年销量超200万吨级别后,多年来未有大幅度的增长,在饲料业出现整体负增长的时期,通威提出这样宏大的目标,有着什么样的底气? 在国内以水产饲料为主的农牧企业中,通威是探索产业链发展的先行者之一,并已初具规模。在最近几年,国内同行企业纷纷把资源向饲料的上下游——养殖和食品两端倾斜,意在延长自身的商业价值链,通威却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渔光一体”的商业模式,经过整合,目前通威已经形成了“饲料+光伏”的双主业雏形。但是,经过30多年以饲料为核心的发展,在这种惯性所带来的巨大势能之下,打造这一独创性的商业模式,难度可想而知。 ![]() 通威股份郭异忠总裁 “拿水面就是做营销”,在“渔光一体”的战略构造下,前期通威各个分子公司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承租养殖水面行动,“预计五年将实现400万吨的目标”,通威股份总裁郭异忠这样描述未来的规划,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此过程中,通威对行业资源的大规模整合,以及光伏和饲料两大主业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20多年领跑中国水产饲料的通威,对行业的发展可谓洞若观火,在整体产能接近饱和的时期,企业想在竞争中胜出,产品和团队是子弹,专业化的系统是武器,独特的商业模式是决定胜负的综合实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渔光一体”商业模式,对于行业的意义在于,用全新的方式推动养殖价值的持续增长,企业跳出饲料恶性竞争的泥潭,在更高的层次上打造商业闭环,并以此聚合行业中的优质资源,挖掘农牧领域更大的价值金矿。 在经过2016年的铺垫之后,通威将在2017年迎来“渔光一体”建设的“关键年”,这将给中国水产业、乃至整个农牧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我们拭目以待。 “渔光一体”将解决养殖户卖鱼难题 记者:截止目前,“渔光一体”的进展情况怎样?具体到片区层面,是怎样操作的?怎样协调统筹各个分公司? 郭异忠:在2016年,我们将其定义为“渔光一体”的启动元年,主要是从各个方面理顺对“渔光一体”的准备,内部统一思想和认识、制定作业指导书、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对业务团队进行调整等等,以及在全国开始承租养殖水面的工作。 2017年是“渔光一体”的关键一年,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在已经开始推进,我们选择华东为突破口,那里有很多大面积的连片水面资源,便于开展建设。现在承租水面比较顺利,通威和当地很多大型养殖公司、渔业公司都确定了合作关系,例如江苏沿海开发集团,这个公司主要从事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目前拥有土地100万亩以上,涉及江苏沿海18个县市,已经和通威展开合作,与沿海集团合作的连云港灌云县的“渔光一体”项目已经落地,目前正在建设中。具体到片区层面,各个业务团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获取养殖水面和饲料业务发展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所以,有的分公司提出“拿水面就是做营销”。在每个片区,也有专门执行这项工作的团队,协调统筹分子公司的进展,直接向片区总裁负责,总的来说比较顺利。 ![]() 记者:行业中有不少声音,提出对于目前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来说,“渔光一体”过于超前,市场不易接受,对此你怎么看? 郭异忠:这个声音确实有,在我看来这些都很正常,“渔光一体”是一个独创性的战略,是通威独有的商业模式,把通威双主业的优势融合到一起,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市场上并没有先例可循,难免会有质疑的声音。具体到市场上,怀疑声主要来源于养殖端,例如“鱼养得好好的,装光伏板有什么用?”相对而言,“渔光一体”需要大规模的连片养殖水域,还有更新的养殖理念,在目前以分散经营为主体的水产行业,是有一定的超前。但是,正因为有难度,我们才要做,没有门槛、人人都能做的事,也不能称之为战略。 我们坚定认为,“渔光一体”是符合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首先是模式配套的养殖设施化、智能化,管理更高效,同样的产量,不需要那么多人管理;其次是养殖的标准化,种苗投放、饲料投喂、鱼病防控等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就是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不断提升。未来,“渔光一体”还将融入更多的内涵。 记者: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最大的痛点是赚钱难,具体到经营个体的层面,参与“渔光一体”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郭异忠:帮助养殖户实现盈利,始终是我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构建“渔光一体”,我们大致分三个阶段,1.0阶段,主要实现上述的设施化、智能化、养殖高效化、标准化功能,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2.0阶段,将在此基础上通过通心粉社区和“渔友会”和“全渔会”等功能,打通下游销售渠道,解决卖鱼难问题,实现水产业的温氏模式;到了3.0阶段,将进一步打造水产品品牌,实现产品升值功能。 接下来“渔光一体”将以水产小区、渔业园区等形式出现,所有的鱼塘和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养殖户只需拎包入住,通威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养殖技术、动保产品,还可以提供产品价格、资金、保险等方面的增值服务。“渔光一体”在华东已经先行一步,在2017年,水产品交易平台“全渔会”将入驻上海,为的就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帮助养殖户实现盈利。 ![]() 通威总部的“渔光一体”项目遥控平台 “400万吨”来源于饲料增长方式变革 记者:前不久,通威提出要在五年后做到年销量400万吨,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郭异忠: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来源于“渔光一体”的战略考虑。通威目前是200多万吨的水产饲料销量,如果按照传统的饲料增长模式,在这个基本量上想五年翻一番是非常难的,不过,按照通威“渔光一体”模式去发展,这个目标并不夸大甚至有些保守,按照目前渔光一体的发展推进情况,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养殖水面众多,特别是在华东和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就有超过2000万亩养殖水面,江苏、浙江、安徽加起来也不比这个数字小,这还没算华南、华北地区,所以说市场是很大的,一方面是现有市场按照既定的方式发展获得销量,另一方面按照渔光一体方式获得销量,并举发展,所以说400万吨是一个可实现的数字。 记者:目前国内很多大型的农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在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为什么通威却没有类似的选择? 郭异忠:通威是国内比较早做产业链的农牧企业,不过通威的产业链集中在养殖下游环节,主要是食品板块,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做。 对于很多饲料企业去做养殖,特别是养猪,我们是这样评估的:产业链存在巨大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产业链能否成功,主要决定于企业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以养猪为例,目前绝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这种模式和通威目前的企业结构、发展方向及资源分布不匹配,所以我们没有考虑。我们专注于渔光一体模式的打造。 记者:从几个区域市场看,华南很多地方,饲料增长几乎到了天花板,华东和华中区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调整,但据了解,在那里通威似乎变革的动力不足,对这个几个区域的战略,你是怎么构想的? 郭异忠:在华南的广东市场,淡水料市场确实增长缓慢,但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广西、福建市场,还有特种水产养殖方面,近几年海壹虾苗和虾料,增长都不错,海为公司的特种鱼料发展也比较快,在这几个领域,通威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华东和华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过去我们一直在市场上处于领先,部分人员存在骄傲和自满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存在故步自封的现象,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在竞争对手的快速追赶下,必然要落后。在去年,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华东和华中片区,是人员调整力度最大的片区,必须转变思想、变革经营方法。目前华东地区是“渔光一体”推进最快的地区,未来有较好的预期;华中方面不仅人员调整,整个产品结构也在调整,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提出华中地区在2016年要“立足水产调结构”,产品结构向膨化料、高档料、功能性饲料调整,过去一些占比比较大的产品,优势在减弱,我们也坚决忍痛砍掉,模式结构向365模式、渔光一体模式调整,客户结构聚焦优质客户、大规模养殖户,这个方向在今年也将继续坚持。 目前,华东和华中市场正在出现显著的变化,原有的生产模式已经很难坚持,饲料产品种类、养殖品种结构都出现很大的改变,要迅速转变思路适应市场的变化。今年一季度,华中地区出现量、利大幅度增长,我相信经过种种措施,坚持按照既定的调整思路去做,这两个区域今年会有较大的改进。 记者:在国家提出“减量提质”的方针之后,未来水产养殖面积或将面临“去产能”的局面,通威怎样强化自己的竞争力? 郭异忠:我个人认为,在“减量提质”的大背景下讲去产能,一定是消除落后产能。以我去年到江苏的走访为例,当地的鲫鱼鳃出血病很厉害,但是走访的结果令人惊讶,很多养殖数千、上万亩的大规模养殖户,他们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随着鱼价的走高,盈利水平增加了。相反,那些受到病害困扰的,都是小规模、技术水平低、管理比较差的养殖户,以至于很多人因此而退出养殖。 在江苏大丰很有名的金鹿合作社,拥有养殖水面7万亩左右,都是大户在经营,他们的盈利状况就一直很良好,目前他们整个合作社,包括合作社建设的饲料厂已经合并进通威,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好未来规模化的发展方向。行业不断去产能,等于加快水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正好吻合“渔光一体”的战略定位,对通威很有利。 “质量万里行”推动企业全方位成长 记者:通威“质量万里行”从去年开始启动,经过约一年时间,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异忠:通威“质量万里行”是从打造高端产品、让客户认识到产品差异化优势开始的,不过我们所定义的“质量万里行”,绝不仅限于饲料产品质量,而是涵盖了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市场营销、技术服务、配套产品等多个方面。通威拥有数量众多的分子公司,每个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地区的行业特征也不同,质量提升的注重点也不一样。总的来说,“质量万里行”肯定不是一场活动,而是长期坚持的行动,贯穿于所有的经营行为之中,并以此推动企业的全方位成长。 记者:通威正在从传统农牧企业向“双主业驱动”和“渔光一体”商业模式转变,“质量万里行”能够为这种转型提供什么帮助? 郭异忠:在整个商业模式构建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我们的核心诉求是帮助养殖户实现更好的盈利,那么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专业化。举例来说,有了好的养殖设施和饲料,那么技术服务应该提升到位,能够提供整套的养殖解决方案,相应的,其中所涉及的动保等产品必须质量过硬,业务团队素质必须要足够。如果说“渔光一体”是硬件建设,“质量万里行”则是配套的软件服务。 在过去,我们比较注重企业自身的各方面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将重点抓两个方向,一是传统饲料业务的配套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围绕“渔光一体”进行各方面质量体系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