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的四月气候怡人,万物争芳竞艳,鱼类开始进入摄食和生长旺季,渔民朋友们应在繁忙的渔业生产中,集中精力抓好鱼类喂养,为全年渔业丰收打牢基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鱼类生长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鱼类喂养应把好五道技术关。 一、科学选购饲料 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的高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使用的饲料种类较多,但同一类饲料无论是在混养、主养,还是其他集约化养殖模式中使用,其养殖效益基本相同,养殖效益从低到高的顺序为:米糠和麦麸类一谷物类一饼粕类一颗粒饲料。现在市场上颗粒饲料品牌较多,品种繁杂,质量良莠不齐,怎么才能选择到适宜的颗粒饲料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供渔民朋友们参考:一是选择蛋白质含量适宜的饲料。常规池塘养殖对单位面积产量要求不是那么高,而且饲料营养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25%~28%,不得低于25%;高密度的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要求鱼类快速生长,蛋白质需要量相对较高,含量在30%左右较好;肉食性鱼类应达到35%。以上几种蛋白质含量比较符合经济上合算的要求。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不同,一般是鱼种阶段比成鱼阶段饲料蛋白质含量高3%~5%;鱼苗又比鱼种高3%~5%。二是通过测定实际养殖效果,评价饲料质量优劣。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具体方法是选用一种饲料投喂3~5天后,在放养鱼种规格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捕起30尾同一品种的鱼进行称重,若放养鱼种规格参差不齐,鱼池面积较大,应对不同规格的鱼种分别进行称重,每一规格鱼种不少于30尾。采用亲鱼编号方法在鱼种头部打标记,饲养10天后进行第二次称重。连续抽样测定2~3次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根据鱼种增重率、饲料投喂量计算出饵料系数和饲料成本,进行养殖效益分析,评价饲料质量。 二、科学投喂方法 饲料投喂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撒、饲料台和投饵机。 手撒的方法简便、灵活、节能,缺点是耗费人工较多。对鱼类进行驯化投喂,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利用率。在投饵前5分钟用同一频率的音响(如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对鱼类进行驯化,使鱼类形成条件反射。每敲击一次,投喂一些饵料。每天驯化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驯化5~7天就可正常上浮摄食。驯化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点,并须确保驯化时间。在正常化后,每次投喂时间上要控制,不宜过长,投喂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开始时,前来吃食的鱼较少,撒饵料要少而慢;随着吃食鱼的数量增加不断增量,且随着鱼群扩大,就要加快速度并扩大撒饵范围;当多数鱼类吃完游走,此时撒饵应慢而少,剩余少量鱼抢食速度缓慢时,即可停止投喂。 利用饲料台进行投喂的方法:可在安静向阳离池埂1~2米处的塘埂边搭设饲料台,饲料台以木杆和网布、竹片等搭建成,沉入水面下30厘米左右,并套以绳索以便拉出水面检查。青饲料需要利用木质或竹质框架固定在水面上,防止四处漂散。一般面积7~8亩的池塘搭建1~2个,以便定点投喂。通过设置食台可以及时、准确判断鱼类的吃食情况,还有利于清除残饵、食场消毒和疾病防治。 投饵机投喂:投饵机可自动投放颗粒饲料,适用于各类养殖池塘,一般7~15亩池塘配备一台投饵机,同一鱼池的2台投饵机的间距应保持15米以上。自动投饵机是代替人工投饵的理想设备,它具有结构合理、投饵距离远、投饵面积大、投饵均匀等优点,大大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是实现机械化养殖的必备设备。 三、“四定”投喂的具体方法 池塘养鱼投饲实行“四定”法,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的投喂方法。 1.定质 要求投喂的饵料要新鲜、适口、营养价值高。 2.定位 投喂饵料要有固定的食场,如配合饵料应在平台或塘埂坡度较缓的硬滩脚上投喂;青草则要投喂在固定的饵料浮框内。 3.定时 池塘投喂饵料的时间一般随水温而定,如4月份,每天投饵2次,上午9时、下午3时;5-6月份,每天投饵3次,上午8时、中午11时半、下午3时;7-9月份,每天投饵4次,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1时和3时;10月份投饵次数及时间同5-6月份;11月只投1次。 4.定量 每日的实际投饲量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天气、水质等灵活掌握,如投饲后鱼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较长时间吃不完,则应减少投饲量;天气晴朗可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欲下雷雨时应停止投饲;水色好、肥、爽,可正常投饲,水色淡应增加投饲量,水色过浓则减少投饲。 四、饲料投喂量的确定 准确确定投饵量,掌握最适投饵量是投饵技术的关键和核心。过量投饵造成浪费,并且会污染水质,引起疾病;而投饵量不足,又不能满足鱼类能量和营养需要,使鱼类不能维持体重而减产,同样造成饵料浪费。准确掌握饲料投喂量是养鱼成功的保证,它既能使鱼吃饱吃好,又不至于造成饲料浪费。 1.年投喂量 根据鱼净增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进行推算,即鱼种放养量×净增重倍数×饲料系数。鱼净增重倍数一般为4~5。全价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一般为2~2.5,混合性饲料则为3~3.5,如果是几种饲料交替使用,则分别以各自的饲料系数计算出使用量,然后相加即为年投喂量。 2.月投喂量 即年投喂量×当月饲料分配百分比。一般3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4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4%,5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8%,6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15%,7月份、8月份、9月份均投喂年投喂量的20%,10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9%,11月份投喂年投喂量的3%。 3.日投喂量 根据月投喂量分上、中、下三旬安排。3-8月,上旬日投喂当月投喂量日平均数的80%,中旬为日平均数,下旬为日平均数的120%;从9月份起,上旬为当月投喂量日平均数的120%,中旬为日平均数,下旬为日平均数的80%。 五、日投饵量的调整方法 日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 1.根据池鱼摄食情况调整 每次投饵量一般以鱼吃到七八成饱为准(大部分鱼吃饱游走,仅有少量鱼在表层索饵),这样有利于保持鱼旺盛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 2.随天气情况调整 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量多投;反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腐败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 3.根据池塘水质情况调整 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不振,而且残饵容易使池水变坏,应少投;水质很坏、鱼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4.根据池塘水温情况调整 鱼类摄食量显著受水温变动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对养殖鱼摄食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水温降低,鱼代谢水平随之下降,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受阻。当气温升至15℃以上时,投饲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1%左右。夏初水温升至20℃左右时,每天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2%,但这时也是多病季节,因此要注意适量投喂,并保证饲料适口、均匀。盛夏水温上升至30℃以上时,鱼类食欲旺盛,生长迅速,要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3%~4%,但需注意饲料质量并防止剩料,且需调节水质,防止污染。秋季天气转凉,水温渐低,但水质尚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加大投喂,日投喂量占鱼类总体重的2%~3%。冬季水温持续下降,鱼类食量日渐减少,但在晴好天气时,仍可少量投喂,以保持鱼体肥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