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是全球主要淡水养殖经济鱼种之一,是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都能感染养殖罗非鱼,其中病毒病最为棘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罗湖病毒是2012年由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危害罗非鱼的一种病毒,它是一种新型的RNA病毒,由10个独特的基因片段组成,直径55-75nm,目前仍未确定其分类地位,极有可能是正粘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病毒,与我们熟知的流感病毒同属一科。罗湖病毒在24-33℃均可以生长,最适温度25℃,所以每年的5-10月份均可能导致发病。虽然目前我国未有罗湖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但作为罗非鱼养殖世界第一大国,我们应密切关注罗湖病毒的情况,做好检测工作。下面根据国外报道的罗湖病毒病的情况,总结一下发病的主要症状、流行情况,供大家参考价。 以色列的发病报道 2009年的夏天,以色列的某个养殖场出现罗非鱼大量死亡的现象(图1),规格大小不一,发病时间从5月持续到10月,能够从一个池塘传播到另外相近的池塘,传染性强,发病率达到80%以上。池塘中混养多种鱼类,如鲤鱼、鲻鱼等,但仅有罗非鱼发病。同年,自然生长的野生罗非鱼也同样出现大量死亡。病鱼体色发黑,体表有溃烂(图2),眼睛有明显的病变。发病前期晶状体浑浊,到后期,晶状体破裂发炎,眼睛内容物浓缩(图3),失去正常功能。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水肿,脑膜局部出血,灰白质充血(图4),胶质细胞增生,有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淤积(图5),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脾脏、肾脏中度淤血(图6),肝脏和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增生。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通常出现在慢性感染病后期,是机体对各种病原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一种反应。 ![]() 图1 发病后大量死亡的罗非鱼 ![]() 图2 病鱼体表溃烂 ![]() 图3 病鱼眼睛凹陷,失去正常功能 ![]() 图4 大脑灰白质充血 ![]() 图5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淤积 ![]() 图6 肾脏淤血 厄瓜多尔的发病报道 2011年,厄瓜多尔也出现了养殖罗非鱼大量死亡的现象,鱼苗从小池塘移至大池塘后4-7天便开始发病,死亡率80%以上。病鱼一般比较消瘦,体表发黑,突眼,鳃丝贫血,腹部膨胀有腹水(图7)。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胃肠道为主要病变器官,肝脏坏死、发炎、并出现合胞体(图8、9);胃腺坏死(图10),肠腔中形成蛋白管型。虽然此病例中的症状与前面病例中的有较大差异,但科学家们也从中检测到了罗湖病毒,而症状不同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 图7 病鱼眼睛突出,腹部膨胀 ![]() 图8 肝脏局部坏死 ![]() 图9 肝脏中出现合胞体 ![]() 图10 胃腺坏死 埃及的发病报道 2015年,一种被称为“夏季死亡综合征”的疾病迅速席卷了埃及的罗非鱼养殖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抽样调查的68家罗非鱼养殖场中,发病的有25家,发病率37%,平均死亡率9.2%,最高死亡率15%,总计损失1亿美元。发病季节是夏季,水温达到25℃以上时开始,且发病率高的池塘其放养密度大。大部分发病池塘混养罗非鱼与鲻鱼,比例17:3,仅有罗非鱼发病。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发炎,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轻度聚集;轻度慢性脑膜炎;肝组织呈慢性肝炎,多坏死灶;肾组织中度病变,多坏死灶,肾间质出血(图11、12、13)。病鱼体表浅层出血、发炎、水肿。 ![]() 图11 脑组织发炎 ![]() 图12 慢性肝炎,多坏死灶 ![]() 图13 肾间质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