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华中区,每年的4-6月份是草鱼疾病的高发期,而嗜水气单胞菌做为草鱼致病菌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而备受关注,因此基于对养殖水体的持续跟踪研究,主要希望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华中区不同区域养殖水体中致病菌分布与该区域草鱼成活率的关系,从而掌握华中区养殖水体致病菌的分布特点、致病菌分布规律与养殖环境的内在联系等,以便在日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中通过动保产品等服务工具,更高效且有针对性地帮助养殖户预防和治疗草鱼疾病。 二、调研区域及数量 本次调研时间为3月18日-3月31日(未发病时期,水温在18-20℃),分为晴天跟雨天进行采样调研,范围主要涉及两湖主养草鱼区域,随机抽取池塘,湖南安乡(10个池塘),湖北洪湖(7个池塘),湖北长农(10个池塘),湖北咸宁(9个池塘),湖北黄州(9个池塘)五个区域,共计45口草鱼池塘。 调查方法:取池塘底层水,用一次性滴管取一滴水(0.029mL)滴于RS培养基上,并用一次性涂棒均匀涂布,倒置培养,待菌落形成后进行计(如下图展示)。 ![]() 三、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目的希望通过从几个区域养殖水体致病菌的调研,进一步掌握不同养殖水体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与草鱼成活率的关系,同时比较和探讨不同池塘操作对抑制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异常繁殖的使用效果。 3.1 区域成活率越高,嗜水气单胞菌分布数量就越少 针对5个区域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平均成活率与养殖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分布数量呈反相关(如图1),即成活率越高的区域,其养殖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数量就越少(不管晴天还是雨天),如洪湖的草鱼往年成活率一般在50%左右,该区域嗜水气单胞菌检测数量在1800-3500 cfu/ml。 ![]() 图1. 嗜水气单胞菌平均数量与区域成活率关系 该数据反映了区域嗜水气单胞菌越多则区域成活率越低,因此在往年区域成活率较低的池塘就需要注重疾病前的稳水工作,通过丰富池塘藻类来抑制有害菌的数量,同时增加有益菌数量,达成菌藻数量平衡;另外前期需要注重池塘消毒工作,将致病菌数量控制最低。 3.2 不同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数量变化 本次调研过程对调研的池塘进行归类,主要分为两类别,一是清塘和未清塘的池塘;二是肥水和未肥水池塘,通过情况分析不同操作对嗜水气单胞菌数量的影响,以准确指导池塘正确操作方式。 未清淤(或干塘)池塘比清淤池塘 嗜水气单胞菌数量高出50%-100% 从本次5个区域数据来看,整体来讲干塘的池塘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明显要低于未干塘池塘的,以湖北长农区域和湖南安乡区域为例(如图2),说明在池塘操作过程中,清塘或是清淤是控制病原菌较好的一个方式,这也是很多养殖高手经常要清塘或是定期清淤(2-3年清淤一次)。因此在华中区有条件的养户卖鱼后尽量安排晒塘或是清淤工作。 ![]() 图2. 湖北长农和湖南安乡干塘与未干塘区别 未肥水池塘比肥水池塘 嗜水气单胞菌数量高出50%-100% 华中区早春池塘具有水质偏瘦,偏浑的特点,早春肥水有利于鱼类开口摄食,有利于花白鲢生长,有利于抑制病原菌及虫类的繁殖,因此很多理念较好的养户在前期会进行早春肥水操作,但还是有一部分养户认为早期水温低,肥水没有效果,纯属浪费成本,因此坚持不肥水,本次调研就从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来反应肥水与不补肥的差距。 本次调研的五个区域中基本规律是不肥水的池塘较肥水的池塘嗜水气单胞菌的数量要高出50%~100%(如图3),因此早春肥水能一定程度上控制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的繁殖,能将疾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因此早春肥水不仅可以长花白鲢,更可以预防疾病。 ![]() 图3. 湖北区域和湖南区域肥水与未肥水区别 3.3 调研小结 本次调研初步反应池塘嗜水气单胞菌的一些规律,总结如下: (1)历年发病较高的池塘,嗜水气单胞菌数量偏高,可能这些区域需要重点关注池塘管理,在肥水和消毒上要提前做预防。 (2)今年卖鱼后能对池塘进行晒塘或是清淤工作的尽量做,特别是晒塘工作(无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数量。 (3)早期池塘水质偏瘦,建议养户朋友们都进行肥水操作,通过藻类的生长来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等致病菌的繁殖,提升有益菌的数量,逐渐达到菌藻平衡,让池塘维持较稳定的阶段。 本次调研数量比较有限,只能初步反应整体规律和一些趋势,但对于池塘嗜水气单胞菌分布数量达到多少才会发病还没有定论,这也是后期需要持续研究的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建立草鱼池塘杀菌标准(致病菌达到多少浓度就需要消毒剂介入)。同时更需要关注使用不同消毒剂后嗜水气单胞菌数量变化的规律如何,建立清晰消毒剂效果评判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