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黄颡鱼变色(俗称“香蕉鱼”)事件屡屡发生,且在养殖后期病害频发。据调查,作为黄颡鱼主产区的广东出现体色异常的黄颡鱼占个体总数的10%——15%。黄颡鱼体色异常,视觉上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导致其收购价远低于行情价,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黄颡鱼体色变化的原因,近年来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个技术难题。 图为实验人员在投喂饲料后观察黄颡鱼进食情况,并记录水温、气温、饲料使用量等数据以及检查水电温控设施运作状态。 日前,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首届国际水产动物精准营养与饲料技术研讨会和首届国际水生态系统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论坛上,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饲料组负责人、广东省碧德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许国焕研究员首次介绍,该企业在黄颡鱼体色变化研究中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调控办法,为破解“香蕉鱼”难题带来希望之光。 “鱼粉中有毒、有害物质(如组胺)对养殖黄颡鱼的体色变化有重大影响”,许国焕说,“高组胺含量饲料会诱导体色正常的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异,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合成减少,体色发生白化,并引起组织器官的病理损伤”。 据许国焕介绍,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探究组胺引起黄颡鱼体色白化机制及造成机体损伤机理的基础上,目前已得到数种对组胺损伤有效修复的调控剂,将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开发出系列产品,有望改善养殖生产中鱼类体色出现变异和病理损伤的现状,推动水产养殖业的高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