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观点 | 陈昌福:水产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思考

来源: 科学养鱼| 2017-4-17 09:21
现在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和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乳肠球菌、嗜酸乳杆菌、乳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和沼泽红假单胞菌等。在水产养殖中,也是将微生态制剂作为饲料微生态添加剂和水质微生态调节剂使用的。


1对水产动物体内微生态结构的影响

与陆生动物一样,水产动物肠道内定植着种类较多、数量庞大的菌群。不同种类和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组成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研究者及不同试验条件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其水产动物肠道优势菌群也不尽相同。有人报道淡水鱼类肠道内专性厌氧菌以A、B型拟杆菌属等为主,还有人报道淡水鱼类肠道内好氧性和兼性厌氧细菌以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等为主。鲤科鱼类肠道菌群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淡水养殖池中的罗非鱼、草鱼、鲤等肠道菌群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是胃肠道中主要的兼性厌氧菌,主要的专性厌氧菌是A型和B型拟杆菌属。草鱼鱼种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等。而海水鱼肠道菌群相对简单,主要为弧菌属的种类,且不易分离到专性厌氧细菌。如果将尼罗罗非鱼逐渐从淡水转入海水中饲养后,发现肠道内专性厌氧菌减少或消灭。

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数量、组成与鱼的种类、栖息水域、是否投饵、投饵时间、饵料种类和鱼体生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淡水鱼肠道内细菌数量在105~108个/克,海水鱼肠道内细菌数量在106~108个/克。在未投饵的16尾斑点叉尾肠道中,有15尾没有肠道细菌,未投饵的3尾红点鲑也没有,但摄食后2小时的鱼体消化道中就能检测到许多肠道细菌。草鱼饱食状态下肠道细菌数量平均为8.7×106个/克,空肠状态下肠道细菌数量平均为7.29×106个/克。比较草鱼正常菌群与肠炎病原菌关系时发现,发生肠炎的草鱼,点状产气单胞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显著增加,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与需氧菌比值显著下降。

因为水产动物与陆生动物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其肠道菌群结构有较大差异。大多数水产动物的幼苗孵化后便直接暴露于水环境中,立即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发生关系,并且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消化管与外界直接相通,与外环境中的水和外界微生物群频繁接触,使得消化道内环境并不稳定。因此,水产动物消化道内菌群的更替和定植,与陆生动物很不相同。在陆生动物的消化道中,往往革兰氏阳性菌占优势,而在鱼类、贝类消化道中,往往能发现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与陆生动物相比,水产动物益生菌群在组成、变化甚至选择难度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如果将来自陆生动物消化道和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制备成用于水产动物的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动物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这些进入水产动物体内的所谓有益菌,是如何发挥菌体分泌物的作用、竞争性抑制作用、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和夺氧等微生态制剂的功能的?是开发水产用微生态制剂要弄清楚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在不少地方已经从患病鱼类体内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这些能引起鱼类病变的细菌是否来自人们将其作为微生态制剂使用制剂中的一员?真的是值得研究的。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应该忘记,在本质上任何一种微生物都是不存在所谓“有益的”或者“有害的”之区分的,如果将其放对了地方,微生物就可以发挥其有益的作用,从而被认为是所谓的有益菌;而一旦将其放错了地方,即微生物学中的所谓“异位”,它们就有可能成为致病菌而产生各种危害。

2对水产动物生活环境的影响

水产养殖业者都知道的一句行话,即“养鱼就是养水”,大意就是只有将养殖水体中的水质调节好了,养殖鱼类才是安全的。自古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就懂得采用各种有机肥或者无机肥料来调节养殖水质,其实,这些投放到养殖水体中的肥料不过是在为水体中各种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在水产养殖中谈到的“养水”在本质上也就是在培养各种微生物,养殖水质的优劣也就是由各种微生物决定的。而不同水体中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实际上就是由水体中营养物质等“培养条件”所决定的。

我们对于养殖池水,尤其是对于饲养鲢、鳙池塘水质的控制,讲究的是所谓“肥、活、嫩、爽”的判断依据,至于何谓“肥、活、嫩、爽”的养殖水质,则不同的养殖业者可能均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这种难以统一的水质标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至今尚无关于评价各种水产动物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标准。也就是说养殖不同水产动物的优质水质究竟是由哪些种类的微生物在起作用?各自的种群数量以多少为宜?各种微生物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人们均知道得甚少。

目前,大多数微生态制剂均被人们用于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将其作为水产用各种微生态制剂的主要卖点。至于这些“有益”微生物进入到不同理化条件的养殖水体后,命运究竟会怎么样?似乎人们很少关心。其实,任何一种微生物,只有在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和繁殖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存活下来。当人们将某种微生态制剂泼洒在不同水质条件的养殖水体中时,构成微生态制剂的某种细菌所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水质条件的养殖水体,如果期待这种微生态制剂在不同的水质条件下均能发挥出一样的作用与功效,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如果养殖水质不能满足这种组成微生态制剂中细菌繁殖和生存的需求条件,那么,即使泼洒再多的微生物进入养殖水体也必然面临全军覆灭。而如果养殖水质条件能满足这些细菌的需求,那么这种人为添加到养殖水体中的细菌就可能大量繁殖而替代掉水体中的原籍菌群而成为优势菌群。

总之,在这里出现的问题是,在不知道养殖水体理化条件的前提下,泼洒对营养需求和生态环境具有严格需求的微生态制剂,就必然对其使用效果无法预期。此外,如果泼洒到水体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和存活下来,对原籍菌群究竟是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于池塘中的固有微生态结构有何种程度的调整?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陈昌福


收藏

已有70 人点赞

  • 游客548

    游客548

  • 游客440

    游客440

  • 游客683

    游客683

  • 游客155

    游客155

  • 游客775

    游客775

  • 游客502

    游客502

  • 游客763

    游客763

  • 游客322

    游客322

  • 游客308

    游客308

  • 游客645

    游客645

  • 游客762

    游客762

  • 游客413

    游客413

  • 游客607

    游客607

  • 游客825

    游客825

  • 游客204

    游客204

  • 游客746

    游客746

  • 游客295

    游客295

  • 游客722

    游客722

  • 游客353

    游客353

  • 游客822

    游客822

  • 游客109

    游客109

  • 游客168

    游客168

  • 游客701

    游客701

  • 游客975

    游客975

通心粉二维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回复 老四00 2017-4-17 10:41
学习相互学习!!!
回复 5747f6e65fe1b 2017-4-17 10:39
学习相互学习!!!!

查看全部评论(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