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的鱼类资源也面临着国内其他水域渔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部分流域过度捕捞、水利设施建设导致的大坝阻隔、栖息地丧失、生境片段化等。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特点,它还面临一些比国内其他水体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如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等。西藏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下,加上高原鱼类生长缓慢、资源补充周期长、对生境高度适应和依赖等特点,使得高原水生生态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 拉萨河流域 外来鱼类占总渔获量的42.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保护从积累鱼类资源基本数据开始 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我区比较盛行,尤其在每年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人们都会从市场上购买鱼类,并将其放到河流中,但由于受到当地捕捞量的限制,绝大多数市场销售的鱼类为内地养殖的品种,这些鱼类中又常常会混杂一些经济价值不高但适应性很强的小型鱼类,如麦穗鱼、棒花鱼等。多年大量的重复引入,使这些外来鱼类在我区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附近水域快速形成了可以自我繁殖的种群。 “目前,外来鱼类在西藏的一些水体中已经很常见。在尼洋河鱼类的调查中,科研人员发现了鲫、麦穗鱼、泥鳅、大鳞副泥鳅和黄黝鱼5种外来鱼种。拉萨市拉鲁湿地共发现7种外来鱼类,其中外来的麦穗鱼和鲫已成为绝对优势种,而5种土著鱼类的数量却很少。”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拉萨河流域外来的鲫、麦穗鱼、泥鳅、鲤、黄黝鱼、草鱼和银鲫已经占到总渔获量的42.5%,原本生活在静水河汊中的本地裂腹鱼幼鱼和高原鳅则不见踪影。虽然目前外来鱼类对西藏当地土著鱼类的影响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从现有调查数据分析,外来鱼类对西藏土著鱼类和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历史上,渔业工作者针对西藏鱼类资源开展过三次大型调查。一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西藏鱼类资源本底进行了调查,并论述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裂腹鱼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关系;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纳木措、羊卓雍措等湖泊展开鱼类资源调查;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和自治区农牧厅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团队,对西藏鱼类资源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获得了一手资料。但是,之后的近30年里,再未开展过全面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保护西藏鱼类资源,首先应该从调查和积累西藏鱼类资源基本数据开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治区农科院水产所刘海平博士说,“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在鱼类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区,协调水利工程和鱼类保护的关系;对拟建的、在建的水利工程持续跟踪生态环境评估,严守生态红线;开展西藏本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切实加强渔政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减少在天然水体的捕捞量,延长禁渔期;开展物种保护学研究,对处于濒危状况的特有鱼类进行针对性研究,对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进行驯养和繁育,使之得到有效保护。” 局部江段持续渔业活动 导致土著鱼类渔业资源枯竭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地区土著鱼类资源丰富。目前,西藏大部分区域的渔业资源开发仍处于原始状态,但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尼洋河等水域已表现出捕捞过量、鱼类小型化的现象。 据悉,近二十年来的持续渔业活动,在局部江段已经导致了西藏土著鱼类渔业资源的枯竭。雅鲁藏布江中游部分区段的渔获物由开发初期(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体重500~1000g/尾,下降到近年来的300~500g/尾;2000年以前,拉萨河黑斑原鮡资源丰富,平均体重较大,到2010年,黑斑原鮡在拉萨河已经难以捕到,而且捕捞个体呈逐年减小趋势。 目前,西藏大部分土著鱼类仍为自然繁衍状态,人工繁殖尚未完全成功,而市场上对土著鱼类的需求日趋增多。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渔民采用小网目捕捞、电鱼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在人口聚集的地区,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导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4种裂腹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 【关键字】:过度捕捞 物种入侵 西藏 鱼类资源 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