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不能出口的鱼不会被自己人消化 罗非鱼是主打出口型产品,广东的罗非鱼产量占了全国产量的很大比重。有罗非鱼养殖户反映,罗非鱼市场越来越难经营,呼吁加强行业监管。 “国际上对我们出口的罗非鱼有那么多要求,就是因为散户没有行业意识乱用药,造成了行业危机,也导致了恶性竞争。”有养殖户认为,监管缺失已经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卖不出去”的是否都被自己人消化了?这些产品是否安全?相关人士表示,药残问题确实存在,但国内销售的这些鱼都符合标准,不影响健康。对于出口受阻,相关部门也表示,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欧美发达国家需求减少,提升了技术壁垒;二是国内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竞争力下降。“这几年国内产量越来越多,而国际欧美市场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少,于是提高了技术壁垒,限制我们。如今好多行业都受到影响,出口条件越来越苛刻,这也反过来促进我们加强质量监管。”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也有一套管理办法,检测不达标的鱼是不允许入市的;出口转内销是很正常的经营行为,而且从数据上看,目前广东全省罗非鱼的出口量并没有十分明显的下降。 黑鱼:行情低迷,乌斑杂交鳢成“宠鱼” 近年来,广东生鱼价格遭遇“滑铁卢”,虽然近期广东生鱼价格有少许上涨,但仍处于低迷状态。在这鱼价低迷的时期,广东伟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却靠养一种叫乌斑杂交鳢的生鱼,获得了不错的利润空间,该鱼生长快、耐低温、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80%,平均产量达到13000斤/亩。 目前,这个新品种已在广东、山东、陕西等地推广养殖,效益显著,广东地区亩产可达 5~8吨。由于乌斑杂交鳢的耐低温能力与乌鳢相当,在南方地区其生长期有所延长,适宜将养殖区域扩大至北方地区,也适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 冠鲤:比黄河鲤生长快一倍的转基因鲤鱼 将草鱼生长因子的基因转入黄河鲤,选育出生长速度比黄河鲤快一倍的鲤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这种名为冠鲤的转基因鲤鱼。  据介绍,研究显示,转入草鱼生长基因的冠鲤,一年即可长到2斤,达到商品规格。而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对照鲤需要两年才能长到这么大。冠鲤不仅可降低养殖的时间成本、饲料成本和劳动强度,还可降低养殖过程中可能因缺氧、疾病等导致的风险。 冠鲤吃起来是否安全? 按照国家I类新药的毒理学实验规范和实质等同性原则,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进行了冠鲤的营养学、毒理学和致敏性研究,系统评价并证实冠鲤与对照鲤具有同样的食用安全性。 会不会造成生态问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安徽构建了一个面积约为6.7公顷,具有防洪、防逃、防盗功能的人工模拟湖泊,评价冠鲤生态安全。该模拟湖泊不进行任何的人工投喂,放养了12个科的23种鱼,其中65.2%为鲤科鱼。从分子、个体、种群和群落等不同水平,全面评价了冠鲤对水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发现在鲤鱼自然分布的水域,冠鲤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远低于对照鲤。 鳗鱼:中国鳗鱼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前,中国养鳗场倒闭、观望和准备转产的各占1/3,烤鳗厂处境困难。为此,中国方面将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日本鳗苗的开捕期和办理欧洲苗免税进口手续的时间将推迟至2017年1月16日,而欧洲方面可能在2017年3月13日后暂停欧鳗苗出口。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措施在执行上可能大打折扣,但仍将导致鳗苗市场出现较大变动,对中国的养殖、加工业和日本的鳗鱼进口、流通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2015年底开始,受对日出口受限影响,国内鳗鱼产业步入低谷。加之世界鳗苗资源大幅度衰退,日本鳗苗产量从2006年的155吨下降至去年的46吨;欧洲鳗苗产量相当于1980年的5%~10%,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保护鳗苗资源成为关系到养鳗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2016年9月,在全国鳗工委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各省与会人员一致提出“禁止鳗苗出口”的建议。农业部渔业局为此专门召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主管部门进行专题研讨,就推迟鳗苗开捕期等形成了一致意见。但因此事涉及商务部、海关等多个部门,认为列入保护目录更好。并要求经营鳗苗进出口的企业要自律,加强对走私出口的举报。 11月4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通告:要求全省鳗鲡苗种采捕时间由原来每年的12月16日至翌年3月15日调整为每年1月16日至3月15日,其余时间为禁渔期。捕捞期缩短一个月,以避免早苗流向国外,一定程度上控制投苗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