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泽茂,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课堂上,他是博学多才的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鱼塘边,他是经验丰富的渔病专家,分析病因、治病救鱼。 提起顾泽茂,湖北、湖南地区从事水产的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是很多养殖户、大渔场塘头的常客,讲课、现场解剖、诊断渔病、带样品回实验室分析……这些年,顾泽茂只要有时间,就会到一线去给大家看渔病,讲渔病,指导渔民如何做到健康养殖。 问:作为行业知名渔病专家,您如何看待渔病与动保板块的各种乱象,水产渔药与动保公司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顾泽茂:饲料行业容易形成规模化,可复制性比较强,渔药和动保行业与饲料行业相比,存在几个不足之处,首先,对病害问题存在“重结果处理、轻源头管理”的现象,在水产动物病害与渔用药物方面的科研投入不够,影响着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尤其在渔药方面,创新少、发展慢,很难形成具有绝对竞争力的渔药或动保企业。 其次,在整个水产行业中,渔药和动保行业看似重要,但缺少关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行业对渔病的理解存在着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等到养殖的水产动物出现死亡之后才会认为其发生了疾病,才会尝试用药治疗,因此很难有效地把控疾病。如果用药不准、方法不当、或用药存在错误,容易造成养殖户更大损失,增加养殖风险,从而制约了养殖行业的发展。 再次,渔药一直归属于兽药范畴,归口为兽医部门管理,但兽用药物与渔用药物存在较大差异,管理上可能存在不当地方。另外,现有管理部门只监管具有“GMP”的渔药和动保企业,对门槛极低的“非药品”疏于管理,这给渔药和动保行业带来一定的危险和隐患。 动保行业的出路在哪里呢?随着养殖的规模化和养殖水平的提升,未来动保行业将是水产养殖业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应该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以服务为主的行业。从事动保行业首先要将养殖对象与养殖模式结合起来,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品种,甚至同一养殖品种的不同养殖模式下,动保产品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动保企业要根据养殖模式、品种、结构及所在地域进行有针对性研发与设计产品。同时,动保行业最好能与养殖品种与饲料及配套的养殖模式相结合,形成一个共同体来发展。另外,根据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的渔药和动保行业也可以走出去,延伸到东南亚等地方。 问:一些渔药厂家觉得湖北的市场难做,难上量,欠款多,您眼里的华中市场是怎样的?对于想开拓湖北市场的企业来说,他们是否还有机会? 顾泽茂:湖北是养殖大省,淡水养殖量位居全国第一,无论是饲料还是渔药的市场空间都很大。渔药企业感觉难做,确实是赊销太大,回款比较困难。但赊销原因的形成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是渔药企业之间为占领市场形成的恶性竞争销售,会助长赊销和欠款现象;二是湖北养殖散户比较多,规模化养殖比较少,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容易出现亏损,同时,散户的信誉度也不高,导致回款难度加大;三是湖北的淡水养殖在品种和模式的更新方面相对滞后,利润空间小,加上受到前几年水产品价格低迷的影响,养殖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欠款的重要因素之一。 渔药企业要想打开和做好湖北市场,首先要保证渔药的质量,做好鱼病防控及渔药的使用技术;其次就是要筛选好优质客户,定位好产品质量,淘汰欠账和赖账的养殖户,建立信用档案。再次,改革技术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根据养殖户的真实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现金销售体制,拓宽销售渠道,如建立网络销售平台等。 问:华中地区这两年在品种上不断创新,不少养殖户从养殖四大家鱼转向养殖利润更高的特种水产品,您觉得这是否是华中水产养殖业转型的一个契机? 顾泽茂:从2012年开始,华中市场养殖四大家鱼的效益就开始下滑,直到2016年才有所回暖。在这段时期内,华中的养殖逐渐从四大家鱼养殖转换成小龙虾、河蟹、黑斑蛙的养殖。在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和规模日益扩大,河蟹养殖水平也在提升,黑斑蛙出尝试做,养殖效益比较高,因此这是湖北省水产养殖的一个转型机遇。 从养殖区域性来说,小龙虾、河蟹以及黑斑蛙比较适合在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这一带区域进行养殖,当地的气候、水质及大量的稻田非常适合开展小龙虾养殖,同时,市场的极大需求和国家的供给侧改革都对其养殖起着积极的作用。相比今年,2017年的小龙虾养殖面积估计会翻一番,其养殖前景值得期待。 问:目前华中的水产养殖中,哪些病害比较典型,可否具体分析,给大家一些指导和借鉴? 顾泽茂:华中地区大宗淡水鱼的细菌性暴发性出血病比较典型,粘孢子虫、中华鳋、锚头蚤等也是常见病害。鱼类被病原侵袭后,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加上给药方法也不如其他陆生动物容易,药物也很难精准计量,所以建议养殖户“重管理”,做好早期检测与诊断,综合养殖品种、水质情况、投喂饲料等因素,进行综合防控,对寄生虫病害要掌握好杀虫的最佳时期和选择好合适的药物。在综合治疗后,需要加强养殖生产过程的管理,优化养殖水域的环境,采用优质饲料喂养,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 另一方面,病毒病白斑综合征、细菌病柠檬酸杆菌、寄生虫病纤毛虫是华中地区养殖小龙虾最常见的病害。有些养殖户受市场需求误导,认为小龙虾养殖产量可高达600斤~700斤,盲目进行高密度养殖,不重视水质调控,所以建议一亩水体做到250斤~300斤的水平,把规格做大,保证充足的营养、优质的水环境,病害就会相对减少许多。 引起病害的因素是在养殖过程中对营养的要求不重视。所以在养殖投喂上遵循健康的投喂方式,可以选择龙虾配合饲料,投喂豆粕、小麦、玉米等,建议先将饵料发酵5小时左右再投喂。 加强养殖环境的调控,水草和溶氧是相互矛盾的,水草种植过多,夜间其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池塘底层缺氧,尤其是水草生长密集的地方,根部容易腐烂,就会破坏养殖水体的环境,所以水草的覆盖率建议控制在50%左右最为适宜,再结合健康的投喂方式,不会产生因为投喂不足小龙虾夹草的问题出现。 问:谈谈您目前主要的科研项目和方向及对于目前水产养殖业的意义? 顾泽茂: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及企业合作等项目,这些项目中,我主要研究寄生虫及其继发感染的细菌性病害,通过阐明寄生虫的分类地位、起源与进化、生活史及其种群变化与流行病学,解析寄生虫在水环境中所处的生态地位和消长规律、如何危害养殖水体和水生动物,弄清寄生虫病暴发的水环境因子,从而从生态角度建立寄生虫病害的防控体系,从根本上去解决寄生虫和细菌协同感染导致的暴发性病害问题。 作为农业院校的研究工作,应该能够“顶天”和“立地”,“顶天”即科学研究,“立地”就是与实践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们的研究对水产养殖业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弄清病害发生的过程、机理,建立正确有效的生态防控方法和筛选高效低毒药物的药物防控方法,如寄生虫病害,可以通过寄生虫生活史上的某一个环节来控制寄生虫的危害,或者通过解析寄生虫所处的生态位特点,用水质调节剂来改变生态环境,抑制它的生长,也可以培养寄生虫的天敌,平衡养殖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学的病害防控方法。但在某种寄生虫已经造成病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研发高效低毒的药物,建立有效的药物防控措施,以防止继发性的危害和暴发性的死亡。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病害的发生机理,掌握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后,为避免或减少病害的发生,可以调整养殖品种、改变养殖模式或调解养殖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 问:您希望在小龙虾的养殖模式和技术上获得怎样的研究成果? 顾泽茂:小龙虾是一个新兴的养殖品种,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和较大的市场空间。湖北省是小龙虾的主养区域,养殖面积、规模都比较大,技术创新多。湖北省政府非常重视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与湖北省好多合作社或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此基地上,我们主要开展了虾稻共作、虾藕共作、稻田精养、虾蟹混养等模式。 在这些模式中,主要需要研究田间改造工程、水稻品种筛选、稻田生态系统、病害防控等方面,事实上,同一模式在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如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就存在差异。小龙虾养殖的关键是要达到规格,规格在7钱以上的价位就比较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虑如何将规格养大,这涉及到了放养密度问题。小龙虾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对水质和水草环境要求比较高,对营养需求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比较好。 对稻田精养,养殖户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病害,每年4月底~6月中旬是病害集中暴发时间。病害的发生与养殖环境和密度息息相关。我们不断跟踪养殖环境、病害防控、放养密度、营养投喂、水草养护情况,探索最适合小龙虾的生长生活环境,养殖出大规格的小龙虾,提升小龙虾的品质。我们建议养殖户单块面积维持在30亩~40亩,中间种殖水草,建立自然的生态环境,不建议过高地追求高产。 此外,根据目前小龙虾病害的暴发规律,我们也在探索稻田大规格苗的提早繁育技术,如何在3月份把苗种繁育到大规格,放养到4月份、5月份就可以上市。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做大规格秋苗的研究,大概每年的6月、7月份繁殖出来,8月份可以投喂放养,养到9月份、10月份就可以上市。我们在模式上做到一亩水体做两季养成,以有效解决供需关系。 问:您塘头、实验室两头忙,辛苦吗? 顾泽茂:水产行业是一个实践和应用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该与产业联系在一起,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养殖中出现的和存在的问题。经常在塘头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产养殖的品种逐渐增多,而每一个新养殖品种的出现,都会有新的病害出现和发生,只有到塘头实践,了解行业需求,才能获得更多样本和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我希望我的科研成果能给渔民的养殖生产带来促进作用,解决渔业生产中的问题,把科研做到实处,能够“落地”;另一方面,从塘头的实践工作中可以搜集到更多更好的科研素材和教学素材,丰富我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我们实验室科研工作的开展,获得科研新思想;第三,我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学生可以从实验室到塘头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对行业的认知度也会提升,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加专业化,这是我的追求所在。 问:您选择渔病专业是机缘巧合还是一直以来的追求? 顾泽茂:中国有14亿多人,对蛋白质的需求、尤其优质水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我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从事水产行业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我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机缘巧合,我的家乡在湖北,从小对水产行业并不陌生,在上大学的机缘巧合中来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并读了水产这个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我对水产行业的认识,鱼虾等水生动物养殖不容易,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养殖水体中疾病防控、水质要求、气候变化、区域选择等,我希望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和促进整个水产行业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水生动物疾病学可以解决水产行业最瓶颈的问题,因为在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的发病是难以预见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再结合实践不断地总结,为养殖户提供疾病防控的技术,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增加其养殖收益。 问:您觉得学这个专业出来的学生未来在哪里? 顾泽茂:我们国内的水产品在价格上优势明显;水产品种类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我前面讲了,水产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对水资源的保护,未来的水产业肯定是朝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这就需要更高的技术及掌握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从政府管理、海关、法律等部门来看,也需要专业技术精湛、知识体系完备的专业人才。因此,只有在学校里面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多可以选择的。 文/来源:中国渔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