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鱼稻共生”池塘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来源: 重庆渔业信息网| 2017-1-13 13:54
随着国家“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现代渔业方针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养殖池塘“大排大灌”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试验示范并推广的“鱼菜共生”技术,能有效改良水质,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为池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又一新路。

在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万州区鱼种站汪家坝示范基地,试验人员将“鱼稻共生”池塘水质送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法定资质)初步检测,总氮3.3㎎/l,总磷0.13㎎/l,高锰酸盐指数4.82㎎/l。

农业部2007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SC/T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规定总氮≤3.0㎎/l(1级)、5.0㎎/l(2级),总磷≤0.5㎎/l(1级)、1.0㎎/l(2级),高锰酸盐指数≤15㎎/l(1级)、25㎎/l(2级),根据接纳池塘排水的地表水要求等级,地表水为Ⅰ-Ⅱ级的,池塘排水必须达到1级排放要求,地表水为Ⅲ级及以下的,池塘排水要求达到2级排放要求。据此,万州区鱼种站“鱼稻共生”示范基地池塘水质总氮完全达到2级排放要求、接近1级排放要求,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都完全达到了1级排放要求。

“鱼稻共生”池塘水质初步检测结果表明,通过“鱼菜(稻、卉)共生”生物修复技术,能有效提升池塘水质,提高池塘养鱼的生态安全水平,是过“环保关”的重要技术措施,应引起水产行业部门和养殖业主的高度重视。



收藏

已有83 人点赞

  • 游客278

    游客278

  • 游客859

    游客859

  • 游客480

    游客480

  • 游客588

    游客588

  • 游客658

    游客658

  • 游客143

    游客143

  • 游客947

    游客947

  • 游客718

    游客718

  • 游客717

    游客717

  • 游客579

    游客579

  • 游客227

    游客227

  • 游客992

    游客992

  • 游客59

    游客59

  • 游客157

    游客157

  • 游客597

    游客597

  • 游客322

    游客322

  • 游客801

    游客801

  • 游客73

    游客73

  • 游客432

    游客432

  • 游客930

    游客930

  • 游客333

    游客333

  • 游客245

    游客245

  • 游客93

    游客93

  • 游客668

    游客668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