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品质消费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跨越,正在快速向从有到精、从1到2的方向转型。 消费升级对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重复原来低水平的生产已经很难满足消费的需求,对于水产品也是如此。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吃饱需求的人们开始注重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多样性;二是食品的安全性;三是食品的高品质。 本文摘自《中国鲩鱼发展白皮书(2018)》 作为我国最大的一条鱼,近期全国草鱼行情持续上涨。其中统鲩在暴涨之后本周仍有小幅上涨,目前塘头均价6.4元/斤左右,有业内人士认为春节前可能达到6.5元/斤,2018上半年要冲击7元/斤!未来,能卖出30元/斤吗? 2017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新发布了《2017中国奢侈品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共有760万户中国家庭购买了奢侈品,超过了马来西亚或荷兰的家庭总数。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年均奢侈品消费达7.1万元人民币,是法国或意大利家庭的两倍。他们去年在奢侈品上的总支出超过了5000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奢侈品牌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其实消费升级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这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奢侈品(前面提到世界奢侈品销量我国已占三分之一强)到工业品(苹果手机的畅销,出国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德国高端厨具销量的大幅增长等都是例证),再到农产品(新西兰的奶粉,澳州的牛肉,美国的车厘子等已从线上海淘进入超市、商店)都是最明显的例证。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品质消费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跨越,正在快速向从有到精、从1到2的方向转型。前面例子里国外产品表现的更突出,并不是说国内的产品质量一定差,其原因可能除了国内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外,还有炫耀性需求和尝鲜的心理起作用。 艾瑞咨询提供了另一项佐证,据其《2017年中国网民消费升级和内容升级洞察报告》显示,近年来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明确了,愿意为高品质付出更多,同时也更重视品牌所象征的商品特性。56.3%的网民愿意多花一点钱购买品质好的东西;53.7%的网民认为质量和价格是挂钩的。 消费升级对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即重复原来低水平的生产已经很难满足消费的需求,对于水产品也是如此。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满足了吃饱需求的人们开始注重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多样性;二是食品的安全性;三是食品的高品质。 首先是食品的多样性 80-90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物质缺乏。随着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南北流通越来越便捷,设施农业解决了一年四季的生产问题,人们的餐桌上的品种才渐渐多起来。而且逐渐的从国内互通演变成现在的买全球卖全球,多样性随之极大的丰富。 但由于中国的土地现状和生产决策机制,在农业生产端往往是盲目的。农民一般是看种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而市场的波动性很大,于是就出现了有些产品的生产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产品则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前几年草鱼供过于求,价格十分低迷,后来不少养殖户转养叉尾鮰,导致今年叉尾鮰滞销,而今年草鱼价格却暴涨。所以多样性对应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大宏观大数据基础之上产业结构的改革。 这不能仅仅是由国家简单的通过收储政策来影响,而应该一方面在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建立整个农业的数据体系,尽可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生产;另一方面尽快推动适度规模化进程,新型农业主体上了规模后会更关注种植结构的调整与效益情况,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是食品的安全性 这是当代所有消费者都最关心的话题。我国现在的粮食、果蔬乃至水产品仍没有较为强势或公认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再加上流通环节的高加价,导致农业生产小散乱,竞争仍然是同质化的。这也导致大部分农产品不能够实现优质优价,只能随行就市。在价格不能控制的前提下,农户的收益取决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在养殖过程中,低价高毒高药残的使用,成为了普遍现象,而这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障碍。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没有关于食品的标准,比如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分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偏差,导致消费者缺少对产品真正品质的了解。 因此,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去构建安全食品的供给体系:一是不可逆的信息化区块链技术在水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使用,即国家一直在提倡的全程可溯源,打破水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国家对标准申请和产出品检查的严格执行,对高毒高残留不达标的食品进行重罚。不过这会给农产品生产带来成本的上升,在我们还没有达到相对富裕的时候,希望国家能在这方面多出台一些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倾斜政策;三是尽可能畅通适度规模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压缩中间环节,并提倡优质水产品优质优价,提高水产养殖户收益。 最后是食品的高品质 从生物的成长理论来看,每一种水产品都有最适宜其生长的水体、气候等环境,也有最恰当和科学的养殖方式,所以国际上一直在推农产品原产地的概念。比如葡萄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但一般人们公认南北纬30度到50度会更适宜葡萄的生长,因此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区都在这一范围内。当然用大家熟悉的赣南脐橙、西湖龙井、库尔勒的香梨等等来解释会更容易理解。除去地理因素外,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方案也能够有效的保证食品的高品质。比如有意识的控制农作物单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因需施肥,科学用药,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产品品质。 现在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用分级来评价农产品,如新疆大枣从净重、横径、纵径、外观、甜度等不同维度将大枣分为1-6星,这样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能够有效的引导生产者去提升产品质量,并获得较好的收入。可能因为农产品类别和品种实在太多,目前有品级分类的仍然不够多,希望未来能够越来越完善,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客观的评价和选择标准,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新型农业主体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与消费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水产品又是有名的投入多、利润低、见效慢、高风险的产业,所以无论是养殖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品质结构调整,都需要国家大力引导和政策扶持。同时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以敬畏的心去从事水产养殖生产,用高品质的水产品去推动甚至适应消费升级。 也就是说水产品即将进入“匠品”时代,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必须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帮助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更好地把产品卖出去。首先从最基本的养殖端看,一方面,消费端需求变化,人们日益追求更安全、更高品质的食品,这必然要求养殖端提供更好的产品,即养殖品种从规模和产量上逐渐转换到更加重视质量上,这必然会促使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的调整,从而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理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反映的是供求关系改变,也就是在市场经济下竞争,成本优势是最基本甚至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这也给予优质养殖企业,尤其是打造水产品品牌的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我国进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时期,如何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水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手发力,成为政府迫切解决的问题。未来,水产行业将有一批优质养殖企业和品牌企业崛起,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示范创建、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因此,我国水产品即将进入“匠品”时代,对于拥有高质的健康食品,一斤草鱼能卖出30元/斤也不是不可能。 新时代开始 水产品如何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历经三十余年发展,解决了中国水产品“量”的积累,满足了人口激增对于食品的需求,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对物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消费升级,水产品必须要满足消费升级。 也就是中国水产品发展逐渐由求“量”向求“质”转变,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然而,目前我国水产品发展隐患重重,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足以动摇一个行业的根基,正在影响每一个成员的利益。 目前,水产养殖面临的困境是:养殖端,以散户为主,缺技术缺资金,单个养殖户对食品安全无能为力;流通端,面对巨大食品安全压力,没有品质稳定的供应;生产资料端,生产资料企业(包括经销商)资金压力大;政府端,食品安全监管难,面向零散养殖户的补贴难验收;消费端,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但吃不到有安全保障的鱼。 水产品必须进入“匠品”时代,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品牌鱼可能是解决水产品与消费升级之间矛盾的最佳出路。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必须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消费端需求变化,人们日益追求更安全、更高品质的食品,这必然要求养殖端提供更好的产品,即养殖品种从规模和产量上逐渐转换到更加重视质量上,这必然会促使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的调整,从而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理念发生改变。 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水产品才能溢价,水产行业才有出路、才能赚钱,我们没办法让养殖户都养安全鱼,但是我们可以让养得好的养殖户多赚一点,让一部分养殖户先挣到钱,尤其是龙头养殖企业,带动更多养殖企业加入。 食品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问题,但是水产食品并没有跟上消费升级步伐,水产品质量问题曝光在媒体镜头之下,被食品安全一票否决。根源在于水产业面临原始的养殖、流通、销售模式,使得我们没有赚到消费升级的钱,一个万亿级水产食品市场没有开发。让食品安全由让行政监管变成市场引导,降低食品安全的监督成本。 新时代已经开始,水产品品牌的春天已然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