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池塘的水温降低到8℃以下时,鱼类便进入了越冬期。在越冬期内鱼类很少摄食或者停止摄食,活动量明显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生长速度减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鱼类进入了越冬期而放松日常管理。 很多人认为进入冬季后,气温、水温降低,池塘中的鱼类大部分都进入了冬眠期。一些养鱼户消极、片面地认为冬季鱼塘管理基本上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其实,我国除北方地区外,其它地区的鱼类没有真正的“冬眠”可言,只是因为鱼是变温动物,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了新陈代谢的功能(强度)而已。 冬天到来,最明显的感知是温度下降,光照微弱,鱼的吃食量降低。根据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做到:水质在冬天到来前尽可能培肥水质,因为“肥水升温”的缘故,尽量提升水温,繁育出少许或更多的水生微生物以供鱼类吃(滤)食,因为鱼鳃结构的特殊性,就是非滤食性鱼类(如鯉鲫)因在呼吸水中氧气时一张一合同样也能顺带吸(吃)进一些水生微生物以作饵料。 当水温6℃以上时,每天仍应(尽可能)投喂饲料一次,以免鱼体掉膘蚀重,饲料投喂量酌情掌握,一天的最佳投喂时间以下午为宜,因为在冬天的一天中,在正常情况下下午的温度和光照要强一些。据实践:冬天以粉料投喂较好,鱼类较易吃食。冬天不间断喂食的鱼类,在春天后大(早)开食的程度大得多。 在水质老化和投料过多时易产生水质变黑,这种情况下对鱼的隐性伤害最大,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下的鱼儿最会导致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就算冬季时不患病也会在春天升温后较易生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采取改良水质措施,加换新水、泼洒生石灰和水质改良制剂施用等。 三毛金藻的最活跃适温在冬、春的低温季节易大量繁殖,犹为喜光照微弱时节,因此,冬天水质清瘦,有机质含量少时最易发生。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时,向水中分泌毒素,可使鱼类和水生微生物中毒死亡。 池塘滋生三毛金藻引起鱼发病 养殖鱼类中鲢、鳙鱼最为敏感,其次是草、鲂、鲤、鲫鱼等。三毛金藻中毒常给水产养殖行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不易被人们察觉或者发现,所以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三毛金藻中毒发生的独特症状是不呈现浮头现象,但又在水面下静止不动,鱼体呆游群浮在水表层受惊不易散开,鱼的鳍基部及鳃盖、眼眶周围充血等症状。防治可以泼洒硫酸铵、过磷酸钙、尿素等以提高氨离子浓度,施用硫酸铜也可杀灭三毛金藻。 冬季捕鱼后留塘存养的鱼类,在半个月以后容易患赤皮病、水霉病和冻伤病症,因此,捕鱼后施用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以及市售杀虫灭菌药物)以防病情蔓延。 对于整塘清空的池塘,应该利用难得的清淤修塘机会,尽量清淤冻池操作,这样既加深水体容量,又可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体和野杂鱼类,又能够促进池塘底质的改良,大大提高池塘的生产潜力。 生产实践表明,池塘底部保留适宜厚度(15~20厘米)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若塘底的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塘底淤泥的有益作用,而且还会给水产养殖带来危害。还可使池塘的有效蓄水深度变浅,池塘的有效容量下降,鱼类的生活空间减小,鱼产量降低。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会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体溶氧,加重池塘水体的“氧债”,可引起鱼类浮头。在水体缺氧的条件下,淤泥中的含氮、含硫有机物被细菌分解(无机化),产生一些对鱼类有毒害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等),抑制鱼类的生长。 淤泥还是许多病原体潜伏的介质,其中含有许多养殖鱼类的寄生虫(或中间宿主、休眠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当池塘水体的生态环境恶化,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下降时,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衍,从而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
当池塘水位下降幅度过大、池水过浅时,容易出现水温骤降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补注新水。加注新水一方面能保证池塘水体有适宜的水位和水温,有利于冬季池塘水温的提高,另一方面能起到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氧的作用,有利于增加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数量,以满足鱼的摄食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