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时起,"低温不能用药"一说非常盛行,似乎似真理般的铁律了。当然,从人们的理想中来说,并不是低温才不能用药,而应该是整个养殖周期全程都不用药才好,但是,这切合实际吗? 自古以来的人吃五谷都生百病,更何谈鱼呢。甚者,有人竞说只要开好增氧机、养殖周期全程从不间断施用什么"保健"制剂,等等,就可防治鱼病或者鱼儿就不会生病。可想而知,大家也可能会猜出这些话出自于什么人群的口了。其实,加开增氧机,施用"保健"制剂等等措施,好处肯定有,但只能说是能够减少病患的发生,是绝对不能保证不发生病害的,反而让鱼娇生惯养了! 古时有个笑话,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大财主很迷信,有一天他被自家的围墙垮塌下来把他埋没了大半截身子,他的佣人们急切地拿来锄铲工具急欲掏泥把他从泥土中弄出来,可只听他大喊一声,"大家先莫动,把皇书(历书)拿来我看一下,看今天能不能动土"...... 低温不能用药?今天不能动土?似乎道理差不多,以人命的安全为主,即使今天不能"动土"或动土要犯忌也要把人救出来才是"王道",同理,以鱼是否生虫患病为界限,如果鱼儿生虫或患病了,依照"低温不能用药"(今天不能"动土")的说法,鱼儿就只能忍受病害的折磨了,这样妥吗? 鱼类的鱼病中比如小瓜虫、斜管虫、车轮虫、孢子虫以及赤皮病、水霉病、溃疡病、三毛金藻病等等都有可能甚至本身就是低温类病害,特别是水霉病是低温鱼病的专属病类,如果依"低温不能用药"之说,那就只好等鱼自死了吧,有虫不能杀,有病也不治,是何规矩? 低温时节能不能用药?不能理论性的高谈阔论,应该取决于是否有病害发生来定论,我们不能视鱼药如洪水猛兽,不能死板的认为鱼儿用了药就对人有害了,提倡科学的用药方法也是无所妨害的。如果鱼儿真的发生水霉病或者赤皮病了,长了寄生虫了,病重危及到鱼儿的生命了,就得非用药不可。如果一股脑的不加区别无视不同的情况,仍然照搬"低温不能用药"的观念而那就特错大错了! 鱼病治疗还有一个极端现象:平常我们说人们病了住院治病,埋怨医生"过度治疗"多开处方和进了医院花费大,其实,买鱼药治鱼病何偿不是"过度治疗",往往一点鱼病可能会花上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什么杀虫的,什么灭菌的,甚么调水解毒的,反正一股脑的推荐这样药又说还要另置配套某某药才行,用药后是否能治好鱼病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说上例所说的"养殖周期全程从不间断施用什么"保健"制剂"等等,费用更大。 如果水体溶氧己达6毫克/升甚至更高了,还有没有必要毫无节制的加开增氧机?一年到头都有事无事的施用"保健"制剂或者用了这样又用那样东西,让鱼儿整年整天的泡在这些"东西"之中,不花钱吗?养鱼仅有的一点微薄利润去哪儿了(爸爸去哪儿了)?不言自明吧。 因此,只要水质正常且水体溶氧5毫克/升以上了,就没必要再开启增氧机了,平常水好鱼儿"欢",除按照正常的在鱼儿易发病季节时采取一定的防止鱼病发生的防控施药外,也没必要去额外用这样用那样的药了,不该用药时就不用药,用了药还可能没病反而还搞出病来,因为,是药三分毒。 至于低温时节的用药,只是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已,需稍加注意!我们说的低温时节主要是指水温低于20℃、鱼类越冬前后的深秋和开春季节。 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虽然低温用药有一定的风险,但也有低温用药的好处: 1、水温低于20℃时,病原体的活动力会减弱,对药物的抵抗力降低,此时杀灭效果还好一些。 2、在水温逐步升高时,病原体也开始繁殖,活力也随之增强,侵袭力也增强。在开春的池底,藏于淤泥中的病原体,进入水体中欲行繁殖时杀之,就可以将病原体有效控制在水温升高、养殖对象生长旺盛时期之前,大大减少病原体对养殖对象的影响,最大限度的预防疾病,有利于保证当年全年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 3、水温低于20℃时用药剂量要小,相应的也节约了用药成本。 低温季节的用药选择很关键: 1、杀虫药物的选择 开春时水温低于20℃时,可以选择比如精制敌百虫,也可用阿维菌素溶液、伊维菌素溶液等杀虫剂。但注意千万不要使用氯氰菊酯溶液、氯戊菊酯溶液等菊酯类烈性药物。尽量不使用晶体敌百虫,因其用量大,使用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晶体敌百虫对养殖对象的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影响养殖对象的摄食和生长,犹其会影响刚开始复苏的鱼儿的状况,即便使用也应注意掌控用量。 4—5月份水温达到20℃以上时,就可以选择阿维菌素类药物了,但氰戊菊酯类药物仍虽慎用。在杀锚头鳋、中华鳋等甲壳类寄生虫时,要根据这些寄生虫的繁殖生长特性进行两次杀虫效果最好,一般间隔10—15天。 2、杀菌药物的选择 开春时水温低于20℃时,杀菌一般选择温和型消毒剂,常规养殖如用二氧化氯0.5ppm,溴氯海因粉100—200克/亩·米,聚维酮碘溶液25毫升/亩·米等,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剂(强氯精等)。因为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对养殖对象刺激性大,而刚刚越冬过来的养殖对象的体质较差,抵抗力弱,容易引起其死亡;同时,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有杀藻作用,容易引起水质清瘦和缺氧,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确保安全用药,低温季节用药的注意事项: 1、注意养殖对象对药物的敏感性。 2、注意水体溶氧,缺氧时尽量不用甚至禁用,在迫不得已必须用药时,需加开增氧机,甚至作好引水进池预案,以防不测。 3、多听天气预报,天气突变前后禁用或慎用药物。 4、注意用药时间,尽量在晴天后上午或中午时用药。 5、注意水质变化,如果突然水质清瘦或恶化时谨慎用药或禁用。 6、注意药物溶解程度,药物一定要充分溶解稀释,全池泼洒均匀;使用药物后尽可能开动增氧机。 低温或越冬后的鱼儿,相对来说要"虚弱"一些,可能因不慎操作而激发鱼儿不适反应,对发生应激反应时的处置采取如下措施: (一)鱼乱跳或者死鱼反应的处置 可能是药物、氨氮等中毒;也可能是缺氧、浮游生物缺乏、寄生虫、天气等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 1、花白鲢等鱼对于辛硫磷、硫酸铜等药物敏感,三四月间是低温季节,菊酯类药物的药效反而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此时用药不当极易导致花白鲢死亡。花白鲢对于氧气也比较敏感,尤其是多年没有干过塘的老塘,三四月份气温升到一定程度,藻类活性不大,而鱼开始活动,由于养分食物等缺乏和有害物的持续积累,花白鲢可能会无端死亡,应立即用一些有机酸多硫化合物等解毒制剂(如硫代硫酸钠)。 2、这个时期会出现由车轮虫引起的病症、或由锚头鳋引起的翘尾病和晴天不见鱼或虽见鱼但懒散的现象,这些现象除了水质有问题外,大多是寄生虫滋生所致,可以先行施用阿维菌素或专用杀虫药全池泼洒。 3、鱼经历一个冬季,大多数体质不好,有时随开春后温度的突然升高或者环境骤然变化(比如大量加新水或晴转雨等)就会对鱼有刺激影响,鱼可能会出现感冒病等。感冒病很难治愈,必须注意预防。 (二)鱼顶水、不吃食物、扎边的应对措施 不少池塘在注水时会出现大量鱼儿来顶水,还有不少跳到岸上去。可以在进出水口挂几个编织袋,每个袋子装几公斤漂白粉或其它药物,一来以药物的高浓度来驱赶鱼群,二来也可以鱼体消毒。 习惯吃饲料的鱼,如果突然间从饲料改变为草料投喂,鱼有时也不会吃或吃食不正常。但是刚投下去的鱼儿几天不吃食物也属比较正常的现象。 不吃食物也有可能是由于中毒、有虫、硬度碱度不适和底质败坏所致,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