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是较早作为水质检测的一项常规指标。为什么将氨氮作为评判水质好坏的标准?因为水体中氨氮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氨氮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我们通常检测的氨氮是水体中铵根离子(NH4+)和非离子氨(NH3)的总称。 水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投喂的饲料。现行饲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蛋白质含量高低。而饲料中的蛋白被鱼虾摄食后,只有一小部分会被消化吸收,大部分会排泄进入水体。这部分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无机态的氨态氮和硝态氮。这两部分的氮元素最终被藻类和微生物利用重新进入物质循环中。 氨氮毒性 氨氮在水体中会以上面的平衡关系进行转化。铵离子的毒性较弱,而非离子氨则具有较强的毒性。非离子氨非常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体内,导致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血液载氧量下降,进而表现出缺氧症状。同时非离子氨也会对鱼虾的神经系统造成破坏。即使是低浓度的氨氮,长期接触也会损害鳃组织,引起鳃小片弯曲、粘连或融合。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抽搐、游窜现象,并时突然下沉又上浮,腹部向上、 痉挛等症状,几次反复之后死亡沉入塘底。 2.呼吸急促,鱼口时而大张不能速度闭合。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急性中毒时能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 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吃料沫;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长时间会造成烂鳃。 氨氮毒性的影响因素 从上面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平衡向右移动,氨氮的毒性增加;平衡向左移动,氨氮的毒性减弱。而温度和pH的升高会使平衡向右边转化,进而导致毒性增强。除此之外,提高水体溶解氧和增加盐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氨氮的毒性。 长期大量投喂饲料,集累残饵,排放大量粪便,水体富营养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氨氮,亚盐,蓝藻暴发。 氨是养殖动物的氮代谢物,是池塘养殖密度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池塘中氨氮主要来源于饲料,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吸收和转化率,从源头上降低池塘环境无效氮输入是降低池塘氨氮的关键。 氨在池塘中有两个去处,一个是生物转化,通过生物链将氨转化成蛋白质而积累于池塘中,最后变成鱼产量。另一个途径是经过微生物反硝化—脱氮,变成分子氮—N2。 亚硝酸是养殖水体中毒性比较高的含氮化合物,是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缺氧的情况下的积累。在池塘生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亚硝酸积累的现象并不多。因此,池塘水体中出现亚硝酸积累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发生紊乱。 根本的解决出路在于培菌、培藻(水生植物)及增氧,以菌控菌、以藻抑藻,只能是把水调理好了才能够长期稳定的解决。 采用生物益生菌处理方法 生物益生菌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藻类、菌类作用吸收氨氮,减少水体中因大量投喂饲料而引起的富营养,分解残饵粪便。 氨氮速降~复合益生菌+光合细菌配合使用,先用拌料投喂调理肠胃,使鱼虾类拉出来的粪便尽量减少排放有害气体,然后兑水满塘泼洒,料台喂料时也兑水泼洒料台处,可以通过分解残饵及有机物而减少氨氮的积累,减少水中富营养,避免蓝藻暴发。 放苗前培轮虫(微生物) 用花生饼或(豆粕)发酵(肥水~培微生物)扩培方法如下: 采用(粉碎)好的花生饼或者豆粕或者粉料,(一)首先将花生饼或者豆粕或者粉料装入盆内,用池塘水加入少量,将花生饼或者豆粕发泡透,然后再将泡透的花生饼或豆粕倒入发醇桶里,一斤发酵好的菌液配三斤花生饼或豆粕,用木棍搅拌均匀,用塑料膜密封好发醇2天以上就可使用,按每亩10-15斤兑水满塘泼洒,放苗前两天泼洒最好。 氨氮、亚盐、蓝藻严重的塘口,按照以下操作步骤: 第一步 先换水,应先换出旧水再进入新水,连续换2-3天左右,一次换水不能太多,不能使鱼虾有水温差太高,影响应激反应。 第二步 用光合细菌每亩10斤左右兑水满塘泼洒。 应在晴天早上使用,多开增氧机,平时应保持五天左右使用一次。 第三步 用发酵好的复合益生菌液,每亩10斤左右兑鱼塘里的水满塘泼洒,严重时两天一次,等水正常后平时五天一次,保持每天用菌液拌料投喂,(每星期保持拌料五天)一斤菌液可以拌20斤饲料,长期使用(能使鱼虾不得肠胃病),喂口大开提高采食量,拉出来的粪便尽量减少产生有害气体,假如嫌拌料麻烦,每次投喂饲料时,用桶装10斤菌液兑水在投料台处泼洒!一边喂饲料一边泼洒,这样可有效分解残饵粪便,并发酵转换成有益微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