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水源。进水前测一下几个指标,包括pH(最好在7.5-8.5范围内,太低太高都可能是严重污染的水)、盐度(与池塘盐度一致)、硬度(50dh以上)等,总碱度由于波动太大,检测意义不大(但肥水之后检测就非常重要了,一般60-120较好)。 其次,建议要适当抽多点水(1.2~1.5m以上,消毒后要抽排掉20~30公分的底水)。进水并没有特别明显固定的时间段,不过最好在白天进行,尽量用大寸泵抽水(6寸以上)。由于进水后要经过消毒,现在养殖常用的漂白粉,静置两三天后会絮凝沉积,所以最好通过底排污系统或抽水系统,抽排掉底层水20-30公分(尤其是放苗适应后会沉底,这层底水如果不排掉,不利于苗种正常生长,甚至还会导致死亡),而我们最适合放苗的水深为0.8-1.2m,所以,要保证排掉20-30公分水后仍然保持有0.8-1.2m的水深,需保证前期进够一定量的水。 养殖中后期加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水的时候对水源要求更高,需要考虑整个养殖区域,包括上下游是否有人排水污染,防止交叉感染;阴雨天气、东风、闷热、大潮期(一般农历初一、十五)以及虾苗蜕壳期都不适合加水;加水不能一次性加太多,以防引起应激,可以1-3公分/天的频率增加加水量,如果水质恶化,需要换掉至少50%的水,也需要分几次逐渐增加,可以第一次换掉5公分,然后按3-10公分每天的增加幅度增加换水量。 进到池子里的水要注意消毒、改底、补菌(一般使用EM菌),同时适当补充氨基酸保菌保藻;有条件的可在刚开始进水的前3天晚上22:30-23:00补钙以防应激性蜕壳。 养殖过程中进水是很好的选择。一是加入新鲜的水源,池塘水质活力更好,不易老化,起到稳水的作用,尤其是高温天气;二是加水同时也在增氧,对虾活力更好,免疫力更强。 加水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外源水是否干净,有害藻类是否多;二是自己池塘的水质是否适合加水,比如蓝藻甲藻较多,越加水,有害藻繁殖越快;三是虾的情况和天气是否适合加水,翻风期、用药期、蜕壳期、发病恢复期等,不宜加水,避免因加入未消毒的水源带来风险;四是加水应该注意不要一次加太多,以免引起池塘水质变化,水源富营养化的谨慎加水或晚上少量加入,避免造成池塘水浓或有有害藻类起来;五是加水之后,注意补充钙镁和水质的消毒处理,之后观察虾的变化(体色、活力、吃料情况),以相应的做出反应,是停止加水还是间隔几天再加水。 养殖前期加水一般是加经过消毒处理的淡水(前期加淡水虾长速快),且在对虾大量蜕壳期不加水。其次,养殖中后期加水多为加经消毒处理的咸水,有助于对虾硬壳结肉。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位逐渐加深,以满足对虾对空间分布的需求。 酌情加水。加水要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养殖普通鱼类,一般每隔10天左右向池塘加水1次。如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加水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清晨加水。给鱼池加水,最好选择在清晨进行。因为夜间无光照,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类生物的呼吸还须耗氧,到清晨3~5时会降到最低值。所以,选择清晨给鱼池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最明显。鱼池白天一般不宜加水,因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时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会使水中溶氧逸出。 加注活水。注入鱼池的水必须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且温差不宜过大,一般鱼苗池温差不超过2℃,鱼种池温差不超过5℃。抽水时应抽取水源上层水,一般将抽水管插入水面下30厘米左右,这样的浅层水有机质含量低、溶氧含量高、水温与池水温度相近,注入池塘后会有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加注方法要得当。加水前应排出池塘底层部分原池水,然后注入新水,并且进水口用密眼网过滤,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鱼池。加水时应将注入的新水沿着池水的上层水平线冲入,这样可促使上层水搅动,超到增氧的作用。切忌让水流从高处落下,以防池底沉积物、腐殖质泛起污染水质。 适量加水。加水量过少达不到加水的目的,加水量过多易使水中浮游生物密度降低,从而影响鱼类摄食与生长。一般每次加水深度以20厘米~30厘米为宜。当池中发生缺氧,或池水恶化时应放出1/2~1/3的原池水,再加注新水。 补肥培水。池塘注入新水后,往往水质肥度减弱,水体颜色变淡,所以应及时适当补施化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使池水的透明度达到30厘米左右,确保鱼类在丰富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健康快速生长,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