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水产必备:养殖中水质变化的判断及调理方案

来源: 调水专家| 2018-5-2 14:57
水产养殖水质的变化和调控是以池塘生态学为基础的,水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具有日、月、年的变化规律,我们熟悉运用这些规律,可以大大的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可利用养殖空闲,对池塘进行整理,包括干塘、冻晒、清淤。养殖过程中氮大部分被脱掉,而碳则被合成为腐殖质而保留,干塘、晒塘时好氧微生物则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将氮、碳比提高到1 : 12~15会大幅度提高有机物的分解速度,提高晒塘效果,缩短干塘时间。

越冬养殖池塘,在冬季应保持髙水位,及时破冰或淸除冰上积雪,保持和提高水中溶氧含量。

早春及时更换池水,改善养殖水质。同时,早春季节加换新水还可起到施肥的作用,因为在冬季各种生物死亡后,其营养物质释放于水中,使水中营养盐含量增加,通过加水为池水补充养分,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增加水中溶氧和饵料生物的数量。

春季或秋季放养鱼种时,应配养适量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调节和改善养殖水质。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份)水温又不断下降。这两个交替季节,水温在15~25℃或略髙的水平上波动,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水质处在良性变动中。根据主养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年中养殖动物生长较快的季节,同样也是养殖动物易于传播疾病和敌害生物易于生长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人新水,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疾病,对调控水质尤为重要。

夏季7~8月间,水温髙,经常在27-28℃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池塘载荷量增加,池塘中营养盐类积累,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低,闷热天,雷阵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养殖动物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

因此,高温季节需人工调控水质。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

1.经常注入或定期更换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

2.用增氧机搅动水层以增氧,尤其是在髙温闷热天气、黎明及晴天中午应开启增氧机,防止养殖动物出现浮头或泛塘。

3.在池塘中培植适宜数量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净化和改善 水质,同时也可遮挡阳光,降低池水温度,利于养殖动物生长。


一、采取“看观摸尝闻测查”方法,辨别水质的好坏。

1.看——即看水色

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反映。不同水体所含溶解色素、腐殖质、悬浮微粒、透明度、氮磷钾含量及有效辐射吸收作用等不同,形成适合不同藻类群体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在太阳下就呈现不同的水色。鱼虾池的水色以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为好,这些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无异常气味,水体富含大量硅藻和绿藻,易被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且溶氧充足,有害物成分少,是适合用于养殖的塘水。 水色的变化是池水“活”的证明,它有“日变化”和“旬、月变化”两种情况。一般易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大多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由此形成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此外,每10-15天水色浓淡呈周期性的交替出现,这就是“旬、月变化”。凡是水色会变化的池塘是一塘“活水”,否则就有可能是一塘“瘦”或“老”的水。

2.观——指观察池塘及周围生物的动态

若发现池中鱼类浮头、螺爬出水面,日落后塘周围有很多蚊虫,有许多海鸥鱼鸟类在塘面上盘旋等现象是水体缺氧的预兆。当水体严重缺氧时,对虾会浮头游塘,眼和触角露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沉躲避。夜光虫、甲藻和发光细菌大量增殖会使水体发光,极易引起虾池缺氧。除了对虾因投饲不足而游塘外的异常活动外,其他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水质恶化所引起,是水质不良的表现。

3.摸——指用手指捻一捻养殖池水

如果手感发涩说明水质正常;如发滑,水质一般较差。

4.尝——指用嘴尝尝养殖池水味道

如只是发咸,一般是好水,如苦味严重,则是水质不佳的表现。

5.闻——指闻养殖池水的气味

若水体散发出腥臭或臭鸡蛋的气味,说明水质已出现老化,较差。

6.测——指对水体的溶解氧、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总碱度、总硬度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


若各项指标超出水质的基本要求,则表明水质不好,对养殖不利。

7.查——检查养殖池底是否黑化

如果池底变黑,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出现变黑的原因:清池不彻底;投饵过量;池水过肥,换水不够;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老化枯死后沉底腐烂;下层水长期严重缺氧。在养殖中后期池底较易出现黑化,为淤积于池底的有机物在细菌等作用下进行非氧化分解,形成池底“黑化区域”。特别是料台是否干净,料台的脏否可以直接体现水质以及底质的变化。

二、介绍几种典型水色及其优势藻类

1.水体淡绿色或清澈见底,透明度在50 cm以上,清澈见底,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藻类,俗称“瘦水”;这样的水体适合观赏、娱乐和作为饮用水水源,但不适宜养殖生产,养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其水质。

2.水体茶褐色或绿豆色,水中溶氧丰富,透明度在25 cm~40 cm之间,俗称“嫩水”。水体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以硅藻门、绿藻门藻类为主,易被鱼类摄取,而且,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硅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养殖的上好水色。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对水体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且这种水色对于养殖和观赏娱乐场所都是较好的水质表征。

3.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绿藻对水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但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色太绿(如黄绿色、蓝绿色、墨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浑浊),导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间)。黄绿水中藻类主要以绿藻门藻类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黑绿水出现在天气较热时的水体下风处,其藻类数量较多,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囊裸藻等)为主;水体优势种群是不易被鱼类摄食利用的藻类,对养殖不利,说明水色已老,这种水俗称“老水”;需要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剂全池泼洒来控制池水中绿藻的数量。此水质若不及时注水、换水,会因缺氧变坏;部分藻类的死亡分解使水体散发异味,影响水体的景观质量。这样的水体需要不断补充新水,一般每周冲水一次,以改善水质。

4.当水温升高时,在水体四周(尤其在下风处)的水面上浮有一层翠绿色的浮膜,水体透明度低。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蓝藻(主要种类为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类)和绿藻(主要是衣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藻类会大量死亡并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麻痹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造成鱼类死亡。所以,当发现水体这种水色后,应立即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5 ppm)化水后全池泼洒或根据实际情况在下风处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7 ppm)化水后半池泼洒来杀死这些藻类,并将底层池水抽出,以免对鱼类造成危害。

5.水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华”;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俗称“坏水”;含有大量甲藻门、蓝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甲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水体透明度减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质变坏的标志。如不马上换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鱼类死亡。

6.灰白色水,藻类大多被浮游动物当作饵料摄食,水体中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当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会与鱼类竞争氧气,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应该想办法清除。金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水色几乎是褐色、褐绿色或褐青色;而蓝藻、绿藻、裸藻的细胞呈绿色,其水色接近绿色。但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水色和藻类类群间具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首先,同一门藻类在色素组成上虽然有其共性,但还有特殊情况,如蓝藻门种类一般呈蓝绿或灰绿,而有些种类(如颤藻、席藻中的某些种类)因含较多的胡萝b素、叶黄素和藻红素而使细胞呈黄褐、红褐和紫色等颜色;裸藻通常呈绿色,但血红裸藻细胞内有大量血红素而呈红褐色;也有些藻类因具囊壳被甲,使水呈现其壳、甲的颜色。此外,同一种藻的色素组成可以因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蓝藻和绿藻当种群的增长达到指数增长末期时,常因养分(氮、磷、碳或微量元素)不足或其他环境变化而使细胞出现“老化”现象,这时叶绿素减少而类胡萝b素和叶黄素增多,使藻体发黄呈褐色。

三、水体透明度变化池水透明度是指光线透入池水的程度。

一般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中等肥度的水,透明度小于20厘米的为肥水,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

测定透明度一般是将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黑白两色圆盘沉入水中,肉眼刚好看不见圆盘平面时的距离就被称为所测池水的透明度。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精养鱼池透明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即池水的肥瘦。因此,透明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水平变化。夏秋季节池水透明度较小,冬季池水透明度较大。早晨池水透明度较大,下午池水透明度变小。池塘下风处的池水透明度较小,上风处相对增大。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可大致反映池水溶氧量的补充数量、浮游生物的多少和水质的肥瘦程度。池水最适宜的透明度为25-30厘米。因此,我们可根据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及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情况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

透明度过小,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大,光照能力降低,池水溶氧量较少,这时鱼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此时应减少施肥量或立即停止施肥。

透明度过大,说明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过小,塘中鲢鱼、鳙鱼等肥水性鱼类因缺饵而生长缓慢、抗病力减弱,这时要适当施一些肥料。一般每5-7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80公斤或化肥2-4公斤。在施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机肥与化肥交替施用,有机肥需经过发酵腐熟,化肥要保证氮、磷、钾三种元素搭配合理。

四、水面有无“水华”出现所谓“水华”是指池塘水面出现一层云斑状有色漂浮物,这是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致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好的池水,其中多数浮游生物能被水产动物摄食、消化,对它们的生长极为有利。但这种水溶氧量低,如遇到天气突变时,不仅易出现鱼虾浮头的现象,而且常因缺氧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使池水变样、发臭,出现泛塘。为此,必须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其方法有:减少或停止施肥或投饵,换掉部分老水后注入新水,用生石灰全池泼洒。

五、池塘下风处的油膜没有水华的池塘,可从其下风处水面油膜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其水质的好坏。

一般肥水池下风处的油膜多,沾粘,发泡,并有日变化现象(即上午比下午多)。上午呈现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绿色,俗称“早红晚绿”。如果水面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膜,则说明池水瘦而老,必须换注新水。

六、池塘出现大量蓝藻蓝藻可以改变膨压,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它会聚集在水体表层吸收大部分阳光,大量繁殖并抑制其它藻类生长。

在繁殖过程中,蓝藻会不断地向水体分泌有毒代谢物质,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群演替、繁殖周期,还会引起一些浮游动物的大量死亡。 蓝藻颗粒很难被鱼、虾类消化。蓝藻通过种间竞争大量繁殖,逐渐成为绝对优势种群,但随后而来的种内斗争又会使其自身大面积死亡,导致水体生产力锐减,溶氧供应严重不足。同时,蓝藻死亡分解也会消耗大量的溶氧,释放大量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严重缺氧和有毒物质存在的条件下,鱼虾生存困难,大量死亡。

此外,对于某些养殖模式,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如放养鲢鱼、 鳙鱼密度过大,对池塘浮游生物的滤食强度较髙,尽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生长;新开发池塘底泥营养不足,导致浮游生物繁殖缓慢;水体富营养化和底质恶化等等,对水质变化都是有一定的影响。
收藏

已有68 人点赞

  • 游客255

    游客255

  • 游客622

    游客622

  • 游客265

    游客265

  • 游客145

    游客145

  • 游客985

    游客985

  • 游客8

    游客8

  • 游客373

    游客373

  • 游客666

    游客666

  • 游客660

    游客660

  • 游客382

    游客382

  • 游客621

    游客621

  • 游客544

    游客544

  • 游客976

    游客976

  • 游客35

    游客35

  • 游客693

    游客693

  • 游客96

    游客96

  • 游客969

    游客969

  • 游客259

    游客259

  • 游客937

    游客937

  • 游客627

    游客627

  • 游客145

    游客145

  • 游客322

    游客322

  • 游客47

    游客47

  • 游客256

    游客256

通心粉二维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回复 13329961899 2018-5-4 11:44
有人说,没亚盐就说明没肥,是吗?
回复 13329961899 2018-5-4 11:43
有人说,没有亚盐就确认没肥,是吗

查看全部评论(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