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行业新闻 查看内容

年产鱼花1200多亿尾!这个地方“数鱼花”也是一门悠久的水产技艺

来源: 广州日报| 2017-1-24 13:37



南海匠心·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首映式在南海万科广场隆重举行,《九江鱼花》等四部非遗纪录片与现场观众见面。纪录片展现了“数鱼花”这项南海九江特有的水产技艺。


《九江鱼花》记录片(高清版)23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


佛山俗语云,南海九江三件宝:鱼花、煎堆、米酒好。九江煎堆、九江米酒大家都尝过了。那就谈鱼花吧,南海九江的鱼花养殖有五百年历史。早在明朝弘治十四年,朝廷认为九江池塘纵横,水质和气候良好,特准九江乡人在西江捕捞鱼花养殖。 使得“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无别种也”。


  

“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九江乡取得了朝廷装捞鱼花的专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江河装捞鱼花和培育鱼苗的技术,以致“大抵非九江人不知养鱼苗”。

  

但随着人工繁殖逐渐取代传统的江河装捞鱼花。现时,传统的养殖方式逐渐失传。只有老一辈的鱼花师傅才懂得江河装捞的技艺,其中的一位,就是现年79岁的九江老师傅关瑞麟。


鱼花以四大家鱼为主

  

据瑞伯介绍,由于其他鱼种处理的过程中存活率较低,所以装捞鱼花的品种主要是四大家鱼。分别是草鱼、鲮鱼、大头鱼和鳊鱼。因其遗传习性,排卵、受精、孵化只选择在江河水草茂盛的地方自然繁殖。如果放在池塘繁殖,雌鱼、雄鱼都不会发情排卵、排精。因此几百年来,鱼花只可在江河中捕捞。


设置鱼埠、装捞鱼花

  

在鱼花到来前,鱼花师傅就要提前准备装捞鱼花的工具,在江边上设置鱼埠。根据《广东新语》记载,鱼埠是下放渔箩的地方,一个鱼埠有若干个渔箩,用以装捞鱼花。瑞伯在鱼苗场工作时,九江设有约10个鱼埠,装捞鱼花最多的时期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大量输出到其他地方。


装捞鱼花时,把渔箩固定在临近岸边的木桩上,顺流而依次为箩架、箩和小池,鱼埠便算设置完毕。“这些工具我都曾亲手制作,并不算特别难。”瑞伯提到。

  

瑞伯回忆,从小池捞起鱼花后,要将鱼花集中到大池里面,大池结构与小池相若,但相较之下更大和更深。每个鱼埠都会有一个大池,每天清晨,鱼花师傅将大池里的鱼花集中运输到靠近江边的鱼塘里,进行下一步的筛选和分类。


撇“花”也是九江人绝活

  

据介绍,捕获鱼花之后,运用因各鱼种耐氧性的不同而出现先后浮头的特性,创造了唯九江人掌握的秘技——“撇花”技术,通常浮在最上面的是大头鱼,中间的是鳊鱼,稍下的是鲩鱼,最下层的是鲮鱼。把鱼花放在竹筐后,让它们游1~2小时,然后用用木制涂白漆的鱼碟将水轻轻搅动,根据各种鱼在水中的不同浮力,从上到下把鱼撇出来。使九江出品的鱼花具有种类纯、成活率高的特点。


瑞伯提到,四大家鱼鱼花的装捞时间也是有差别的,每段时期都只会以其中一两种品种为主。初夏时期,即农历四~五月,主要是大头鱼和鳊鱼。而夏季末,主要是草鱼的鱼花,秋季主要就是鲮鱼的鱼花。

  

由于从江河捞捕后,大头鱼和鳊鱼是在水里同一个层次,很难去区分。因此,要在鱼塘里养到2公分长左右,才可能区分。主要是看颜色,大头鱼是金黄色的,鳊鱼是白色的。“分的时候也很麻烦,逐个逐个分开。”瑞伯说。


西望天象预测鱼花到来

  

“清明前就要观察天象,预测鱼花何时到来,以便做好准备。”瑞伯说,清明节前后,雨水变得充沛,江水上涨同时亦开始有鱼花。因此,清明节前十天,鱼花师傅便要驻扎在龟岗脚下。每个晚上,便要登上龟岗的岗顶,眼看西边的方向,按照闪电的形状及远近来判断雨量的大小和雨水到来的时间。

  

除了观测天色外,他还提到一个预测鱼花到来的方法。瑞伯提到,一般来说,洪水来时才会有鱼花。因此,当江河水面开始出现很多水泡,证明上游下过大雨,流水撞击石块才形成了水泡。同时,上游到了水顶,也会放下白色小旗,让中下游做好准备。


卖鱼花有鱼花“口诀”

  

“当时鱼花价值由鱼行决定,以竞低模式标价,将最低价设置为统一售价。”瑞伯表示,鱼行位置在沙口闸边,有数间铺位大小,在当时颇有气派。鱼花是有统一定价的,每当鱼花竞价时,鱼行定必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此外,闸边设有鱼苗市场,东街摆满了鱼碟,让顾客挑选合适的鱼花。买卖鱼花之时,双方经过多次估算,再逐一点算,高声唱数鱼花歌,富有独特韵味。


九江人出售鱼苗时用蚌壳盛着数,每壳约五尾。九江佬一边舀一边唱:“一介五,二介十,三介十五,四介……” 这是流传百年的“九江佬数鱼花”口诀。有民谚说:“九江估客,鱼种为先,左手数鱼,右手数钱。”


当买卖交易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运输。


瑞伯介绍,他当时就经常人力肩挑着鱼花到顺德、鹤山等地送鱼花。“不是随便挑着就可以,要有技术的。”他提到,跳担时要悠扬晃动,使桶内的水颤动起来,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氧气。而要运输到较远的地方时,往往都是用货车装六个鱼苗桶,沿途鱼花师傅还要用特制的鱼花木棍,在水面上下拖动,为鱼苗“打氧”。


盼建博物馆存鱼花技艺

1970年前,西江的鱼花很多,一天一晚能捕到几百万尾。后来工具越来越先进,西江的鱼却越来越少,现在都是人工孵化,从4月起,把从鱼塘里捕捞到的母鱼、公鱼放进鱼池里,再给母鱼打催产针孵化鱼花,懂得野外捕捞鱼花技术的人已经不多了。瑞伯感概地表示,虽然传统养殖技艺不能满足时代需求,逐渐被淘汰也是合乎情理,但希望能建成鱼花博物馆,将九江鱼花的历史和传统养殖技艺保留下来。

END

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

已有68 人点赞

  • 游客93

    游客93

  • 游客532

    游客532

  • 游客633

    游客633

  • 游客719

    游客719

  • 游客327

    游客327

  • 游客225

    游客225

  • 游客348

    游客348

  • 游客391

    游客391

  • 游客661

    游客661

  • 游客273

    游客273

  • 游客704

    游客704

  • 游客324

    游客324

  • 游客168

    游客168

  • 游客445

    游客445

  • 游客567

    游客567

  • 游客787

    游客787

  • 游客682

    游客682

  • 游客412

    游客412

  • 游客347

    游客347

  • 游客246

    游客246

  • 游客969

    游客969

  • 游客395

    游客395

  • 游客885

    游客885

  • 游客42

    游客42

通心粉二维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回复 15055146885 2017-1-30 07:55
学习一下……
回复 15550062199 2017-1-24 23:45
通威养殖技术就是好
回复 李5556565 2017-1-24 22:00
学习学习了解了解
回复 17088175378 2017-1-24 14:46
通威鱼苗很有前途

查看全部评论(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