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偷死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 1、病毒和致病弧菌单独感染、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 2、环境胁迫引起 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中,由于养殖密度大,且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管理和调控不力,到了养殖中后期,养殖池塘或多或少存在缺氧现象,如夜间虾的吃料速度明显慢于白天,且较接近于水面活动,在灯光的照射下跳跃强烈,说明池塘夜间溶解氧偏低;如底质发黑,排污口发臭,说明池塘底层缺氧;阴雨天吃料慢,而晴天又很正常,说明阴雨天因光合作用产氧量少而缺氧……氧气不充足,有机物的氮循环受阻,氨转化到亚硝酸盐阶段就会因氧气不足而难以继续转化成无毒的硝酸盐,硫化氢也难以转化为无毒的硫酸盐,而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断在池中积累,造成对虾慢性中毒,不断死亡。 3、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有毒藻类迅速繁殖,藻毒素大量积累引起 养殖后期,虾池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夜间呼吸作用过强,造成池底溶解氧偏底,易引起对虾大量死亡。同时这一阶段的水体蓝藻、甲藻等有害浮游生物极易大量繁殖,形成池塘的局部赤潮,引起水质恶化。 这些有害浮游生物不仅夜间大量地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自身还会释放毒素,直接毒害虾体,引起大量死亡。当水中pH相对较低、氨氮含量较高时,有害藻类繁殖更为迅速,藻毒素的毒性亦会加强,对虾体的毒害作用也就越大。 偷死综合症控制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从池塘清理、水源控制、水质调控、饲料控制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关,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养殖结束的虾塘底部淤积了大量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有害生物等,是病原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为下一轮对虾养殖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所以新一轮养殖开始前一定要清塘,消除隐患。首先排干水,去除污物,然后暴晒,最后进行池底消毒。 2、对养殖用水进行严格的处理与控制 3、增加中央排污次数、加大换水量 养殖中后期一餐投喂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料,一造虾得用好几吨料,即使养殖水平高一斤虾料能养一斤虾,而虾仅能利用不到一半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水中的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等,单靠细菌及藻类是无法分解吸收掉那么多有机废物的,所以必须进行适量的换水和排污以清除多余的有机废物。 4、维持优质稳定的藻相 优质健康的藻相不仅能够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而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大量的氧气;还可以利用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后产生的氮、磷等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使水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因此,中后期的虾塘有机物增多,水变浓,适量的补充水体中可能缺乏的磷钾微量元素,可以让有益藻因为营养全面均衡而大量繁殖,而新鲜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丰富的氧气,氧化分解这些有机物又可变成藻类可利用的无机盐,形成良性循环,水体自净能力强水质好了,藻相也就稳定了。 5、增加增氧机,采用多种增氧方式,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 有条件的虾池要增设底部增氧、构建立体增养体系,要注意监测水体的溶解氧,一旦发现溶解氧低,提前换水,加大增氧机开启次数及台数,尽量在中午12:00-15:00的时候多开,搅动水体把表层富足的氧气带到底层,保持水体溶氧均匀,减少水层底部缺氧,同时使用“安进巨能氧”全塘泼撒,增加水体溶解氧,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避免低溶解氧造成偷死。 6、选用优质的饵料,严格控制投饵量,少量多次 投料要根据溶氧、有害水质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等的影响)、虾的生理健康状况,如每天都有“耗底”、“偷死”虾,水体的混浊度,悬浮有机物多寡等情况来决定。 投饵应注意以下的事项:腐败变质的饲料不投,水质恶化不投或少投,大风暴雨暂时不投,蜕壳时不投,晚上溶解氧低不投(一般到养殖中后期,白对虾晚上不投)。如果投料过剩,残饵粪便必然多,就容易出现水浓、底质恶化,导致“耗底”、“偷死”。 7、发生偷死时慎用活菌 生物菌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当水质差,虾体出现疾病症状时,使用生物菌会增大对虾的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