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水产养殖,会使养殖对象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用药防治不正确,不但达不到防治的效果,增加养殖成本,甚至造成养殖的失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是养殖成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保证。 一、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1. 正确诊断是治好鱼病的关键。只有诊断无误,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诊断鱼病的过程中,除要从病鱼自身情况(品种、数量、大小、活动等)、饲养管理情况、气候水质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外,还要对病鱼做详细解剖,若肉眼不能确诊或症状不明显时,再结合镜检做出准确诊断。 二、了解药性,正确选药 1. 外用药在杀灭水中病原体时,也杀灭了水中其他浮游生物,从而破坏了池塘的正常生态平衡,因此在泼洒杀虫或杀菌剂后,应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对水体进行相应的调节。 2. 在使用外用药时,应了解某些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如淡水白鲳、鳜鱼、克氏螯虾对敌百虫较为敏感,养殖这些品种的池塘,应禁用敌百虫及所有的有机磷药物,青虾对菊脂类药物、晶体敌百虫、硫酸铜敏感,乌鳢对硫酸亚铁敏感等,选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 3. 注意有些药物的理化特性,是否应防潮、避光等。如漂白粉、生石灰易受潮失效,应干燥保存,高锰酸钾见光易氧化,应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三、用量准确 任何药物只有在其有效剂量范围内使用才能安全可靠,达到治疗效果。用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或无效;用药过量,会引起鱼中毒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同时加大了用药成本。 因此在计算用药量时,必须把握: 第一、在了解用药对象、确定用药浓度的基础上,计算用药总量时,应根据内服、泼洒分别确定,内服药的剂量按鱼的体重计算,外用药按水的体积计算。 第二、用药疗程一定要足,在治疗时泼洒外用药物应连用2~3次(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内服要用够一个疗程(西药为3~5天,中草药为5~7天),严重时可延长;第三、水质较肥时,药物的用量要大些,反之要小些;第四、在给鱼苗施药时,药量一般为成鱼的一半。 四、正确选药,合理配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其药效会因相互作用加强或消减(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合理和正确地混合使用,特别是在不了解药物是否产生相互作用时,不应盲目地混合应用,否则,会引起药效的减弱、失效或引起鱼的中毒死亡,具体使用时应查阅渔药手册。 如硫酸铜搭配硫酸亚铁可提高硫酸铜的药效,氯制剂与生石灰混合会减弱其药效,敌百虫与生石灰混合会产生敌敌畏使鱼中毒;碱性药物与酸性药物的使用时间应间隔三天以上。 五、用药及时,防止延误 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鱼病高发季节,要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避免因治疗延误而造成更大损失。 六、避免产生耐药性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会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应选择几种药物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形成,提高药物防治的效果。如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二氧化氯交替使用;治疗寄生虫性疾病时,敌百虫、菊脂类杀虫剂、伊维菌素等轮换使用。 七、用药时间正确 春秋气温较低,应在晴天中午泼洒药物;夏季高温时,应晴天上午9~10点、下午3~4点用药;早晨、傍晚尽量避免用药;在阴雨天、气压低、鱼浮头或浮头刚消失时,除增氧类药物外,禁止泼洒其他药物,否则会加速鱼的死亡。 八、施药方法恰当 1. 泼洒药物治疗鱼病时,应先喂食后泼药,禁止边洒边喂食。对不易溶解的药物应先充分溶解,而后泼洒。剩余药渣不要随意丢弃,以防人畜中毒,更不可将药渣泼入池中,以免鱼误食中毒。 2. 泼洒药物时,要从上风头逐渐向下风头泼洒,使池塘中的药液充分混合,防止人中毒。 3. 喂内服药饵时,先停食一顿或一天,而后投喂。 九、用药后注意观察 全池泼洒的药物毒性较大,对水质有严重影响,用药后应在池边观察一段时间,若发现鱼出现急躁不安的情况,应马上加注新水,开增氧机或施用解毒药物,以防中毒事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