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打捞死鱼 6月14日下午,在柳城县东泉镇的后屯水库,养殖户黄忍明正指挥工人,一船船地打捞死鱼。死鱼打捞上岸之后,再用拖拉机送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指定的地点作深埋处理。几天前,他请了打渔队,准备将自己养了两年的数万斤鲢子鱼捕捞上市,由于打渔队的“操作不当”,鱼儿“翻肚”了。14日下午4时30分,黄忍明在水库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船死鱼约有6千斤重,此前他们已经打捞处理掉了3船死鱼。 记者在现场看到,水库里还漂浮着大量死鱼,比较大的鱼有3斤左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和腐臭味。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这些死鱼要在天黑之前清理完毕,以免造成更大影响。 据黄忍明介绍,6月8日,他请来了打渔队,开始下网捞鱼。不料到了6月13日,却出现了死鱼的情况。原来,打渔队下网之后,先是将数万斤鱼全都赶到一个水域面积不到150平方米的“鱼笼”里,然后再分批起鱼。由于大量鱼儿集中扎堆,加之天气炎热,水体缺氧,于是就出现了死鱼的情况。 “发现死鱼之后,打渔队一声不吭就跑了,连捕捞费也没找我要。”黄忍明事后联系打渔队老板,对方借口在其他地方还有业务,一直没有与其见面协商。 死鱼事件发生后,渔政、环保、公安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记者从东泉镇政府了解到,死鱼原因已经基本排除投毒可能,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也已派人前往现场,指导养殖户开展死鱼的挖坑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夏季起捕“热水鱼”易引起死亡,如何破? 作者 | 钟诗群 安徽生物工程学校 夏季水温高,水体溶氧极不稳定,鱼类活动力强,耗氧量大,拉网起鱼,风险较大,稍不注意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随着渔业的发展,“热水鱼”(水温较高的季节捕捞的各种淡水鱼)的捕捞愈加频繁,起捕量不断增加。如何才能做到安全而又随时随地起捕“热水鱼”呢?现将捕捞要点介绍如下: 温度越高,鱼类活动能力越强,对拉网产生的应激反应就越大。在移动的网具、漂浮的船只、活动的人群、汽车的震动、噪音等的刺激下,鱼类精神紧张,运动加速,呼吸加快,耗氧量大幅度增加,对水体中的含氧量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如果这时池水中的溶氧量偏低,鱼类又被大量围拢在一起,很快就会消耗掉网中及附近水体中的溶解氧,得不到足够持续的氧气补给,鱼类体力迅速消耗殆尽,体质虚脱,游动无力,体表黏液消失,沉入网底或紧贴网衣,随波逐流;很快大量死亡。 3.鱼类体质虚弱,摄氧能力下降 缺氧、鱼病、亚硝酸氮中毒、氨氮中毒等都会导致鱼体质虚弱,摄氧能力降低,耐低氧能力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拉网,鱼类没有足够体力应对拥挤的鱼群和剧烈变化的环境,一旦被围拢到一起,鱼类将迅速消耗掉有限的体力,加速死亡。 4.拉网引发上下水层对流,整个池水溶氧量趋于一致,溶氧水平下降 在水深超过1.8米的小型精养鱼塘中,水体中的溶氧量是分层的:上水层因空气的溶解、光合作用,溶氧量相对较高;下水层溶解氧只限于上水层溶氧的传导;由于池塘面积小,受风力作用较小,上下水层对流少;大多数情况下,下水层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溶氧量极低并存在着大量的氧债。因此,在精养鱼池中,鱼类大多停留在上水层。拉网能迅速引起上下水层大量对流,因偿还氧债和均匀溶解,池水整体溶氧水平大幅度降低,并引发鱼类窒息死亡。 5.拉网能加剧水质恶化,化学耗氧量大幅度提高 精养鱼池一般存在着较厚的淤泥,这些淤泥主要是由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的动植物尸体等沉淀形成的,以有机物为主,化学需氧量极大。拉网翻动底泥,使淤泥中的有机物大量进入水层区,迅速增大水体的化学耗氧量,使水层区溶氧量迅速降低,达不到鱼类在捕捞过程中的需求量,引发鱼类窒息死亡。过多的淤泥还会黏附到鱼类的鳃上,影响鱼类的呼吸,引发机体缺氧。 另外,淤泥中的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经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沼气等,这些气体大量封存在淤泥中。拉网破坏了淤泥封层,使这些有害气体大量释放出来并进入水层中;这些气体不仅能直接毒害鱼类,而且还要大量消耗或带走水体溶氧,从而使池水溶氧量迅速大幅度降低。 6.水温过高,水体饱和溶氧量降低 水温越高,虽然氧气溶解速度越快,增氧机的增氧效果越好,但水体的饱和溶氧量会越低,尤其是鱼类的代谢速度迅速提高,耗氧量大幅度增加,耐低氧能力大幅度下降,忍耐缺氧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因此,当水温超过34℃时,即使水体溶氧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很难满足鱼群应对拉网起鱼时对氧气的需求,一旦拉网起鱼,极易造成“热水鱼”大量死亡。 7.池水含氮量过高,特别是亚硝酸氮含量过高,导致鱼类耐低氧能力下降 当池水中的亚硝酸氮含量较高时,亚硝酸氮就会大量进入鱼体血液中,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使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大幅度下降,从而使鱼类体质下降,耐低氧能力下降。氨氮对鱼类也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硝酸氮的毒性虽然较弱,但是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大量转化成亚硝酸氮。因此,当池水中的氮含量过高时,拉网起鱼,即便水体溶氧量较高,也容易引发“热水鱼”的窒息死亡。 1.人工增氧 人工增氧是防止“热水鱼”捕捞时死亡很有效的方法。 在“热水鱼”起捕过程中,人工增氧分3个阶段: ①拉网前池塘增氧:用于起捕“热水鱼”的池塘必须配备足够的增氧机。一般每4~5亩水面至少配备一台增氧机,功率不小于1.5千瓦。当水体溶氧较低时,在拉网前,开启增氧机2~3小时或更长,当池水溶氧量达4毫克/升以上时,开始拉网。 ②起鱼前网箱增氧:当鱼群被围拢在一起时,暂不起鱼,提起底纲,展开网衣,做成箱网,或将鱼群直接转移到箱网中,并迁移到水质较好的深水区,将增氧机移到网箱附近,开机增氧,起鱼量较大时,要安装2台以上的增氧机,当溶氧量达到近饱和状态时,再起鱼。 为了确保网箱中能得到足够的氧气,增氧机要尽可能靠近网箱,只要不打到网衣,不影响起鱼操作即可。用于起捕“热水鱼”的增氧机,要选用增氧速度较快的增氧机,如叶轮式增氧机或组合式增氧机:桨叶吸气式增氧机、水磁化增氧机、吸附制氧强制溶解式增氧机等。由于这类增氧机增氧速度快,2~3小时就能使池水的溶氧量提升到4毫克/升以上,或近饱和状态,起鱼十分安全。水车式增氧机或射水式增氧机不宜选用。因为水车式增氧机搅水性能强,射水式增氧机侧重于曝气,增氧效果都较差。 ③起鱼后池塘增氧:由于拉网引起池水的混合、有害气体的释放、有机质的大量溶入等,极易诱发翻塘;特别是在黄昏、夜晚、黎明、阴雨天,拉网后的鱼池,必须持续人工增氧。如果拉网是在晴天进行,且拉网后还有3小时以上的光照时间,可不进行人工增氧。 2.网具改良与设计 为了便于“热水鱼”的起捕,人们还设计出一种组合式网具:将池塘大拉网与箱网直接连接起来,在拉网过程中,鱼群就大量进入箱网中,避免了起网时鱼群集中于岸边浅水区,易缺氧、易被网衣裹夹而受伤,以及网衣过大、转移不便等问题。当鱼群全部进入箱网后,立即将箱网从大拉网上分离出来,并迁移到开阔的深水区,进行增氧、“跑箱”、调选、除杂等。组合式网具还进一步提高了“热水鱼”的起捕率。 3.“热水鱼”的“跑箱”与自动筛选 需要进行长途运输的“热水鱼”,还必须经过“跑箱”:鱼群被封闭在网箱中,经过6~12小时的紧张游动,使肠道排空、鳞片收紧、肌肉强健,运输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为了避免大眼网具大量刺鱼,还设计出一种专用“筛鱼窗口”,安装在箱网上,在“跑箱”过程中,小规格鱼可自行游出,避免了人工筛选给鱼类造成极大伤害。大大降低了“热水鱼”起捕时的死亡率和受伤率,操作更加方便、快捷,一次性起鱼量也大幅度提高。 4.避开超高温时间段拉网起鱼 在七八月份的下午四五点,池水温度常常达到36℃,甚至超过36℃。当水温达到或超过34℃时,不宜拉网起鱼。不过,在高温季节,一天中水温达到或超过34℃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只有4~5小时,应尽可能避开晴天下午3点到7点时段起鱼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