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行业新闻 查看内容

海南又有上万亩鱼塘要被封!

来源: 农财宝典| 2018-7-8 11:31
为保护好文昌地区珍贵的红树林资源,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清澜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鱼虾养殖面积高达760公顷,侵占保护区核心区31.4%、缓冲区20.3%、实验区27%”的问题,海南文昌市明确整改目标,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将利用3年时间实施红树林保护区11400亩鱼虾塘的退塘还林还湿工作,当前的任务是在2018年9月30日完成实施4159亩。

文昌市清澜红树林保护区
2018年将填埋4159亩鱼虾塘
3年时间实施
红树林保护区11400亩鱼虾塘
的退塘还林还湿工作
↓↓↓


7月4日,记者在文城镇头苑村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渔虾塘进行实地勘测,目前经过初步测量文城镇核心区1313亩鱼虾塘,按照工作流程,首先对鱼虾塘塘主下达《停产通知书》;制作各镇鱼虾塘分布图、规划图及各镇2018-2020年的退塘还林还湿工作任务,工作人员将入户调查登记,对塘主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建塘时间、建塘面积进行登记造册,在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反复的测量校对后,与塘主核实确认最终面积签字,并对结果进行三级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先将80%退塘补偿款拨给塘主,完成填塘工作后再将剩余20%补偿款拨付。据了解,文城镇核心区共有高位池塘每亩退塘补偿费2.4万元,总面积为4134亩。低位池塘每亩退塘补偿费2万元,总面积为7266亩。清澜红树林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曾传智:“初步统计后,到现场去复测,复测的同时,我们通过镇政府和村委会支部书记,还有农户,加上市林业局这一方,三方人员到现场进行复测,复测的面积是现场报给农户,农户觉得面积合理的话,就现场签名确认”。

随后,记者来到文城镇上坑村,这里的110亩鱼虾塘已经完成现场勘察、测量及塘主确认等前期工作,目前填塘工作正在一步一步地修复中,在现场,记者看到填塘修复成效颇为显著,水面上有螃蟹在行走,周围草木等自然生态环境正逐渐完善,已完成文城镇退塘还林21亩。清澜红树林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曾传智:“到目前为止我们是完成了核心区900多亩,缓冲区是50多亩,实验区200亩左右,目前我们完成测量1100亩,相当于完成计划之中的89%”。

据了解,截止2018年6月30日,文昌市林业局共完成海南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鱼虾塘塘主签名确认测量面积为2542.84亩。下一步,将在2018年7月30日前完成2000亩鱼虾塘退塘协议的签订并拨款到位,8月30日完成2159亩鱼虾塘退塘协议的签订并拨款到位,同时完成2000亩已退鱼虾塘的破坝工作,9月30日全部完成已退鱼虾塘的破坝工作以及保护区核心区4159亩鱼虾塘的清退工作,2019年,安排实施该保护区缓冲区2941亩鱼虾塘的清退工作,2020年,安排实施该保护区实验区4300亩鱼虾塘的清退工作,并全面完成该保护区内11400亩还林还湿工作。

打好环保攻坚战
整改工作仍在继续
↓↓↓

兴化下达珍珠蚌养殖“逐客令”

连日来,随着珍珠蚌养殖设施的拆除,兴化市戴南镇管家村东大河珍珠蚌养殖段面正发生着向好的变化。

去年12月,浙江珍珠养殖户盛贤君,与管家村水面养殖承包户宋发奎私下签订协议,在管家村东大河租用60亩水面养殖珍珠蚌。随后,养殖段面浮起了一行行绿色塑料瓶子,像一片巨大的菜畦。一段 时间以后,水流被阻隔、怪味也弥漫开来。今年5月,盛贤君根据《兴化市关于在全市水域全面禁止河蚌育珠的通知》规定,全面拆除了养殖段面的珍珠育蚌设施。


兴化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翟彬介绍,在兴化市河面进行珍珠蚌养殖的共有80多户(企业),累计养殖段面5800多亩,目前正在陆续拆除。

养殖户大多来自浙江。他们原在家乡养殖,由于养殖污染被禁止,后又转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养殖,遭到当地封杀和驱逐。三年前,他们开始涉足兴化,并迅速集聚,在20个乡镇的70多个村建设养殖段面。他们来兴化养殖,既未经兴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也未经养殖段面村委会同意,更未经立项、环评,而是私下与水面承包人签订非法租赁协议。据了解,这些养殖户采用“高密度水底布网”养殖模式,其养殖原理是施用投入品催肥水体,让大量微生物繁殖来养殖河蚌。该模式带来两大问题:其一是影响河道水体循环和水域交通,降低水体流速、流量,阻碍内河换水更新周期和泄洪排涝;其二是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

“虽然珍珠蚌主要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对水体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投肥过量和实行高密度养殖,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并且水质很难修复。”翟彬说,今年4月,兴化市河长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由兴化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兴化市关于在全市水域全面禁止河蚌育珠的通知》。


为便于养殖户迁移、减少养殖户损失,《通知》根据珍珠蚌可迁移的季节规律,将珍珠蚌养殖设施拆除的最后时间限定于2018年12月15日之前。目前,各养殖户均与所在乡镇政府签订了拆除协议。

福建厦门同安区掀起牛蛙退养潮

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同安区各级各部门已形成合力,抢抓进度,向6月底和8月底两个目标节点冲刺。6月底的目标是完成莲花水库汇水区和埭头溪流域的退养工作。

截至6月19日,同安区已完成测绘畜禽940户、面积29.45万平方米,牛蛙3015户、面积224.67万平方米,已签订协议2316户,已完成畜禽退养307户、牛蛙退养771户。

工作人员拆除洪塘镇新建、抢建的牛蛙池(同安区执法局供图)

牛蛙养殖无序,发展严重危害流域环境

两周前的一个清晨,梧侣泵站出现蓝绿色上游来水,持续一个多小时。同安环保部门经检测后发现原因:上游牛蛙养殖户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防治车轮虫病,并违规将废水直排入溪,造成水体污染变色。

“同安区生猪退养之后,牛蛙养殖已成为目前全区最大的水污染源。”同安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同安的牛蛙养殖场几乎都没有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指标等污染物超标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据悉,牛蛙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一般选在水的源头处养殖,牛蛙养殖户每隔1-3天就必须换一次水,牛蛙排泄物中含有氨氮、总磷等成分,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而病死牛蛙未经处理,随意弃置,也造成了河道生态环境污染。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户片面追求高密度养殖,为保证成活率,滥用乱用抗生素。这些抗生素随着尾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将会杀死有益菌,不但降低污水处理效果,还对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同安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如果是在水源上游进行牛蛙养殖,那么这些抗生素或将直接威胁市民的饮用水安全。

同安区农林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区的畜禽和牛蛙养殖无序发展,养殖污水无法达标排放,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和群众信访的热点。

不断加大整治力度,主动配合将予奖励

鉴于牛蛙与规模化水禽养殖排放污水无法达到《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5/322-2011)规定的排放标准,同安区于去年6月启动实施四条流域50米内规模化畜禽与牛蛙退养,并于今年4月将退养范围扩大至全流域。

此外,在莲花水库下闸蓄水后,为保护饮用水源,同安区于今年2月启动莲花水库范围畜禽与牛蛙退养,不仅是牛蛙和鸭、鹅等水禽动物,包括鸡、牛、羊等畜禽也列入退养范围。

6月20日下午,同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调度会,了解畜禽与牛蛙退养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同安区农林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目标节点的临近,该区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畜禽与牛蛙退养工作的推进力度,区委主要领导每周一调度、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天一调度。

根据相关文件,莲花水库水源保护区畜禽与牛蛙退养、埭头溪流域的牛蛙与规模化水禽退养拆除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官浔溪、东西溪、龙东溪等其他流域的牛蛙与规模化水禽退养拆除工作在8月30日前完成。

同安区农林局工作人员提醒

广大养殖业主如果积极主动配合退养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退养拆除、经验收合格的,将给予发放退养拆除奖励;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退养拆除的养殖场(户)将予以强制拆除,同时不予奖励。对妨碍、阻挠或暴力对抗执行公务的,公安机关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收藏

已有76 人点赞

  • 游客863

    游客863

  • 游客840

    游客840

  • 游客936

    游客936

  • 游客106

    游客106

  • 游客633

    游客633

  • 游客588

    游客588

  • 游客213

    游客213

  • 游客12

    游客12

  • 游客147

    游客147

  • 游客548

    游客548

  • 游客197

    游客197

  • 游客739

    游客739

  • 游客48

    游客48

  • 游客649

    游客649

  • 游客25

    游客25

  • 游客235

    游客235

  • 游客996

    游客996

  • 游客59

    游客59

  • 游客295

    游客295

  • 游客597

    游客597

  • 游客960

    游客960

  • 游客648

    游客648

  • 游客997

    游客997

  • 游客880

    游客880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