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肠道的特点 大多数鱼类没有胃,鱼类肠道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食浮游生物的鱼类肠道又细又长,在腹腔中盘旋非常复杂,肉食性鱼类肠道一般呈直线型,无回折,较体长短。 草鱼肠壁较薄,直径小。肠道为体长的2倍左右,经过8次盘曲至肛门。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草鱼前、中、后肠特点基本一致,仅可以从细胞结构来区分。 前肠特点:粘膜褶最高,粘膜下层很薄,缺乏由胶原纤维组成的结实层,利于肠壁扩大,便于存储较多食物。 中肠特点:长度最长,粘膜褶较低,褶的基部较宽,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粘膜层顶端有明显的纹状缘,增加了消化道的吸收面积,利于食物的消化利用。 后肠特点:粘膜褶基部宽而顶部尖,数量较少,粘膜下层特别厚,杯状粘液细胞特别多,利于食物的润滑与排出。 肠道环境:食物、菌落、各种消化液及残渣的混合集中场所,最重要的两项:菌落、各种消化液。 鱼类肠道的作用 食物存储:草鱼属于无胃鱼类,所以其前肠兼具胃的食物存储功能,对于草鱼来说,这种功能是比较弱小的,因为草鱼贪食,“直肠子”鱼类,时常还有“一边吃食,一边排便”的习性,所以它的食物存储功能无法与陆生动物或有胃鱼类相提并论,起过渡作用更多一些。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肠道内的杯状细胞可分泌大量消化酶,帮助消化;肠道的蠕动、摆动、分节运动等活动起到机械消化的作用,辅助肠道快速消化食物。 粘膜免疫:鱼类肠道的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肉层组成物理屏障,阻止有害细菌的侵入;肠道内消化液、粘液可分解入侵的有害菌;肠道内的大量有益菌群,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肠道内存在大量免疫活性细胞核抗体系统。 鱼类肠道不好的危害 影响消化吸收:肠道不好,对摄入肠道的食物消化利用率低,造成饵料系数高,抬升养殖成本; 影响免疫:肠道不好,对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此时容易导致鱼体体质变差,免疫能力下降,导致反复发病; 发生病害:肠道内有害细菌增多也是肠道不好的一种表现,实践中最常见的就是由此引发的肠炎病。当鱼类出现肠炎时,轻者拒食不长,重者病害缠身,继发其他病害。 为什么鱼类肠炎会导致鱼类死亡? 鱼类肠炎本身不是太大病,但为什么会死鱼呢?肠炎发生后,有害细菌(主要为产气单胞菌)会进入鱼体血液,然后通过血液进入其他内脏器官(如心、肝、脾、肾等),正常鱼的心血和内脏中基本是无菌的,而发生肠炎后,各种脏器内有害菌含量占所有菌群的85%以上,而且此时有害细菌的毒性是正常情况下的8倍以上。所以,当鱼体到处充满有害菌,有害菌大量繁殖、死亡、释放内毒素、毛细血管破裂,鱼病大量爆发了。所以针对肠炎,切勿掉以轻心,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如果等到肠炎严重到不再摄食的时候,神仙也无能为力了。 草鱼肠炎及诱发出血病过程示意图 由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引发肠炎的点状气单胞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它进入鱼体内部到发病,必须具备若干条件: 1、能够穿过机体的解破学屏障; 2、必须在鱼体内生长和繁殖; 如何护理及注意事项 水产养殖成功关键思想可以总结两句话:“外以溶氧为核心养环境,内以营养为核心养体质”,即“双养理论”。如何保障营养?首先护肠。从前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肠道在草鱼生理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如何来养护草鱼的肠道呢? 养护原则:“保持肠道结构完整,保持肠道正常菌群,保持体外环境洁净”。肠道的存储、消化、吸收和免疫的功能要发挥出来,肠道的完整性是第一要素,完整健全的肠道结构能够组成第一道防护屏障(图1绿色部分);其次就是肠道内的环境也一定要处于正常水平(图1蓝色部分);最后外源环境的有害菌一定不能太多,控制住病源(图1褐色部分)。只有这样三管齐下,肠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具体措施: 2、肠道内定殖有益菌群:肠炎是否发生跟肠道内有害菌与有益菌数量比例高低密不可分,要避免肠炎发生,需要有益菌定殖,且数量一定要占据绝对优势,可以定期补充益生菌,定殖大量微囊乳酸菌。同时,其所含SOD可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甘露寡聚糖能够增强肠道内免疫作用增强,起到防病的功效; 3、保持外界微环境健康,这就要求定期做好水环境的护理,要想保持鱼体外水体微环境的健康,减少有害菌的滋生与补充有益菌的数量同样重要,先达到这个结果,定期使用“全效底改”做底质改良——底层抑菌,定期补充益菌素——维持有益菌群数量;不定期使用复合碘消毒——杀灭有害菌。 综上所述,要解决肠炎及其继发病害,需要“喂好料,补好菌,改好底,调好水”等综合措施,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使用抗生素或外用消毒剂杀菌的过程。 注意事项: 1、肠道的护理,一定要以预防为主。 小结: 谨记: 内重营养养体质, 护肠每年多几次。 要想鱼类肠病少, 改底补菌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