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价格行情 查看内容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鱼病高发问题?权威人士王玉堂为您解惑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 2020-8-4 17:35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水产养殖业早已成为我国水产品供给和增加的主体,2019年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产量已达到5079万吨,养捕比已提升到76:24,我国的养殖水产品总量已占到全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的60%多,并且在未来的水产品供给中,水产养殖业还将做出更大贡献。

但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快速进步,养殖密度无限制提高,养殖容量不受控制;渔药及其所谓的“动保”产品、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等养殖投入品投放量越来越大,所造成的内源污染急速加剧;水生动物种质退化,种苗质量参差不齐,鱼类营养与饲料质量问题等,养殖水生动物的抗病性、抗逆性不断下降;渔业水域环境质量下降,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给养殖水生动物造成生存威胁;某些养殖模式的不科学、不规范、不标准,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等因素,形成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频发、多发、长时间发、大面积发,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急速增长,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多亿元已增长到2018年的450多亿元,约占当年渔业总产值的3.5%,相当于当年我国鲆鲽类养殖业的总产值,比当年的海参养殖业产值略低,相当于大黄鱼养殖业的产值,令人触目惊心,可见几十年来,我国的鱼病防治策略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值得反思。

一直以来,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中存在着一些惯性思维、惯性做法和长期误解。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渔医和专家们在诊断鱼病时大多只注重病原的诊断,且多注意生物病原或微生物病原的诊断,对病因的诊断也大多只限于表面现象,对根本性病因或源头的病因诊断一直都是忽略的,没有引进足够的注意和研究;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针对病原用药,殊不知对于患病中晚期的病鱼,用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是健康的鱼或患病早期尚能摄食的鱼吃到的药越多,使它们少死一点而已,并不能根治鱼病。

二是养殖者们对于鱼病不注重预防,或预防“过度”,或预防得不是地方,针对性不强或没有针对性。例如经常性养殖水体消毒,特别是当发现鱼患病时急于养殖水体消毒,治病先杀虫等习惯性做法就是预防过度;长期不清淤、养殖设施及工具消毒不彻底、引入外源水不检测等就是不注重预防;使用化学物质消氨氮,使用化学增氧剂增氧,单一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等都是预防不当,针对性不强,甚至不知为何如此操作,这样做法既花费了大量钱财,增加了用药和养殖成本,还起了反作用,有时还会因鱼体发病或产生应激时毒养殖水体而导致加速鱼的死亡,造成更大的损失;经常进行养殖水体消毒,还会人为的破坏养殖水体微生态环境(水体中浮游动植物大量死亡、腐败后会释放出大量毒素,并消耗大量溶氧,造成缺氧环境),造成鱼体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但鱼的生理状态极差),甚至还会造成鱼体继发性感染,导致发病、死亡等等。

三是饲料生产商和养殖业者们只注重饲料的价格、饲料系数的高低以及鱼的生长速度,而对鱼体的营养生理状态研究得极少,认为只要饲料成本低、鱼类生长快、饲料系数低就是好饲料,却不知或不重视饲料营养问题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中毒症、缺乏症或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问题等。最理想的饲料是根据鱼体的营养需需求而设计和生产出的“全价配合饲料”,但饲料市场上的商业性饲料极少能达到“全价”水平,即使技术上能够达到,但也会因原料成本、饲料价格、市场大小以及水产品的价格问题等,也不会生产高质量的配合饲料,因为利润空间小,这是商人的逐利本性使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端”饲料也并没有达到“全价”水平,大多是在饲料中添加了一些“不明”物质,多为诱食剂、促生长剂、免疫增强剂、鱼类抗菌肽等,有的甚至违规添加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化学物质,但却以“高端”之名大大抬高了饲料价位。这样的饲料看上去鱼吃得多、长得快,但却掩盖了营养不良所造成了隐性“应激”或“亚健康”状态,为鱼病的暴发埋下隐患。当然,也有的厂家通过在配合饲料中添加赖氨酸或大豆磷脂、玉米蛋白粉等营养物质来提高饲料效价,个别厂家也有通过进行氨基平衡来提高饲料效果的,不在此讨论范围。一个人们熟知的现象是,越冬后的第二年春季便是鱼类大发病季节,商品鱼养殖过程中第二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尽快查明,妥善应对,但不能仅限于查找病原的浅层次调查,应跳出找病原诊疾病的传统思维,以查病因、防鱼病、治未病为着眼点,否则我们将永远跳不出鱼病防治怪圈。

中国中医养生理论中,“均衡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养生要素,因为人本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再加上精神压抑、睡眠不足、运动不足等,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还会罹患多种基础性疾病,其实,对其它动物也会如此。因此,预防鱼病要从源头查起,找到根本的致病原因,从源头预防鱼病。预防鱼病应贯穿于水产养殖的全过程,包括种质、种苗质量、池塘清整、清淤消毒、工具消毒、水质调节与控制、饲料营养与配方、养殖模式选择、养殖密度与养殖容量控制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只在饲料营养与鱼类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浅析和推论,希望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养殖业者、饲料企业主及有关人士的注意。

一、蛋白质与鱼类疾病

由于鱼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多数人认为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大。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鱼饲料中的蛋能比高于畜禽饲料不是因为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大,而是由于鱼类的基础代谢能以及含氮排泄物带走的能量少于畜禽类的缘故,鱼类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组织的效率与温血动物基本相同。因为与蛋白质的需求量相比,鱼类需要的能量低,所以,蛋白质含量高的鱼饲料的经济性要高于畜禽饲料。

但并不是说鱼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越好,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或氨基酸的平衡性密切相关。通常饲料蛋白源的氨基酸模式与鱼体组成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越好,鱼类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吸收利用率好越高。可见饲料蛋白质含量虽然很高,但如果所含氨基酸不平衡,饲料的利用率也不会很高。

到目前为止,所有已经检测过的鱼类都需要10种必需氨基酸。这些必需氨基酸与温血动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种类相同。斑点叉尾鮰、大鳞大马哈、大马哈、鲤鱼、尼罗罗非鱼以及日本鳗鲡等对10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已经确。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和色氨酸容易成为鱼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如果缺乏这些限制性氨基酸任何一种,都会降低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率。这就象经济领域中的“木桶理论”一样,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

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与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饲料质量密切相关。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而质量差,鱼体对蛋白质的转化率就低,散失于水体中的蛋白质(残饵与粪便中所含蛋白质)就越多,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就会越大,对养殖鱼类的危害也越大。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转化率是有限的,不论投喂了多少饲料,最终只有相当于鱼体重30%左右的饲料转化为鱼体组织成分,其余部分均以残饵及粪便形式散失于养殖水体中。

假如养成1吨鱼,饲料系数是2,即投喂饲料为2吨,而鱼体转化利用的量也只有300千克,1.7吨的饲料以残饵和粪便的形式残留于养殖水体中;而饲料系数为3时,就有2.7吨饲料残存于养殖水体中。蛋白质是鱼用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一般鱼用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25~55%之间;而蛋白质又是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的降解就会释放出氮(N)化物,而在缺氧环境中,氮化物就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等,高含量的氨氮、亚硫酸盐、硫化氢就会危害养殖鱼类。假设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0%,即每1吨饲料中含有蛋白质300千克;若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为50%,就会有150千克的蛋白质散失于养殖水体中,而通常蛋白质中平均含氮(N)量为16%,将有15.6千克的氮释放于养殖水体中;饲料系数为2时,氮的释放量为26.5千克,饲料系数为3时,氮的释放量为42.1千克。这些氮元素若不能及时被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植物转化,或随排污排掉,就会积存于池底或池水中,形成氨氮或亚硫酸盐类等危害鱼类生存的物质。可见饲料质量尤其是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对预防养殖鱼类疾病是多么重要。

二、脂肪酸与鱼类疾病


鱼类需要从饲料中摄取某些脂肪酸,有的种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有的种类需要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有的鱼类则两种系列都需要。有的鱼类可以将18-碳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长链的、不饱和程度高的不饱和脂肪酸(HUFA)(现大都称为多不饱满和脂肪酸,PUFA),但有的鱼却没有这种能力,只能从外界摄入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就要求在这些鱼的饲料中添加足够量的脂肪酸。

有的热带鱼类,如罗非鱼(Kanazawa等,1980;Takeuchi等,1983)需在投喂的饲料中含有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并且能利用亚油酸[C18:2(n-6)]。冷水鱼类,如虹鳟(Castell等,1972;Watanabe等,1974)需在饲料中含有n-3系列脂肪酸,可以将亚麻酸[C18:3(n-3)]转化为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5)或DH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海洋鱼类中的鲷鱼和鰤鱼需要饲料中含有EPA和DHA;而鲤鱼(Watanabe等,1975)和斑点叉尾鮰(Satoh等,1989;Fracalossi和Lovell,1994)在饲料中同时含有n-3和n-6两种脂肪酸时生长良好。

投喂缺少脂肪的饲料时鱼会发育不良。但不同种类的鱼对基本脂肪酸的需要量还了解的不多。鲑科鱼类的饲料中要求含有约1%的Ω-3脂肪酸以达到最大的生长速度。温水鱼对Ω-3和Ω-6脂肪酸或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量似乎比冷水鱼类少(Stikney与Andrews,1972)。饲料中结合使用Ω-3和Ω-6脂肪酸或高度不饱和(20:5或20:6)的Ω-3脂肪酸,含量0.5~1%即可满足大多数鱼正常发育的需要。但Ω-6对Ω-3脂肪酸的比率太高会抑制温水鱼和冷水鱼鱼种的生长(Casteli,1978)。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似乎喜欢Ω-3脂肪酸,而印度对虾(Penaeus  indicus)对食物的选择性不大,对Ω-3和Ω-6都需要(Read  1981)。

为满足养殖鱼类对脂肪酸的营养需求,除配合饲料原料中含有的脂肪酸外,还必须通过在配合饲料中额外添加油脂,才能保证养殖鱼类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需求量,才能保证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但鱼类的必需脂肪酸为多不饱和酸,易于氧化酸败,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致使配合饲料不易保存;而氧化酸败的脂肪酸,不但对鱼体生长不利,还会严重损伤鱼的消化系统,造成消化系统病变,甚至死亡。近年来多发的所谓“肝胆综合症”可能就与配合饲料脂肪酸败和氧化有关,可能是氧化酸败的脂肪酸导致鱼的肝胆损伤和病变,功能丧失,出现白肝、绿肝、黄肝、肥大、软化、糜烂等病变。此外,个别不正规或不法饲料加工企业用地沟油、动物油脂以及泔水油等作为饲料油脂添加,这些油品中或不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多不饱和脂肪酸已被破坏,不但起不到营养作用,甚至还会起到与氧化酸败脂肪酸的作用。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时,尽管消毒后投喂,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对于近年来多发的鱼类“肝胆综合症”,至今学界尚没有统一的认知,专家学者们都漠衷一是,甚至一些专家们还在查找微生物病原体,而一些饲料加工企业、水产“动保”企业及其经销商们却针对于此大力推销“解毒”药品、动保产品、保肝护肝品等等,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还增大了用药成本,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双重、多重叠加损失。

三、矿物质与鱼类疾病

鱼类需要和陆生动物同样的矿物质来构成组织及完成各种代谢过程,而且鱼类还利用无机元素维持体内和水分之间的渗透平衡。尽管如此,目前还只有鱼类对9种矿物质元素的需求数据,即:钙(Ca)、磷(P)、铜(Cu)、碘(I)、铁(Fe)、镁(Mg)、锰(Mn)、硒(Se)和锌(Zn)。

水中的矿物质能在很大程度中满足鱼类对某些矿物质的需要。多数鱼类经鳃从水中吸收它们所需要的部分钙,除非水中的溶解磷的含量比钙特别低。鱼类的饲料中磷的来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天然水体中溶解的磷含量比钙含量低(Lovell,1978)。饲料中缺乏磷会造成海峡鲶生长速度降低、食欲减退,体内钙、磷含量减少(Lovell,1978),以及鲤鱼的背部和头部变形。海峡鲶的饲料中可利用磷的最低需要量,采用精制饲料已测定为0.45%(Lovell,1978)。

天然饲料成分中如果矿物质损失不大,通常含有动物正常发育所需的钾、镁、钠、氯。这些元素在鱼类饲料中含量充足,无需添加。但动物成分低的鱼饲料中可能缺乏微量元素。所以,以植物成分为主的饲料中应添加锌、铁、铜、钴、碘、硒等微量矿物质制剂。 Gatlin和Wilson(1984)发现,由于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植酸复合的原因,斑点叉尾鮰饲料中的锌含量可以在20~100mg/kg范围内变动。鱼粉中锌的生物利用率与磷酸三钙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消化道内可吸收的锌与磷酸钙反应生成了非溶性的复合物的缘故(Satoh等,1987)。因此,使用灰分含量高的鱼粉或饲料中鱼粉的含量很高时,应相应地提高饲料中的锌含量。

长期以来,由于鱼类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鱼粉或其它动物副产品,因此,在鱼饲料中补充矿物质被认为是不必要的。根据经验,鱼类饲料中动物副产品的含量超过10%时,再额外补充矿物质是不必要的,但对鱼类而言,这样的饲料还是要补充某些矿物质,如动物副产品含量低于5%时,斑点叉尾鮰的饲料中就需要添加矿物质。关于饲料原料中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研究资料不多,但已确认,鱼类饲料中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鱼体会表现出某些缺乏症。

四、维生素与鱼类疾病


(一)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

野生的鱼类很少见到有营养性疾病发生的情况,因为鱼类处于平衡的自然生态中,天然水域中的食物营养相当丰富;只有当鱼被投放到人工环境中,接受人工喂食生长即人工养殖时,才会出现营养缺乏症。因此,在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许多鱼类的饲料中都要求含有现已发现的15种维生素。

在13~15种基本维生素中,鱼因缺乏任何一种而发生的普遍症状是,食欲减退和生长速度降低。此外,有几种维生素缺乏症的共同症状是红血球数减少、颜色异常、共济官能失调、焦燥不安、出血、脂肪肝及感染。研究发现,下表中所列出的15种维生素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鱼都需要这15种维生素。鳟鱼需要这15种维生素;海峡鲶需要肌醇外的14种维生素。海峡鲶、罗非鱼等温水性鱼类,它们的肠道细菌能合成某几种维生素B,所以,饲料中对维生素B的需要可能有限。由于饲料成分中的维生素含量不同,以及合成维生素的成本相对较低,集中饲养的鱼类饲料中一般要添加下表中所列出的维生素,但肌醇和生物素除外,因为这两种成分通常有足够的量存在于鱼饲料原料中。

表1、几种鱼类的维生素需要量
(每千克饲料中的量)a


a:来源:NRC(1981,1983)
b:“R”表示不可缺少但需要量未确定;
“N”表示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未发现需要。

(二)鱼类维生素缺乏症


斑点叉尾鮰可以在体内重新合成肌醇,即使在可控的环境中,以去掉了肌醇的精制饲料投喂,也不会发生相应的缺乏症(Burtle和Lovell,1989)。尼罗罗非鱼(Limsuwan和Locell,1981)和鲤鱼(Kashiwada等,1970)的试验表明,它们的消化道具有很强的合成维生素B12的能力,在饲料中添加B12与否,对它们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对肉食性的鱼类而言,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在补充维生素上的作用并不明显(Hepher,1088)。如果饲料中含有蛋氨酸这样的甲基供体,斑点叉尾鮰可以自己合成胆碱,但是,如果饲料中蛋氨酸含量不足,则需要在饲料中补充添加胆碱(Wilson和Poe,1988)。

很多温血动物能在代谢过程中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但一些鲑鳟鱼类则不能(Poston和Combs,1980)。由于大多数鱼类没有合成烟酸的能力,所以,鱼类很容易产生烟酸缺乏症。

测定鱼类对维生素需求量时,一般将试验鱼饲养于可控环境中,用化学成分已知的、缺少待确定的维生素的精制饲料投喂试验鱼类,最后通过试验数据来确定。几种鱼的维生素缺乏症见下表。鱼类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受鱼体规格大小、年龄、投饲率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营养物质的内在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确定需求量时的依据的反应标准不同,大多数维生素的需求量也会不同。例如,有好几种鱼类在最需要抵抗细菌性疾病感染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就比增重生长最快时所需的量要高得多。以不出现临床症状(如酶活性降低或组织异常)为标准所确定的维生素需求量,常常低于增长率或不许出现明显缺乏症为标准时的需求量。

表2、已报道的几种鱼类维生素缺乏症



注:普通缺乏症包括厌食、轻度贫血和生长不良,这些缺乏症状一般在表中不予说明。除非仅有这些症状可以观察到。死亡指大量的、快速的死亡,这在判断某些维生素是否缺乏时是很重要的。

鱼类营养与温血动物不同的另一个重要判别是,后者可以利用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维生素C,或L—抗坏血酸,但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鱼类没有这种能力,因为鱼类体内缺乏L—古洛酸内酯(L—gulonolactone)氧化酶,这种酶在合成维生素C的过程中是必需的。因此,鱼类必须从饲料中摄取维生素C。维生素C是强氧化剂,目前已知其参与了一些代谢过程,包括合成胶原时对原胶原的羟化作用(Sandel和Damial,1988),防止细胞膜上敏感脂类的过氧化作用((Heikkila等,1987),促使、催化铁和叶酸的还原作用(Lim和Lovell,1978)等。

饲料中缺乏维生素C很容易导致一些缺乏症。商业饲料生产所用的原料中的维生素C通常被破坏,所以,需要补充添加。在膨化制粒加工饲料时,饲料中补充的维生素C 50%被破坏,余下的部分贮存4~8周后也将会损失一半左右(Lovell和Lim,1978)等。抗坏血酸的几种衍生物比纯坏血酸稳定,这些衍生物包括L—抗坏血酸—1,2—硫酸酯和L—抗坏血酸—1—磷酸酯。某些鱼类对硫酸酯衍生物的利用能力比对磷酸酯的利用能力差(Soliman等,1986a;Dabrowski,1990),对于斑点叉尾鮰而言,抗坏血酸的硫酸酯衍生物的活性只有L—抗坏血酸或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衍生物的7%(Lovell和EINaggar,1990)。

五、鱼类的营养物质需求量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第一次公布了鱼类的生产性能最好时,其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最低需求量。

表3、鱼类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需求量

1、本表所列的需求量数值均以高纯度的原料试验确定的,这些原料的营养物质都是非常容易消化的,因此,表中所列的数值表示了几乎100%的生物利用率;

2、R表示饲料需求的物质,但数量尚未确定;
NR表示在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并不需要这种物质;
NT表示未测试出;
E表示推算出来的数值。

3、实际使用的饲料中典型的能量含量


表中的数值是在试验条件下,鱼类生产性能最好时,对营养物质的最低需求量,而且一般都是用小规格鱼进行试验的,试验条件控制在最适宜鱼类生长范围内,当某个 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在不同的试验中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时,NRC为鱼类营养委员会选择一个可能合理的数值列入表中。

表中的数值没有包括因某些原因而超量添加的部分。但是,在实际生产时,为弥补加工、贮藏过程中的损失等,从安全方面考虑,需要加大添加量。确定鱼类对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量时,用的是化学成分已知的精制原料,鱼类对这些原料的消化利用率几乎可达100%。用天然饲料原料配制鱼类饲料时,应考虑到这一前提条件,因为鱼类对这些天然物质原料的生物利用率大大低于试验所选用的原料。

表中的营养物质需求量是,基于试验的饲料中的能量与该种鱼类的典型商业饲料一致时求得的数值。蛋白质需求量则根据不同鱼类饲料中的能量来进行调整的,如果饲料中的能量含量或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减少,其它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应作相应调整。

如果鱼类对某个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还没有通过试验来确定,表中以NT表示;如果通过试验条件下某个营养成分对鱼类来说是必需的,但具体的需要量尚未测出,则以R表示;如果不是必需的,则以NR表示;如果某种鱼类的营养需求没有试验数据,但有与其相近的鱼的需求量数值时,则以这一数据推算其所需的量,推算值以E表示。

六、小结


饲料是养殖水生动物的营养物质和基础物质,也是养殖必须投入品。但是,饲料质量的优劣、饲料配方的适宜性、饲料投喂时间、投喂量、每天的投喂次数、投喂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养殖鱼类的摄食状态、鱼体健康状态和生产性能。因此,在选择和投喂配合饲料时要注意:

首先是选择适宜的配合饲料。每种养殖鱼类及同种养殖鱼类的不同养殖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是相同的,这就需要选择适宜于养殖对象的配合饲料和适宜于不同养殖阶段的配合饲料,不能用同一种饲料养所有的鱼类,也不能养殖全程只投喂同一种饲料,更不能用鸡饲料养鱼。

其次是选配合饲料时不能只注重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高蛋白配合饲料并不一定就是好饲料,只有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养殖动物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越接近的越好,饲料利用率也越高,养殖鱼体也越健康,生长速度也越快;而那些蛋白质含量很高,但消化利用率却不一定就高。因此,近年来有专家提出推广低蛋白饲料,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是配合饲料不能只图便宜,要通过养殖实验进行经济性比较,也就是投入产出比,要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这样的饲料既能保证养殖鱼类的生长需要,还能确保鱼类的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也是增产增收。

第四是每次购买的饲料量不要太多,以能使用1~3个月的量为宜,存放过久的饲料有可能会变质或发霉,变质或发霉的饲料不但失去了营养品价值,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会引致鱼类中毒、患病,甚至大批死亡。

第五是饲料存放要选择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且堆高不得超过1.0米,最好是60~70厘米,并且在底部要用高20~30厘米的木架托起,以方便底部通风,避免受潮霉变。

第六是最好选用膨化饲料。因为膨化颗粒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经历了高温(90~120℃)、高压(2个大气压左右)和较长时间的制粒过程,饲料原料中的一些病原、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生长抑制因子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鱼类食用更安全;而一些植物性蛋白等营养品物质也得到了基本裂解或消化,更有利于鱼类的吸收和利用。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还有利于观察鱼类的摄食状态及活动情况。

第七是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高端配合饲料。所谓高端配合饲料无非是饲料中的酸平衡性更好一些,或增加了诱食剂、促生长剂、免疫增强剂等功能性物质,有的甚至是直接添加抗生素等一些药物,但价格却是高出很多,经济性也并不定就好。

第八是对所购买的配合饲料要仔细核实营养成份和添加物质,或送到有资质部门进行质量检测,防止购买到添加了药物而又不标识的配合饲料,因为一些添加了药物的饲料,很可能在你不知情情况下造成商品鱼的质量安全问题,即药物残留超标。

第九是为预防鱼病而需要使用药物饲料时,应自行根据用药说明或在渔医指导自行配制,最好不要使用厂家生产的药物饲料,当然,可以委托饲料厂家生产所需的药物饲料。预防疾病用的药物以增强鱼体免疫力的药物为宜,如细菌多糖、中草药多糖、食用菌(香菇等)、免疫多糖、抗菌肽等。

第十是注意每天的投喂次数、投喂时间和投喂方法。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摄食习性,有的日间摄食、有的夜间摄食、有的吞食、有的捕食、有的间断性摄食、有的不停顿摄食等等,要根据养殖鱼类种类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投喂措施。

第十一是掌握好每次的具体投喂量,一般以八分饱为宜,即每次投喂饱食量的80%为宜。虽然一些技术文献上介绍有某种鱼类和不同规格的投饵量表,但并不一定都是很准确的,可参考并根据实际经验加以校正;也可以自行测试,即一次投喂到所有的鱼不再吃食为止,记录下总的投喂量,而下次投喂时只投喂这个量的80%。切记,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鱼体生长情况,每15~20天调整1次。

第十二是饲料生产企业要注意控制配合饲料原料的质量,并注意膨化饲料生产时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类类添加剂的添加时机、添加工艺和添加量。
收藏

已有446 人点赞

  • 游客710

    游客710

  • 游客136

    游客136

  • 游客766

    游客766

  • 游客940

    游客940

  • 游客6

    游客6

  • 游客456

    游客456

  • 游客249

    游客249

  • 游客390

    游客390

  • 游客73

    游客73

  • 游客268

    游客268

  • 游客140

    游客140

  • 游客122

    游客122

  • 游客268

    游客268

  • 游客630

    游客630

  • 游客698

    游客698

  • 游客869

    游客869

  • 游客327

    游客327

  • 游客624

    游客624

  • 游客748

    游客748

  • 游客546

    游客546

  • 游客39

    游客39

  • 游客418

    游客418

  • 游客677

    游客677

  • 游客29

    游客29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